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核心素养下建构高效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来源 :高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fxz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机化合物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涉及科技、医药、农药等领域。相较于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也更为复杂,不少学生一接触到有机化合物就“知难而退”。本文根据教师自身实践,粗浅地探讨如何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以更好地建构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教学行为;有机化合物;化学核心素养
  郑长龙教授指出,“化学教学行为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化学学习任务的具体手段,可以分为语言行为、直观行为和指导行为。”在《必修2》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学习中,学生往往对有机化合物的各种官能团感到混乱,无法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结构、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等。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教学行为,引导学生建构有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建构高效课堂呢?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识,才能具有逻辑的使用价值。”
  一、做好课前预设
  (一)学生生情
  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应尝试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教学设计。首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元认知,包括知识结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思维特点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差异等个性特点,为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分层学习的条件。
  在进行《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专题教学之前,学生已进行“物质的分类”、“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等知识的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了迁移、对比等科学学习的思维和方法,初步形成结合情境素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组织
  进行本专题教学之前,教师根据学生生情对部分(苏教版)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先设计3课时的“有机化合物概况”,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性质和命名。
  分类主要介绍从组成元素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分类的角度,引出“烃”、“烃的衍生物”等概念。结构侧重介绍“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同分异构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结构简式等化学式。物理性质上侧重引导学生根据晶体类型以及微粒间作用力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熔沸点、水溶性等;化学性质上侧重引导学生根据“官能团”认识、推测某一类有机物。命名则主要介绍习惯命名法。
  二、创建多项互动、动态生成的课堂
  所有的课前预设都是为了服务更为高效的课堂。为获取更为准确的学情,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落实提问、指导、观察、倾听、评价等教学行为: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观察学生反应,倾听学生表述,给予适时、合理的激励性评价。同时,教师应以课堂上所掌握的实时学情为依据,合理地调整教学进程,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完善教学方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一)重视实验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实验情境教学中通常选择“生主行为对”,提出问题时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操作,之后进行小组交流、评价,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性评价。
  比如,在观看“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的反应”视频实验前,先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时,应关注哪些方面的现象呢?你能尝试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么?将你的解释与同组其他同学交流。”
  第一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记录习惯:观察反应体系中“固体、液体、气体”三种聚集状态的变化。第二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先独立、自主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再进行之后的交流、汇报活动。
  大多数学生均能观察到“黄绿色气体颜色变浅直至褪色,量筒壁上有油状液滴,量筒内液面上升。”并能合理推测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液体,反应后气体体积减小。
  学生对反应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一定的认知,但又无法完全解释所有现象,心存疑惑。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同时提出问题:“饱和食盐水中有白色晶体析出,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能对甲烷与氯气的反应产物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进行“乙醇和乙酸的酯化反应”之前,教师先提出问题:“实验中试剂的添加顺序是怎样的,能调换顺序么?碎瓷片、长导管、浓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长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反应后如何分离出乙酸乙酯?”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小组代表交流完成对实验注意事项、试剂、仪器作用等的分析。而后追问:“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水分子,可以看成是羟基与氢原子连接形成的,你能推测该反应可能的断键方式么?如何证明你的推测呢?”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与同学交流不难得出两种可能的断键方式:酸提供羟基醇提供氢原子,或酸提供氢原子醇提供羟基。
  第二个问题,学生大多露出求助的表情;此时可选择自答型的教学行为进行启发解惑:我们之前制作有机物的球棍模型时,有的同学用不同颜色或不同大小的“球”来表示不同的原子,那我们能不能利用这种方法把乙酸和乙醇中的羟基标记成“不同”的羟基呢?通过该问题自然而然引出“同位素示踪法”标记氧原子的实验手段,学生接受起来就变得容易了(学习水平比较好的班级,有几位同学在听完老师提示性的问题后,能主动提出用氧元素的不同核素来标记)。
  (二)善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石油的炼制乙烯》一节中,提供石油的储量、炼制等相关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石油是什么?有哪些用途?”提出与生活相关的两个问题:“香蕉由于不易储存,通常是还没成熟就摘下来。将买来的还没完全成熟的香蕉,放在密封的袋子里,或者埋入密封的大米中,香蕉成熟得更快,你知道原因吗?”“为什么浸泡过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硅藻土可以延长水果的保鲜期?”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再引導学生通过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认识乙烯的碳碳双键结构,感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观。   在《乙醇》一节中,提供“中国的酒文化”、“酒的酿造与用途”相关素材,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认识乙醇的制备和用途。在乙醇性质的学习中,学生通过乙醇、水分别与钠反应的实验现象异同点,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构建“羟基上的氢与碳上的氢活泼性不同”、“同样是羟基,连接在不同基团上,其活泼性也不同”等核心知识,发展学生“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核心观。在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实验中,让学生动手实验,感悟铜丝颜色反复变化的奇妙,在“玩”中认识乙醇发生催化氧化与乙醇燃烧两种氧化反应的异同点,同时在课堂上生成“催化剂”与“中间产物”两个概念。之后提出“为什么有的人喝酒后会脸红呢?”“交警在检测司机是否酒驾时用到的呼气式酒精检测仪或汗液酒精检测传感器,与酒精的性质有何关联呢?”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提问,通常能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进行再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系统的习惯。
  三、课后回顾、诊断
  课后回顾、诊断主要针对课前教材组织、课堂师生教学行为对的选择、课后作业等内容。
  (一)课前教学组织
  本次《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进行的教材重组,总体而言对学生后期学习有机化合物是有很大帮助的,但在“同分异构体”的内容介绍中深浅把握不够准确,虽然提高了优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却造成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同分异构体”内容产生恐惧,这个遗憾只能在后期教学过程中另行弥补。
  在上完每一堂课后,通过回顾教学设计的某一个重点环节,教师本身在课堂上的教学机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课后作业的设计等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方法能有更精准的认识,从而能对课堂教学行为中的不足进行及时补救,同时也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资源。
  (二)课堂师生教学行为对的选择
