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方便直观计,我们不妨把陶渊明的诗和王羲之的字比并而观。
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士人,各据高峰,而又具有惊人相似的旨趣。王羲之的书法,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初看之下绝不会有惊人之貌,但特别经得起玩味,随着阅历增加、年华老大,你会越来越感到王羲之的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测。其实,中国一切文学艺术的高境界无不如此,王羲之、陶渊明不过是这种审美标准的最高体现。
陶渊明文学上的难度,在于他人生境界的独一无二。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仕宦?又有多少大小隐士?都不可胜数,但惟有陶渊明,不但不恋官位,也不在意清名。他的出仕,或为理想,或为糊口,而他的归隐,又从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平静,不回避,不掩饰——“不吝情去留”,他自己真正做到了。还是苏东坡了解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一般人的差距。正是要给行藏寻找一个体面的理由。于是有掛碍、于是有粘滞,于是不通脱,也于是不真实。
品味陶诗,一切的技巧、委曲、深邃都浑化于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渲染,甚至没有人工的造境,一切都平实写来,万千气象隐藏于平静的外表之下。那是一颗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心灵,他的读书学养、他的内心感受,他的取舍褒贬,在选取意象、采摘词汇、运用典故、铺排意境中自然展开,袒露无疑。但要了解这些,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视野,对于他的这些深隐无迹的若拙大巧,你能否感知以及感知多少,这需要你自身的条件来决定。黄庭坚可以安排的“纵横气”很讨巧,年轻人很喜欢很容易爱上它。八大、徐渭以及许许多多人早年就学黄庭坚的字,因为他特别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气势。我甚至联想到今天世界上流行的声光影像,都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外表特别讨人喜欢,讨年轻人喜欢。但欣赏王羲之、陶渊明是需要高度的,需要学养、需要阅历、需要人格。
陶渊明诗中的意象,出笼之鸟、倦飞之鸟、失群之鸟都不是具体的一只什么鸟,这一点像极了真正中国画中的形象,他虽然可能画了某一种现实中的事物,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八大山人笔下的鸟,同样具有这样超越了有限时空的概念中的鸟。具有人格、能通人性。陶渊明爱菊、种菊、赏菊、采菊,所以菊就成为后代画家反复描绘的题材。除了机械因袭者不在讨论之列,大多数画家描绘的已经纯粹是一种精神了。哪一种菊?什么地方、季节的菊?对于理解中国画而言都是无稽之谈。画菊者是在仰望一种士节,而这个抽象的“士节”,没有统一的可以衡量的标准,他存在于每一个画家心中。就拿近代画家来说,徐悲鸿笔下的马,就具备这样经过提炼的抽象的概念性,遂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意象。也因此,他的马比其他人的马,总是多了那么一些品味,也比他自己的其他艺术完成度都更高。苟不知此,何以论中国画?
后世仰望陶渊明的士人、诗人不在少数。王维也隐居起来了,但他没有躬耕、更没有讨饭,而是在终南山购置良田、豪宅,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用这样的心境来批评陶渊明的“真隐”,认为他不如用一次的委曲求全来换取终身的安逸和平,这就是对陶渊明的充分误解了。对王维而言,“隐”只是一个姿态,所以他的田园诗,就总是隔岸观火,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苏东坡之外,更有辛稼轩对陶渊明的欣赏:“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终究世易时移,稼轩心中难有那一番坦然、平静的光景。
文学艺术上最可珍贵的就是这个“独一无二”,我们只有欣赏、仰望他,真正的高度是难以企及的,研究者花费毕生的经历,闲扯葛藤,说了一些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艺术而言,我们永远只倾倒于那一份真诚的独一的感情。
责任编辑 张向永
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士人,各据高峰,而又具有惊人相似的旨趣。王羲之的书法,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初看之下绝不会有惊人之貌,但特别经得起玩味,随着阅历增加、年华老大,你会越来越感到王羲之的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测。其实,中国一切文学艺术的高境界无不如此,王羲之、陶渊明不过是这种审美标准的最高体现。
陶渊明文学上的难度,在于他人生境界的独一无二。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仕宦?又有多少大小隐士?都不可胜数,但惟有陶渊明,不但不恋官位,也不在意清名。他的出仕,或为理想,或为糊口,而他的归隐,又从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平静,不回避,不掩饰——“不吝情去留”,他自己真正做到了。还是苏东坡了解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一般人的差距。正是要给行藏寻找一个体面的理由。于是有掛碍、于是有粘滞,于是不通脱,也于是不真实。
品味陶诗,一切的技巧、委曲、深邃都浑化于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渲染,甚至没有人工的造境,一切都平实写来,万千气象隐藏于平静的外表之下。那是一颗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心灵,他的读书学养、他的内心感受,他的取舍褒贬,在选取意象、采摘词汇、运用典故、铺排意境中自然展开,袒露无疑。但要了解这些,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视野,对于他的这些深隐无迹的若拙大巧,你能否感知以及感知多少,这需要你自身的条件来决定。黄庭坚可以安排的“纵横气”很讨巧,年轻人很喜欢很容易爱上它。八大、徐渭以及许许多多人早年就学黄庭坚的字,因为他特别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气势。我甚至联想到今天世界上流行的声光影像,都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外表特别讨人喜欢,讨年轻人喜欢。但欣赏王羲之、陶渊明是需要高度的,需要学养、需要阅历、需要人格。
陶渊明诗中的意象,出笼之鸟、倦飞之鸟、失群之鸟都不是具体的一只什么鸟,这一点像极了真正中国画中的形象,他虽然可能画了某一种现实中的事物,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八大山人笔下的鸟,同样具有这样超越了有限时空的概念中的鸟。具有人格、能通人性。陶渊明爱菊、种菊、赏菊、采菊,所以菊就成为后代画家反复描绘的题材。除了机械因袭者不在讨论之列,大多数画家描绘的已经纯粹是一种精神了。哪一种菊?什么地方、季节的菊?对于理解中国画而言都是无稽之谈。画菊者是在仰望一种士节,而这个抽象的“士节”,没有统一的可以衡量的标准,他存在于每一个画家心中。就拿近代画家来说,徐悲鸿笔下的马,就具备这样经过提炼的抽象的概念性,遂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意象。也因此,他的马比其他人的马,总是多了那么一些品味,也比他自己的其他艺术完成度都更高。苟不知此,何以论中国画?
后世仰望陶渊明的士人、诗人不在少数。王维也隐居起来了,但他没有躬耕、更没有讨饭,而是在终南山购置良田、豪宅,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用这样的心境来批评陶渊明的“真隐”,认为他不如用一次的委曲求全来换取终身的安逸和平,这就是对陶渊明的充分误解了。对王维而言,“隐”只是一个姿态,所以他的田园诗,就总是隔岸观火,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苏东坡之外,更有辛稼轩对陶渊明的欣赏:“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终究世易时移,稼轩心中难有那一番坦然、平静的光景。
文学艺术上最可珍贵的就是这个“独一无二”,我们只有欣赏、仰望他,真正的高度是难以企及的,研究者花费毕生的经历,闲扯葛藤,说了一些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艺术而言,我们永远只倾倒于那一份真诚的独一的感情。
责任编辑 张向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