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
2017年4月,《教师博览》杂志社在江苏宜兴举办“让学习真正发生”面向全国的展示活动中,宜兴名师吴希执教了“分数的意义”一课,通过逐层深入、逐层抽象,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有效地理解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上)和三(下)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本节课对分数的认识,则是学生两次认识分数之后的提升,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片段1】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单位“1”
屏幕依次出现:
师:观察屏幕,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依次齐答:一个苹果,一箱苹果,一块橡皮,一盒橡皮,一个羽毛球,一筒羽毛球 。
师: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屏幕上物体的个数。(板:1)想一想,这儿的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左边的1只表示1个物体,右边的1表示的是许多物体。
小结:对啊, 1个物体的数量能用1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小小的1内涵真丰富。我们给它加个引号。(板:“1”)
屏幕出示:
师:这3个长方形能看作这样的“1”吗?
生齐:可以!
师:把3个长方形看作“1”,那6个长方形用哪个数来表示?
生:3个长方形看作“1”,6个里有2个“1”,就用2表示。
师:12个呢?
生:3个长方形看作 “1”,有4个“1”,就是4。
师:假如有8个这样的“1”呢?10个这样的“1”呢?一句话,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
生(齐):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在这里,3个长方形被看作“1”,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1”叫单位“1”。(板书:单位1)
屏幕出示:
师:一个月饼能看成单位“1”吗?6个圆片组成的整体呢?1米长的线段呢?
生齐答:能!
师:是的,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都能看作单位“1”。
【思考】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 这是教材上对单位“1”的定义。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能把这句抽象的定义说得滚瓜烂熟,但往往却不能真正理解单位“1”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搭建一个理解单位“1”的平台,学生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和自然数1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难理解。
追寻知识的源头,1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产生分数,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强化过,相对熟悉些。基于此,课始教者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苹果、橡皮、羽毛球的1个和多个组成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出1个物体、1个整体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的意义不同,从而引出“1”。到此,加引号1的出现显得自然,不那么突兀了。接着,再拓展开来,把3个长方形看作“1”来计量6个、12个长方形,让学生感受到这“1”其实就像计量单位一样,有几个“1”就是几。在学生有这样的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揭示“单位‘1’”这一名称,就显得自然,学生也易于理解。就这样,把书上抽象的一句话巧妙解构,让学生先回到大量的具象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慢慢抽象出来。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单位“1”,学生的学习也是自然发生的。
【教学片段2】引导抽象概括,揭示分数的意义
屏幕依次出示:
师:把1个月饼看作单位“1”,这分别有几个月饼?
生:5个,1个,[23]个。
师:[23]可是个分数,怎么想的?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把6个圆看作单位“1”呢?
生:2个,1个,[23]个。
师:[23],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把1米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还是[23]?
生:把1米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米。
讨论:这三组图的最后一幅,你们都用[23]来表示涂色部分,想一想:这3个[2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不同之处是第一个是把1个月饼平均分,第二个是把6个圆平均分,第三个是把1米来平均分。
生2: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都能用[23]来表示涂色部分。
师:对呀,平均分的物体不同,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它们的什么不一样?
生:也就是单位“1”不同。
师:是的。那想一想,你还能把什么看作单位“1”,来创造出[23]?
生1: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生2:我把27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生3:我把一袋巧克力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
師:说得完吗?
生齐答:说不完。
师:那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是[23]?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23]的意义我们说得真棒,那老师这儿还有三幅图,先想一想下图中单位“1”各是什么,再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和同桌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学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反馈略)
师:我们已经看图理解了[59]、[25]、[16]这3个分数的意义,如果不给你图了,[67]表示什么?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其中的6份。
师:[38]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3份。
师:[1112]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表示其中的11份。
师:[1()]呢?[()25]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是啊,这就是分数的意义。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只能结合图,来具体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今天,我们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分数,真了不起。
【思考】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再教学分数的意义,两次教学设计的结构是可以迁移的,似乎很容易。但两次教学仅仅是相似而不相同,三年级时结合图点对点地理解分数意义,现在五年级是更数学化、更抽象地理解分数意义,再用旧瓶装新酒,显然不合适。于是,怎样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意义,倒变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这次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师以“感知材料—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理解单位“1”后,先后出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的代表——一个月饼、6个圆、1米长的线段,边巩固对单位“1”的认识,边唤醒学生最初分数意义的相关经验,引出了分数3个[23]。最后3个[23]一并呈现,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异同,在讨论中抽象出[23]的本质。学生充分感受用单位“1”来描述[23]意义的过程后,接下来又从“看图写分数说意义—看分数说意义—看不完整的分数说意义”这个环节展开教学。通过这样逐层深入、逐层抽象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7年4月,《教师博览》杂志社在江苏宜兴举办“让学习真正发生”面向全国的展示活动中,宜兴名师吴希执教了“分数的意义”一课,通过逐层深入、逐层抽象,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有效地理解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让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分数的意义”是五年级下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在三(上)和三(下)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或由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1份或几份可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来表示。本节课对分数的认识,则是学生两次认识分数之后的提升,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
【教学片段1】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建构单位“1”
屏幕依次出现:
师:观察屏幕,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依次齐答:一个苹果,一箱苹果,一块橡皮,一盒橡皮,一个羽毛球,一筒羽毛球 。
师: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屏幕上物体的个数。(板:1)想一想,这儿的1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左边的1只表示1个物体,右边的1表示的是许多物体。
小结:对啊, 1个物体的数量能用1表示,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也能用1表示,小小的1内涵真丰富。我们给它加个引号。(板:“1”)
屏幕出示:
师:这3个长方形能看作这样的“1”吗?