  在《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很好地体验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评价实验方案、得出合理结论;在这个教学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科思维得到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化学核心素养得以提升,同时学生也初步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而生活素材情境的提供,能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社会责任同时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监控者,为促进学生完成学习行为,除提供指导性的教学行为外,也应进行支持性、服务性的教学活动。如,教师提出问题时应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表个人观点;适时鼓励、评价学生。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和信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通常针对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环节,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如“烃的沸点高低取决于哪一种微粒间作用力?”“裂化汽油能使溴水褪色么?”“哪些实验或事实能证实苯分子不是单双建交替出现的结构?”“CH3CH2CO18OCH3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后的混合体系中哪些物质含18O呢?”“如何利用秸秆来酿酒?”通过这些问题的凝练,促进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与建构,引导学生感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意义。有时也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完成一些可操作性强的任务。比如,利用水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简单有机化合物的球棍模型;利用厨房的食醋和鸡蛋制作“醋泡蛋”等。
  如何改进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从而達到建构高效课堂的目标,需要师生共同配合,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去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程。
  参考文献
  [1]娄延果,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2]何鹏,郑长龙,新手-熟手教师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研究——以“离子反应”为案例[J].化学教育,2015.
  [3]刘晓明,浅谈高中化学师生互动创建高效课堂的意义[J].科技资讯,2019,17(10):143-144.
  作者简介:杨少芬,女,1982年12月生,籍贯福建晋江,汉族,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邮编:362200,研究方向: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它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一个实例中理解和推论。这种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加高,而且也能在帮助数学的学习。创新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不受传统观念和现有知识的束缚,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更容易找到新的、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期刊
教材上呈现的往往是结论性的知识,而且是抽象的、理想化的、静态的一般规律,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不良结构情境。运用知识化结论去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就会陷入固化的绝境。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挖掘知识背后的思维过程,或者说用可视化的思维展示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清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结构化学习。  “思维可视化”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主动性、提高学生思维效率的高效课堂教学手段和途径。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将信息技术和教育相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历史教学也是如此,信息网络技术和历史教学相融合,能让历史教学的方式更丰富和灵活,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本文从当前学校历史教学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在信息化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校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期刊
摘 要: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活动是高中生教学活动中的基础学科,也是高考三大必考的主科之一,其在高考的分数占比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所以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中学校、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以及高中生重点关注的学习科目。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去构建一个高效的英语教学课堂,以此来提升高中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英语成绩,这一点是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在进行深思的问题。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一
期刊
摘 要:英语是一门极其复杂需要长期积累的语言学科,高中英语的学习难度高、内容繁琐。随着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国家对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也为整体提升农村高中生的素养提供了契机。然而,农村中学的英语资源、师资力量等较城区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农村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不高,有的甚至还产生了厌学情绪。本文主要从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和家庭因素依次分析各自对农村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影
期刊
摘 要:在全面推进教育深化改革和推行新课标以来,从之前成绩为上到现在的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做好科学学科中的人文教育渗透,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趋势。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自然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渗透人文教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本文基于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人文教育渗透,阐述了高中生物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渗透的原则及高中生物教学中做好人文渗透的有效途径,以期为促进人文教育能在高中
期刊
摘 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与物理学科的相关知识有关。因此就需要着重做好高中物理教学,这样有利于全面提高高中生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打下更加优质的物理知识基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更加符合高中生的实际特点,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有效地培养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将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
期刊
摘 要:数学抽象是数学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之一,数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抽象,抽象素养作为高中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教师与学生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我们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亲历抽象思维历程,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抽象问题本质,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抽象;数形结合;归纳类比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样界定数学核心素养中的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国家教育部在初高中课程上进行了大量改革,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对中学历史教学方法进行探究,重点阐述在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如何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融入到历史教学中来,在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历史核心素养;历史价值观  
期刊
摘 要:高中生物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一节中,采用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对实验进行探究式改进,在生物实验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概念或实验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加深理解或完成改进过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跨学科;实验探究  生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高中生物教学与实验联系密切。近几年,随着生物学科素养的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