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提问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zr28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巧的提问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的桥梁和媒介. 是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知识的有效途径. 它对学生知识训练、思维训练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堂提问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思想品质,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 所以,优化课堂提问是很有必要的. 目前不少课堂提问机械重复、缺乏启发性和片面杂乱、具有随意性,部分教师提问带有大量空泛的局限性.
  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要掌握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原则有:目的性原则、启发性原则、集体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就是所提问题必须围绕教学目的,为完成本课堂教学任务服务;启发性原则,即设问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联想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集体性原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设问,切忌偏难问题;趣味性原则是设问要新颖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要讲究设问的适用性
  教师应熟悉和钻研教材,根据课本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学习的关键处设问:
  1. 复习旧知识应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旧知识的目的不仅是为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记忆,为理解新知识做准备,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组织基本训练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多对后进生设计一些判断性问题,多帮助他们复习旧知识,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自信心,产生“我能学、我要学、乐于学”的内驱力. 如笔者在教学完五年级下册中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后,出示了7和11 ,4和10 ,8和16, 1和100 这四组数,提问:这几组数中有哪几组数是可以直接找到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的?以此来复习“有倍数关系”“互质关系”,如何很快地找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样设计,学生能在复习旧知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 传授新知识,应问在知识易迁移处
  清晰地掌握与新知识有直接逻辑关系的旧知识是顺利地产生知识迁移的保证,让同学来“引路”使后进生也能顺利地实现理解思路和语言表达上的迁移.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我首先复习了两个内容,一是把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通分;二是计算两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这一步,既是巩固了旧知识,也是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的必不可少的知识内容. 复习之后,我出示了两道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试题,问学生:不同分母的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减吗?老师创设了这一问题情境,引发了学生去探索的欲望,学生们积极地去思考、分析,去解决这一问题. 经过实践,学生明白了:计算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关键是通分. 这一做法,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难度,使学生获得了新知识,同时,学生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3. 巩固练习时,应问易错处
  巩固练习是新课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尤其是在这一环节中的设问更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强化认识,形成技巧,发展提高相应的能力;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也给后进生一个再学习的补救机会. 有些问题虽不太难,但易错.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C = π × d计算方法后,组织练习时,小黑板出示了一个半圆,问:“这个半圆的周长怎么计算?”待学生纷纷举手,抓住一个时机,让一个比较粗心的后进生回答,他不加思索地说:圆的周长除以2,显然思维定式产生了错误. 这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大家讨论、纠正. 事后他也不甘示弱地说出了正确的答案:半圆的周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加直径. 由此可见,在知识易错处设问,让后进生回答,使其能暴露出错误的想法,但要耐心引导他们自己矫正,从而使他们更加自信、愉快地学习.
  三、提问要善于铺垫,给予评价
  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教师要耐心等待,任其多方位思考,实在答不出来教师要提出一些中介问题,给学生搭桥铺路. 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要求学生用运算定律计算,578 × 99 + 578这一道变式题,有一部分学生看不出与运算定律有什么关系,这时我提出2 × (99 + 1) = 2 × 99 + 2 × 1,我用红笔圈出了“1”,我又提出了这个“1”我们在计算时可以不写,如果不写,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道题和原来的题目是不是就一样了. 学生通过对两题的对比,得出了原来那道题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运用. 这一个式子一个问题就起到了搭桥的作用. 另外,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确切的评价,精彩的思考,正确的回答,要及时给予表扬,若有欠当,要善于纠正,在教学关键的地方,学生理解偏了,说错了,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借题发挥,不能对他们进行讽刺、挖苦等.
  总之,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只有认真钻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提问方法,学生才能做到积极探索知识源泉,自掘知识宝藏,思潮如海的新境界才能形成,当学生饶有兴趣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堂教学质效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其他文献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也就是说,完善和发展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是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符合学生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生探索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活动,把学习的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各种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 下面以教学“三
孔子曰:温顾而知新. 已学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已学知识掌握的程度影响着新知识的学习. 每一次课堂上的学习并不可能让每名学生都完全掌握,或多或少的问题都会在作业中有所反馈. 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做错的题目,及时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 但是在“江苏省规范化办学”背景下,学生在校课堂学习时间减少,传统的集体讲评作业这一环节被大大地浓缩,加之农村留守儿童很多,学生作业订正辅导缺乏家长帮助. 教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错误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有时也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它是学生最朴实的思想经验最真实的暴露. 然而就错误产生的过程而言,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基于某种片面认识所作出的认定,其中包含着有价值的思维方法,因此错误是一种教学资源. 简便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错误资源,启迪学生的智慧,拓展学生的思维,从中突破
教学案例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教学案例为基础的研究活动可以弥补过分偏重教育原理或过分依赖教学经验这两者的缺失,它是在特定教育情境中存在,并把它当做一个整体来详细地加以描述、理解与解释,能够从个别教育现象引发出的普遍意义的教学事例.教师可以借鉴这些,对自己所处的教育情境,有更明确的了解,并在教学工作与实际行动中得以应用与提高.立足案例的开发,数学教学将会呈现出新视觉.  一、数学教学案例的
数学新课改的推行不仅使知识结构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且使课堂教学模式也涌现了新的潮流——小组合作学习.从初中到高中,从沿海到内地,只见合作式的课堂上一片热闹的景象,每节课必讨论,讨论必合作,合作必展示,学生参与度高,听课者也颇受感染.然而,热闹过后,静下心来想一想,总觉得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优质高效与合作学习的分组讨论并不是有着必然联系的.我们需要先理清以下四组关系,才能使分组讨论起到实效.  第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探究性很强的学科.无论是数学新知识的学习,还是数学知识的复习,回顾反思这一思维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它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至关重要.针对高三数学后期复习,回顾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考考点题型的回顾反思  高三复习后期复习时间紧、任务重,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理想的复习效果,就要避免复习的盲目性和杂乱性.所以要在充分研读江苏省高考说明的前提下,理解体会命题的指导思想、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要把学生作为发展的根本,提出改变传统的灌输武学习方式,改变死记硬背以及机械性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要动手研究,主动参与研究,把信息技术教学过程普及化,逐步呈现出教学方法的转变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基础学习,还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笔者根据自己的数学教学经验,提出一些新的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数学   
【摘要】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生活实际,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生活实际    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皆数学,从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主动地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原则. 在我国,最早源于孔子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它代表着科学、民主的教育思想,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所以,它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经久弥香.  启发性教学原则如何在课堂上贯穿体现,如何设置数学问题与活动,如何把启发性原则渗透于各种教学手段中,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
【摘要】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自主探究和分组合作交流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从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课堂教学;课堂气氛;学习兴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