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平等对话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组织好课堂上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营造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和谐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敢想敢说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教师都要倍加呵护,切不可一时冲动而伤了孩子的自尊。
特级教师周一贯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上《景阳冈》时,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的脚上有几个爪?”这时,老师很不满意,以为是故意捣乱,便瞪着眼睛训斥道:“就你怪问题多,这与武松打虎有关系吗?你怎么不问老虎身上有多少根毛?”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发问的学生则十分难堪地低下了头。于是,学生上课时只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
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就会乐于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处理同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截然相反。他首先热情地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赞扬他“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真是一位小思想家”,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明白了“老虎的脚有四个爪,像梅花,前面的四个肉垫都有爪,后面的一个肉垫没有爪”。特别有意思的是,老师还组织学生以“话虎”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研究,大家知道了老虎的种类、产地、生活习性等,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动态生成的课堂
阅读教学中,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况且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他们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去接触新的阅读文本,因而课堂是不能预设的。
如学习《小猴子下山》后,老师总是急于告诫学生,不要像猴子那样扔了桃子去掰玉米、扔了玉米去摘西瓜、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最后,还一本正经地再三强调,我们做事千万不可三心二意。老师的话音未落,孩子们的话却一鸣惊人:不对,猴子不是三心二意,而是在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东西。孩子们灵心独运,揭示了《小猴子下山》的又一深刻内涵:人生就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的阅读必将给课堂带来更多动态生成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种不确定的事。”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
三、自主学习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为学生确定各种各样的目标,大到人生奋斗方向,小到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任务,然后千方百计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于是,学生不得不屈从于老师的意志,学什么,怎么学,很大程度上被老师所控制。在此过程中,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常常出现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状况、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因此,语文课堂应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动性在课改营造的宽松氛围中尽情释放。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首先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接着,老师将各小组发言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邱少云和战友为什么天不亮就要潜伏起来?“我”闻到了棉布焦味,敌人为什么闻不到?为什么说“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什么没有爆炸?邱少云为什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随后,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些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当堂解决;对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老师建议课后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重要性后,花力气研究解决。通过梳理,学生很快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们各做各的练习,有的读,有的写,有的讨论,很专心,也很投入。
实践证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语文课程标准》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组织好课堂上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要努力营造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和谐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师生是平等的,对于学生的异想天开、勇于质疑、敢想敢说以及许多“美丽”的错误,教师都要倍加呵护,切不可一时冲动而伤了孩子的自尊。
特级教师周一贯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上《景阳冈》时,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的脚上有几个爪?”这时,老师很不满意,以为是故意捣乱,便瞪着眼睛训斥道:“就你怪问题多,这与武松打虎有关系吗?你怎么不问老虎身上有多少根毛?”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发问的学生则十分难堪地低下了头。于是,学生上课时只好正襟危坐、洗耳恭听,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
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气氛。”课堂上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就会乐于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有利于探究精神的培养。如一位教师处理同一问题时,采用的方法截然相反。他首先热情地肯定了该生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赞扬他“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真是一位小思想家”,然后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上网、查资料,明白了“老虎的脚有四个爪,像梅花,前面的四个肉垫都有爪,后面的一个肉垫没有爪”。特别有意思的是,老师还组织学生以“话虎”为主题进行了一次广泛的研究,大家知道了老虎的种类、产地、生活习性等,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动态生成的课堂
阅读教学中,由于语言文字的包容性极大,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完全可以从若干个角度进行不同的解读。况且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他们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去接触新的阅读文本,因而课堂是不能预设的。
如学习《小猴子下山》后,老师总是急于告诫学生,不要像猴子那样扔了桃子去掰玉米、扔了玉米去摘西瓜、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最后,还一本正经地再三强调,我们做事千万不可三心二意。老师的话音未落,孩子们的话却一鸣惊人:不对,猴子不是三心二意,而是在不断追求更加美好的东西。孩子们灵心独运,揭示了《小猴子下山》的又一深刻内涵:人生就是一种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特意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的阅读必将给课堂带来更多动态生成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教育是一种不确定的事。”正是有了这种“不确定”,课堂才有了生命和活力,师生才有了智慧和创造。
三、自主学习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习惯于为学生确定各种各样的目标,大到人生奋斗方向,小到一篇课文的具体学习任务,然后千方百计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这些任务。于是,学生不得不屈从于老师的意志,学什么,怎么学,很大程度上被老师所控制。在此过程中,由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常常出现目标与学生的知识状况、情感需求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因此,语文课堂应大胆地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动性在课改营造的宽松氛围中尽情释放。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首先让学生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接着,老师将各小组发言人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邱少云和战友为什么天不亮就要潜伏起来?“我”闻到了棉布焦味,敌人为什么闻不到?为什么说“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什么没有爆炸?邱少云为什么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都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随后,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哪些问题最值得研究,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当堂解决;对一些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老师建议课后解决;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重要性后,花力气研究解决。通过梳理,学生很快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学生们各做各的练习,有的读,有的写,有的讨论,很专心,也很投入。
实践证明,把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