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也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是活动化的教学,而主体参与则是活动化教学的前提。因此,数学课堂中实施“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对落实新课改精神、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新课改倡议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对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热爱数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全程投入。学生的投入是其发展的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机制。教师要把“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
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且利用学生能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看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找因数”的教学中,分别用6个、7个、12个相同的正方形纸板,让学生尝试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直观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形成过程。在对比中,他们发现能拼成一种形状就能写成一种乘法算式,能拼成几种形状就有几种乘法算式,形状和算式是一一对应的。在这个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规律,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又因为自己表演,全身心投入,使得他们一看就懂,产生顿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的物体,我说“走”,让他们俩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然后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步,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
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学习“圆的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图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这就要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好不容易地画出了一个圆,就更增加了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于是,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性,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不停地找规律,急切地想掌握它。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新知,既生动活泼、学有兴趣,又掌握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和探究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强调一种开放性的情境,以调动学生探索学习、激发创新、发展个性。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参与性的体验,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自由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过程。
一、教学理念的更新
传统教育、应试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模式:以课本为主,以教师为主;课本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新课改倡议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全盘告诉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途径、方法,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化教学,也就是说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索思考以及对解决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则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和热爱数学。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要重视数学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全程投入。学生的投入是其发展的基础,可以强化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学习机制。教师要把“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
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并且利用学生能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创设“实体”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再现教学内容,让学生亲眼看见,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找因数”的教学中,分别用6个、7个、12个相同的正方形纸板,让学生尝试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直观地感受到了图形的形成过程。在对比中,他们发现能拼成一种形状就能写成一种乘法算式,能拼成几种形状就有几种乘法算式,形状和算式是一一对应的。在这个知识的归纳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规律,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
2、创设“模拟”情境,发挥主体作用。
“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学生既感亲切、新鲜,非常兴奋,乐于接受,且又因为自己表演,全身心投入,使得他们一看就懂,产生顿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的物体,我说“走”,让他们俩从两边向对方走,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然后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步,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缩短的这一段,就是他们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学生就对“相遇”问题
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1、“爱意”充满课堂。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2、“创意”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在学习“圆的知识”的课堂上,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套特别的画图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短线绳、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这就要合作。在运用图钉、线绳和铅笔头进行操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好不容易地画出了一个圆,就更增加了吸引力,从而让学生深刻体验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于是,在讨论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言,表现出异常的积极性,再转入学习用圆规画圆时,才感到发自内心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不停地找规律,急切地想掌握它。通过尝试实践获取新知,既生动活泼、学有兴趣,又掌握牢固,培养了学生的尝试精神和探究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强调一种开放性的情境,以调动学生探索学习、激发创新、发展个性。教是开放性的引导,学是参与性的体验,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他们自由操作、思考、讨论、交流、争辩,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发展个性,使每个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