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给学生“享受”提问的权利是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学中,有疑才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创新的意识。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和諧师生关系,诱发学生积极质疑的内在动机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思想火花的引燃者。对个性鲜明、总爱问问题的学生多一些包容。当他们提问的内容和时机不合时宜时,可以表示课后再共同探讨,绝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这样的意识:“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调接受知识,而是与教师一起探索发现自然和社会的奥秘。在探索中,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
二、优化课堂结构,创造学生积极质疑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渗透学习理念的主要平台。“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不可能主动积极的思考,更谈不上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采用“自学——提问——讨论——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即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再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反馈练习。这种教学结构,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问”这一环节,从而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使得每位同学能够问,为学生的提问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质疑的浓厚兴趣
1.展开竞赛,比比谁的问题多。例如在学习“电流表”时,要求观察电流表,阅读课本上的说明书以后,尽可能多的找出问题。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争相提问:“电流表为什么有三个接线柱?”“应该怎样选择量程?”“电流表为什么能测出电流大小?”
2.自编题目,互查互改。要求学生根据情境、条件提出新问题,编写简单的习题,然后互相交换题目做,做完后互相批改。通过编、做、批三个环节不仅使学生进行了全面有效复习,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提问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课文,合理想象。在物理课本中,常有一些和课文知识相关的拓展性的小文章、小制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来提出新问题。
四、利用学科优势,创设学生乐于质疑的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生活密切相联。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学科优势,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发问、乐于发问。
1.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境。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平时只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经过一定的探究,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2.创设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沸腾”的教学中,可以做“纸锅烧水”的实验,大家看到水都沸腾了,可是纸锅却是完好的,这与生活中见到的“纸遇火即着”是不同的,学生急于想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纷纷做出各种猜想,积极进入到学习中。
五、培养创新思维,搭建学生善于质疑的平台
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分不开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迅速识别、敏锐观察、综合判断的能力。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直觉地发现问题、鼓励合理猜想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独特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例如以“惯性”教学为例,可以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评述,自然的引出问题:“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外力会怎样?”从而顺利进入后面的学习。在得出惯性定律和惯性概念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具有惯性吗?从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培养学生广阔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可以打破常规,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如何用天平、量筒、方糖、细砂糖、小勺、刻度尺、水测量一块方糖的密度?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测量的关键是什么?能像测金属块的体积那样采用“排水法”测方糖的体积吗?为什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创造性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会学生“享受”提问的乐趣。
一、和諧师生关系,诱发学生积极质疑的内在动机
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思想火花的引燃者。对个性鲜明、总爱问问题的学生多一些包容。当他们提问的内容和时机不合时宜时,可以表示课后再共同探讨,绝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要帮助他们树立起这样的意识:“提问不仅仅是教师的事,更是自己的事。”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调接受知识,而是与教师一起探索发现自然和社会的奥秘。在探索中,能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重要尺度。
二、优化课堂结构,创造学生积极质疑的良好氛围
课堂教学是渗透学习理念的主要平台。“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只能被动听讲,不可能主动积极的思考,更谈不上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在物理教学中,采用“自学——提问——讨论——练习”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即先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自学,再针对疑惑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根据所提出的问题组织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巩固练习、反馈练习。这种教学结构,一方面,由于增加了“问”这一环节,从而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使得每位同学能够问,为学生的提问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质疑的浓厚兴趣
1.展开竞赛,比比谁的问题多。例如在学习“电流表”时,要求观察电流表,阅读课本上的说明书以后,尽可能多的找出问题。学生的兴趣立即被调动起来,争相提问:“电流表为什么有三个接线柱?”“应该怎样选择量程?”“电流表为什么能测出电流大小?”
2.自编题目,互查互改。要求学生根据情境、条件提出新问题,编写简单的习题,然后互相交换题目做,做完后互相批改。通过编、做、批三个环节不仅使学生进行了全面有效复习,加强了与同学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锻炼了提问能力和创造能力。
3.结合课文,合理想象。在物理课本中,常有一些和课文知识相关的拓展性的小文章、小制作。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激发学生的想象来提出新问题。
四、利用学科优势,创设学生乐于质疑的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与生活密切相联。教师应善于利用这一学科优势,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善于发问、乐于发问。
1.创设能引起学生观察兴趣的问题情境。观察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先决条件。平时只要多加留心,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经过一定的探究,一定会发现很多有趣和有价值的问题。
2.创设能否定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情境。教学中要注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看待事物,去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在“沸腾”的教学中,可以做“纸锅烧水”的实验,大家看到水都沸腾了,可是纸锅却是完好的,这与生活中见到的“纸遇火即着”是不同的,学生急于想找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纷纷做出各种猜想,积极进入到学习中。
五、培养创新思维,搭建学生善于质疑的平台
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来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分不开的。
1.培养学生敏锐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对突然出现的新事物、新问题迅速识别、敏锐观察、综合判断的能力。利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直觉地发现问题、鼓励合理猜想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独特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头脑,不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例如以“惯性”教学为例,可以先介绍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让学生评述,自然的引出问题:“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任何外力会怎样?”从而顺利进入后面的学习。在得出惯性定律和惯性概念之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也具有惯性吗?从而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培养学生广阔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可以打破常规,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位、多层次思考,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如何用天平、量筒、方糖、细砂糖、小勺、刻度尺、水测量一块方糖的密度?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测量的关键是什么?能像测金属块的体积那样采用“排水法”测方糖的体积吗?为什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问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索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随之产生。科学的创造性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教会学生“享受”提问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