生齐:可以!
师:把3个长方形看作“1”,那6个长方形用哪个数来表示?
生:3个长方形看作“1”,6个里有2个“1”,就用2表示。
师:12个呢?
生:3个长方形看作 “1”,有4个“1”,就是4。
师:假如有8个这样的“1”呢?10个这样的“1”呢?一句话,有几个这样的“1”,就可以用——
生(齐):就可以用几来表示。
师:在这里,3个长方形被看作“1”,数学上,我们就把这样的“1”叫单位“1”。(板书:单位1)
屏幕出示:
师:一个月饼能看成单位“1”吗?6个圆片组成的整体呢?1米长的线段呢?
生齐答:能!
师:是的,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我们都能看作单位“1”。
【思考】
“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作单位‘1’。” 这是教材上对单位“1”的定义。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能把这句抽象的定义说得滚瓜烂熟,但往往却不能真正理解单位“1”的意义。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设置有效的教学环节,给学生搭建一个理解单位“1”的平台,学生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和自然数1之间的对应关系比较难理解。
追寻知识的源头,1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产生分数,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强化过,相对熟悉些。基于此,课始教者出示生活中常见的苹果、橡皮、羽毛球的1个和多个组成的图片,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出1个物体、1个整体能用自然数1来表示,但1的意义不同,从而引出“1”。到此,加引号1的出现显得自然,不那么突兀了。接着,再拓展开来,把3个长方形看作“1”来计量6个、12个长方形,让学生感受到这“1”其实就像计量单位一样,有几个“1”就是几。在学生有这样的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再揭示“单位‘1’”这一名称,就显得自然,学生也易于理解。就这样,把书上抽象的一句话巧妙解构,让学生先回到大量的具象里,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再慢慢抽象出来。这样,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单位“1”,学生的学习也是自然发生的。
【教学片段2】引导抽象概括,揭示分数的意义
屏幕依次出示:
师:把1个月饼看作单位“1”,这分别有几个月饼?
生:5个,1个,[23]个。
师:[23]可是个分数,怎么想的?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把6个圆看作单位“1”呢?
生:2个,1个,[23]个。
师:[23],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把6个圆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把1米看作单位“1”呢?为什么还是[23]?
生:把1米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米。
讨论:这三组图的最后一幅,你们都用[23]来表示涂色部分,想一想:这3个[23]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不同之处是第一个是把1个月饼平均分,第二个是把6个圆平均分,第三个是把1米来平均分。
生2:它们的相同之处是都是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都能用[23]来表示涂色部分。
师:对呀,平均分的物体不同,现在我们也可以说它们的什么不一样?
生:也就是单位“1”不同。
师:是的。那想一想,你还能把什么看作单位“1”,来创造出[23]?
生1:我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生2:我把27个蛋糕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生3:我把一袋巧克力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
師:说得完吗?
生齐答:说不完。
师:那你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什么是[23]?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其中的2份,就是[23]。
师:[23]的意义我们说得真棒,那老师这儿还有三幅图,先想一想下图中单位“1”各是什么,再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和同桌说说每个分数的意义。
学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分数的意义。(反馈略)
师:我们已经看图理解了[59]、[25]、[16]这3个分数的意义,如果不给你图了,[67]表示什么?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7份,表示其中的6份。
师:[38]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3份。
师:[1112]呢?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12份,表示其中的11份。
师:[1()]呢?[()25]呢?谁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什么是分数?
生: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是啊,这就是分数的意义。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只能结合图,来具体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具体含义,今天,我们能用一句话来表示分数,真了不起。
【思考】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基础上再教学分数的意义,两次教学设计的结构是可以迁移的,似乎很容易。但两次教学仅仅是相似而不相同,三年级时结合图点对点地理解分数意义,现在五年级是更数学化、更抽象地理解分数意义,再用旧瓶装新酒,显然不合适。于是,怎样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意义,倒变成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这次分数意义的教学中,教师以“感知材料—观察比较—归纳提炼—抽象命名”的思路来设计。学生理解单位“1”后,先后出示一个物体、一个整体、一个计量单位的代表——一个月饼、6个圆、1米长的线段,边巩固对单位“1”的认识,边唤醒学生最初分数意义的相关经验,引出了分数3个[23]。最后3个[23]一并呈现,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异同,在讨论中抽象出[23]的本质。学生充分感受用单位“1”来描述[23]意义的过程后,接下来又从“看图写分数说意义—看分数说意义—看不完整的分数说意义”这个环节展开教学。通过这样逐层深入、逐层抽象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