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魏杰

来源 :当代中国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wei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杰
  1962年生于西安。曾从事文博研究多年。现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为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人语:
  “印以示信”,这“信”即诚信、诺言。铺陈开来,篆刻的功能影响于后世的,也正是这一品质,无论是自秦汉以来的官印,还是宋明以来漫溢于文人政客间的私印风气,乃至近世颇为盛言的古雅风神、移情寄怀,可以说都是这一品质的生发。此外由官印到私印的转换,又可让我们看到古往今来的人们对“印以示信”传统的践行轨迹。以之反观今日之中国,篆刻创作之境况比之百数年前,虽已大为不同,然品质的传承似并未断折。以往古之品性,践当下之篆刻并深研者,从未间断,信之者日众,迷之者更多,所以我们现在仍可见到众多能给与我们以古风雅趣的篆刻作品。篆为心声,刻之弥久。故而本栏之设,除戮力践行“印以示信”的上古文脉之外,亦想经此为此一时代篆刻家们记录下他们工于此道的心路历程。本期所发为魏杰的一组作品,其“一字见心”、“内省不疚”、“忠言逆耳”、“戒之在得”,流露于印章之外的省戒之语,或正是我们力当解读之所在。
  
  


  我一见魏杰,便戏称“魏老”。这称谓只在我们几个狗皮袜子没反正的朋友中用,并不指称其年岁、资历等等。但称“魏老”也不单是弟兄们的调侃,多少有几分敬意在。
  我之对魏杰心存敬意,首先在他对艺术的“用敬”。他说他一操起刻刀就来精神。精、气、神或说创作冲动、灵感等直奔腕底,这是涵养修为得来的功夫。魏氏治印,如今已越20载。三暑挥汗,三九呵冻,其个中三昧,外人焉知耶。曾听魏杰说:“余治印不求工,但求空。”其实,能“悟空”者便可谓得大自在了。证之于其印,要言不虚。所谓“极精微而致广大”,在他着意营建的每一个审美空间里,其点、线、块、面的每一个细节你都能体认到他独运的匠心与巧思,在他着力创造的每一个方寸世界里,你都能感受到他在心域里的朗朗乾坤,空明境界。他正行走在技的自为与心的自在之间,游刃于法之裹柬与意之 奔突之间,突围在“存在”的困扰与自由的飞翔之间。是故,他的印风尚属正在完成时,而他的“这一个”总是不同于“那一个”。如果苛求“这一个”的完美,也许会使他坐失了无数个“兴会”的机遇,因此,他还来不及结壳于“这一个”,而不断地追寻和“兴会”着“无数个”。这便是魏杰篆刻当下的状态。
  


  比之他的印风,其在边款上的戛然独造,自出机杼则更值得称道。如前所述,进入篆刻的魏杰,其创造的冲动与活力总是在汩汩地生发着,而边款上的创新与独造则是有目共睹的。印款,最早只是记事,是因实用而“用”。而在魏杰看来,篆刻艺术在进入到高度自觉之后,边款的审美性则是整个篆刻艺术的不可分的部分。他将这种“觉醒”落实在创作中。魏杰边款的显著特色有二:其一,用“字”营造的图式美。时而用楷,包括魏体、黑体、仿宋,时而用小篆、隶书等等,变化莫测,皆因印款内容而定。就形式而言,他则在古代拓片、钱币、铜镜、瓦当、画像砖中广泛猎取,移花接木,灵活运用,从而创造出了属于他自己的“魏氏范式”。其二,用“画”铸塑的图式美。魏杰早年学画,对造型的敏感成就了他目下边款画的清新与逸趣,他用“画”在言说着表现内容的不尽之“意”,营建着让人涵泳回味的意象空间,此如“法门寺”,采用龙门石窟万佛洞“佛龛”的图案,静穆而浑远;“亡羊补牢”则用“羊”字的甲文图式变形,极富装饰意趣;“长河落日”则营造了天远地阔,浩淼无垠的空间,让人荡气回肠,有一种奔逸与升腾的感觉,而“瓦镜斋”边款则似一幅文人山水小品,轻舟载送一船清风,有拂拂书卷气充盈画面。魏氏肖形印的取法亦是非常广泛的,如”黔驴之技“等,出自陕西民间剪纸、泥塑、木版年画,抑或关中皮影等。魏杰近年艺事日精,刀笔线性与空间开合所营构的张力,弥漫着烂漫与浑深,已然使其作品从一个自为的空间走向自由的心灵境界。可以说,魏杰篆刻的视域亦大大超过了它的本身。这种视觉的拓展得益于生活。他在生活中艺术着,同时,也在艺术中生活着,这也许正是他的不言之秘。
  
