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也有数量不多的寓言或童话故事,它们声情并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寓教于乐。《小狐狸卖空气》是一篇童话故事,它通过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对小朋友们渗透了环保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采用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表演课本剧和阅读有机结合,将课内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我认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小禾”剧团“招募”小演员的“海报”,并明确录用条件:演好课本剧《小狐狸卖空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可以结合平时看电视和学习语文的经验提出好方法。这一设计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及其参与学习的内动力。
二、以读为基础,设计学习理解的阶梯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要演好课本剧就要了解剧情,要求学生出声读全文,思考后完成下列填空: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 )的事。②读后我( )。
(2)训练学生由一句话填空(写了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改成几句话填空(能围绕起因、经过、结果填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听边补充,由简单的问答变为较具体的发言,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反复读课文,突出重点——分析角色
(1)抓住事情的过程,体会重点人物。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呢?它是怎么卖的?后来怎么样了?找出相关段落阅读、思考、展开讨论,然后把体会到的朗读出来。这一环节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小狐狸卖空气的过程,而且要使他们体会到小狐狸肯动脑筋、会想办法、乐于帮助城里人的优秀品质,注重展示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人物品质的认识过程。
(2)抓住情节变化,体会其他人物。学生对主要人物了解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对其他人物进行研究,这是帮助学生演好课本剧的重要一环。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其他人物,还可将“物”想象成“角色”(如城市、深山)。让学生自选角色,思考:怎样才能把它们演好呢?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它们有什么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该用怎样的感情读出这些变化呢?通过对角色的研读,力求突出重点,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3.品读课文,加深语感——熟练台词
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边读边思考:我们准备抓住哪些语句把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表演出来呢?学生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再观察文中插图,进行对比,加上自己的理解,朗读出来,表演出来,可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意义上的建构”。
三、妙用课文,发挥想象,丰富角色
怎样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小朋友们渗透环保教育呢?本人认为:教师要妙用课文,抓住文中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文中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把环保教育深深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田里。如:语句1.在城市里住了几天,小狐狸……浑身不舒服。
*还有谁会得病呢?(同学、妈妈、小鱼、小鸟……)
*为什么空气被污染了?(乱砍滥伐,乱排废气……)
*能用你们找到的资料说说吗?
语句2.他想:我为什么不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
*小狐狸为什么要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帮人们治病……)
*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语句3.买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
*会有哪些人来买新鲜空气呢?(孩子、工人、小鸟、小鱼)
*小狐狸是怎么卖的?人们是怎么买的?
*会怎么夸小狐狸呢?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二是将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运用语言。
语句4.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小狐狸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加上动作、表情,进行排练和汇报演出,评选出剧团小演员,还可以参加庆“六·一”的演出。
演出后,让学生谈感想:演课本剧和以往授课方式对比,哪个效果好?好在哪里?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师出示“小禾”剧团“招募”小演员的“海报”,并明确录用条件:演好课本剧《小狐狸卖空气》。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学生讨论,集思广益: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可以结合平时看电视和学习语文的经验提出好方法。这一设计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元认知及其参与学习的内动力。
二、以读为基础,设计学习理解的阶梯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要演好课本剧就要了解剧情,要求学生出声读全文,思考后完成下列填空:①这篇课文讲了一件( )的事。②读后我( )。
(2)训练学生由一句话填空(写了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改成几句话填空(能围绕起因、经过、结果填空)。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听边补充,由简单的问答变为较具体的发言,达到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2.反复读课文,突出重点——分析角色
(1)抓住事情的过程,体会重点人物。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狐狸为什么要卖空气呢?它是怎么卖的?后来怎么样了?找出相关段落阅读、思考、展开讨论,然后把体会到的朗读出来。这一环节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小狐狸卖空气的过程,而且要使他们体会到小狐狸肯动脑筋、会想办法、乐于帮助城里人的优秀品质,注重展示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人物品质的认识过程。
(2)抓住情节变化,体会其他人物。学生对主要人物了解后,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对其他人物进行研究,这是帮助学生演好课本剧的重要一环。学生再读课文,找出其他人物,还可将“物”想象成“角色”(如城市、深山)。让学生自选角色,思考:怎样才能把它们演好呢?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它们有什么变化,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该用怎样的感情读出这些变化呢?通过对角色的研读,力求突出重点,使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
3.品读课文,加深语感——熟练台词
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读文,边读边思考:我们准备抓住哪些语句把小狐狸卖空气的故事表演出来呢?学生可以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再观察文中插图,进行对比,加上自己的理解,朗读出来,表演出来,可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文字,达到“意义上的建构”。
三、妙用课文,发挥想象,丰富角色
怎样通过本文的学习对小朋友们渗透环保教育呢?本人认为:教师要妙用课文,抓住文中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文中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把环保教育深深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田里。如:语句1.在城市里住了几天,小狐狸……浑身不舒服。
*还有谁会得病呢?(同学、妈妈、小鱼、小鸟……)
*为什么空气被污染了?(乱砍滥伐,乱排废气……)
*能用你们找到的资料说说吗?
语句2.他想:我为什么不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
*小狐狸为什么要把山里的新鲜空气运到城里去卖呢?(帮人们治病……)
*该怎么读这句话呢?
语句3.买新鲜空气的人越来越多。
*会有哪些人来买新鲜空气呢?(孩子、工人、小鸟、小鱼)
*小狐狸是怎么卖的?人们是怎么买的?
*会怎么夸小狐狸呢?
这一设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二是将口语交际的实践活动融入到语文教学之中,促进学生在学习语言中运用语言。
语句4.人们再也不来买小狐狸的新鲜空气了。
*小狐狸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加上动作、表情,进行排练和汇报演出,评选出剧团小演员,还可以参加庆“六·一”的演出。
演出后,让学生谈感想:演课本剧和以往授课方式对比,哪个效果好?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