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轻视阅读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这种短视的行为,正是缘于对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作用认识不足。从实用的角度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可以提高人的写作水平和考试成绩;从非功利的角度看,“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可以涵养人的气质,丰富人的内心世界。设置阅读课,能让学生认识阅读的价值,增加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课 意义 有效开展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1]”,整本书阅读“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2],“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3],“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4],这些论述都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重视。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阅读的作用不可忽视。
而长期以来,不爱阅读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国人的标签,阅读量少、阅读率低、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繁重学业的压力,也让学生没有时间精力阅读。怎样才能提升学生阅读量呢?学校设置每周一节阅读课是一种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有效手段。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重视学生阅读,并在课程设置上专门设置了一节纯粹的阅读课,阅读课的开设对学生大量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和提升思维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阅读课实施的意义与作用
(一)从社会学校的角度
当今社会偏重科学理性,忽视人文情感,其危害之烈,可谓甚矣。前有刘海洋硫酸泼熊,今有林森浩投毒同学,这些人學历不可谓不高,但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如果他们多读些人文书籍,能从中汲取一些尊重生命的养分,在心灵种下善良的种子,这样悲剧很可能避免。阅读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底子。多读书,读好书,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于心,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博罗中学重视阅读,并设置专门的阅读课,取得成果是丰硕的: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可以开拓阅读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味,促进写作进步;从其他学科来讲,阅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提升,读不懂题目的尴尬大大减少。从现时的效果看,学生的成绩提高,高考高分人数不断增加;从长远的效果看,扭转“重文轻理”的错误观念,学生的精神气质得到提升,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二)从教师学生的角度
开设阅读课,对语文教师也是很有益的。一个爱读书的教师能给学生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也需要通过读书提升业务能力,来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探讨交流,也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上“高高在上”的老师走下讲台,更接地气。“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更愿上语文课。
开设阅读课,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首先,让学生更有仪式感。学校特地设置阅读课,可见学校的重视,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相比于教室,阅览室更安静庄重,书籍也更丰富,读书也更容易读进去。其次,让学生重拾阅读的兴趣。课堂的阅读多为老师主导,过分的精讲细讲让学生缺乏咀嚼回味的时间,再加之很多文章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内阅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课外的阅读不同,没有教学任务的束缚,没有教师的“脍不厌精”的细讲,有自己喜爱的书可选择,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阅读的兴趣“水涨船高”。有外国学者说“课内的海明威不如课外的海明威有趣”,强迫学生读和学生自愿读,其效果有天壤之别。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讨厌读书,对老师家长推荐的文学名著嗤之以鼻,直到高中他的姐姐带回了一本《阿基米德借刀杀人》的推理小说,他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他大量地去阅读推理小说,并萌生了写推理小说的念头,后来他成为了日本最伟大的推理小说家。此外,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收获。通过大量阅读、自由阅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有深度了,写作也有了“源头活水”,不再感叹“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成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阅读课的有效实施措施
课外阅读,读的是闲书,是自由无拘的阅读,因此有错误的观点认为课外阅读老师无须指导。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读书并不少,但是记不清,记不牢,理解不深,所学知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不能为我所用,写作水平并无大的提升。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指导有很大关系。温儒敏教授认为“课外阅读要给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5],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那么学生阅读就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
(一)技巧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6],要达到不待老师教,而自己会读的目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阅读技巧的指导。阅读技巧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精读、略读、批注、目录索引、摘抄、文体风格等,不掌握这些技巧,阅读就难以有效进行下去。以精读为例,我在教《声声慢》时,除了讲授诗词鉴赏的常规套路外,更注重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咂摸、意象的分析欣赏去体验李清照的愁苦之情,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本词是如何来表现李清照的愁情的”,通过置换法、比较法、营造情景法、联系自身经历等手段,让学生体验更加深刻。通过本课,学生懂得了咬文嚼字的一些技巧,懂得了如何选择意象,懂得了表达情感的手法,今后再去鉴赏同类型的作品,就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二)习惯培养
“叶圣陶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的事情。仅仅心细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7]”,事实也说明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效果也好不了。许多学生阅读时眼高手低,不愿动手,不愿思考,阅读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大的收获。我们通过示范引领,逼着学生动脑动手,把自主阅读、带着疑问读书的观念根植在学生的意识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求学生上阅读课带上笔和本子,做摘抄、做目录索引、写批注、写感想,逼自己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新见解,和他人进行思想碰撞。
关键词:阅读课 意义 有效开展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发展思辨能力,提高思维品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1]”,整本书阅读“应完成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2],“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量不低于150万字”[3],“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字”[4],这些论述都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重视。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阅读的作用不可忽视。
而长期以来,不爱阅读似乎已经成为了当今国人的标签,阅读量少、阅读率低、碎片化阅读让阅读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应试教育的功利性、繁重学业的压力,也让学生没有时间精力阅读。怎样才能提升学生阅读量呢?学校设置每周一节阅读课是一种提升学生阅读量的有效手段。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重视学生阅读,并在课程设置上专门设置了一节纯粹的阅读课,阅读课的开设对学生大量阅读、提高写作水平和提升思维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阅读课实施的意义与作用
(一)从社会学校的角度
当今社会偏重科学理性,忽视人文情感,其危害之烈,可谓甚矣。前有刘海洋硫酸泼熊,今有林森浩投毒同学,这些人學历不可谓不高,但缺乏基本的人文情怀。如果他们多读些人文书籍,能从中汲取一些尊重生命的养分,在心灵种下善良的种子,这样悲剧很可能避免。阅读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底子。多读书,读好书,把真善美的种子播种于心,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博罗中学重视阅读,并设置专门的阅读课,取得成果是丰硕的:从语文学科角度讲,可以开拓阅读视野,提高思维能力,提升审美品味,促进写作进步;从其他学科来讲,阅读水平的提高,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得到提升,读不懂题目的尴尬大大减少。从现时的效果看,学生的成绩提高,高考高分人数不断增加;从长远的效果看,扭转“重文轻理”的错误观念,学生的精神气质得到提升,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二)从教师学生的角度
开设阅读课,对语文教师也是很有益的。一个爱读书的教师能给学生起到模范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也需要通过读书提升业务能力,来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探讨交流,也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让课堂上“高高在上”的老师走下讲台,更接地气。“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会更愿上语文课。
开设阅读课,对于学生来说,意义更加重大。首先,让学生更有仪式感。学校特地设置阅读课,可见学校的重视,可见阅读的重要性。相比于教室,阅览室更安静庄重,书籍也更丰富,读书也更容易读进去。其次,让学生重拾阅读的兴趣。课堂的阅读多为老师主导,过分的精讲细讲让学生缺乏咀嚼回味的时间,再加之很多文章并不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内阅读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课外的阅读不同,没有教学任务的束缚,没有教师的“脍不厌精”的细讲,有自己喜爱的书可选择,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阅读的兴趣“水涨船高”。有外国学者说“课内的海明威不如课外的海明威有趣”,强迫学生读和学生自愿读,其效果有天壤之别。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从小就讨厌读书,对老师家长推荐的文学名著嗤之以鼻,直到高中他的姐姐带回了一本《阿基米德借刀杀人》的推理小说,他的阅读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他大量地去阅读推理小说,并萌生了写推理小说的念头,后来他成为了日本最伟大的推理小说家。此外,让学生得到切实的收获。通过大量阅读、自由阅读,学生的眼界开阔了,思维有深度了,写作也有了“源头活水”,不再感叹“难为无米之炊”,语文成绩也相应地提高了。
二.阅读课的有效实施措施
课外阅读,读的是闲书,是自由无拘的阅读,因此有错误的观点认为课外阅读老师无须指导。但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读书并不少,但是记不清,记不牢,理解不深,所学知识不能内化为自己的,不能为我所用,写作水平并无大的提升。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有效指导有很大关系。温儒敏教授认为“课外阅读要给学生自主选择,但不是放任自流,必须有所指导”[5],语文教师如果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那么学生阅读就可以事半功倍,少走很多“弯路”。
(一)技巧指导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叶圣陶先生说“‘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6],要达到不待老师教,而自己会读的目的,语文教师必须要注重阅读技巧的指导。阅读技巧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精读、略读、批注、目录索引、摘抄、文体风格等,不掌握这些技巧,阅读就难以有效进行下去。以精读为例,我在教《声声慢》时,除了讲授诗词鉴赏的常规套路外,更注重通过对语言的品读咂摸、意象的分析欣赏去体验李清照的愁苦之情,设置一个核心问题“本词是如何来表现李清照的愁情的”,通过置换法、比较法、营造情景法、联系自身经历等手段,让学生体验更加深刻。通过本课,学生懂得了咬文嚼字的一些技巧,懂得了如何选择意象,懂得了表达情感的手法,今后再去鉴赏同类型的作品,就不至于茫然不知所措。
(二)习惯培养
“叶圣陶说“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的事情。仅仅心细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7]”,事实也说明阅读习惯不好,阅读效果也好不了。许多学生阅读时眼高手低,不愿动手,不愿思考,阅读只能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大的收获。我们通过示范引领,逼着学生动脑动手,把自主阅读、带着疑问读书的观念根植在学生的意识里。“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要求学生上阅读课带上笔和本子,做摘抄、做目录索引、写批注、写感想,逼自己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提出新见解,和他人进行思想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