  


  延伸阅读:
  寡言之中自有一段灿烂之气
  印虽小技,其义却奥。故画求诸诗书亦求于印,终成印之一道。此道之内,求传神、求感兴、求学义、求本色、求性情者,代有人出。
  长安魏杰,年未届不惑,寡言之中自有一段灿烂之气。其为印曰:“不求工,但求空。”
  总在缥缈之间追求空灵之气
  “工”者,法也。魏杰浸淫此道廿余载,岂有“不求”之理?庄子曰:“忘足,履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惟其志“工”之法方得“空”之适。
  然则,虚空之中,有天地、有四海五岳、有丘陵原隰、有沟浍川渎、有一微一尘、有一沤一沫,此之气象万千,何空之有?只是这万千之境,既以法 内得之,亦以法外得之。
  刀笔之间,或粗或细、或质或松、或苍或润,不立一法亦不舍一法,总在缥缈之间追求空灵之气,是乃“法无定相,气概成章耳”。
  有工人之法更有文人之趣
  故此,其印规模宏大,体能安闲,有工人之法更有文人之趣,年纪轻轻已然手指坚实,转折接续之处皆能顿刀不锋,圆劲有方,实乃可畏。
  然百二技艺,妙到精纯处皆是书香,印蜕之外,倘再熟读经史百家,假以时日,魏杰刀下,酒籍肉账皆成佳蜕不是不可能的。
  侠之高尚,不在打斗而在崇高之境界。魏杰之“醉翁之意”、“不以物喜”、“望美人兮天一方”、“曲江流饮”、“无言独上西楼”等印都已自得其境,至于此境幽到几成、妙至几何,诸君慧眼,自有定评,何需劳舌?
  (中国艺苑网)
其他文献
我因年来随手翻了些民国的旧画,遂得了个结论:中国的绘画,从来不曾是生物的;而民国的画,也该是或也只能是民国的。    一 “不曾是生物的”    所谓“不曾是生物的”,我的说法有三个:  其一,大抵中国绘画的命途,我所可知晓的,自古而来,多不在自然,而在人事,或在人心;那口头上的“自然”,是断不同于真实中的橄榄味的。至于所谓“师法自然”,实还是人心的,不是生物的。以世人捧为圭臬的“卧游”论之,宗炳
期刊
1975年,“文革”中的广州美术学院还是名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的时候,方楚雄和林淑然成为绘画系的同学,由此他们开始了相识、相知和相濡以沫的历程。他们于1979年结婚。方楚雄在进美院之前,受教于岭东画家王兰若、刘昌潮,学习“海派”花鸟、山水;在美院则师从黎雄才、杨之光、何磊,分别学习山水、人物、花鸟。从这样的师承关系中能够看出方楚雄以后的艺术发展路向,是兼顾到“海派”和“岭南画派”的不同特点。可以
期刊
一次和经营书画的朋友聊天,涉及书画市场,并谈到一些人。朋友情绪激动地骂了一些人,指名道姓地说某位画家几年前收他的订金却至今没有给他作品。见此,我赶紧将话题转向了别处,因为这通常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话题,我无须插什么话。  书画交易收取订金本是寻常的事,寻常到大家都认为理应如此,可理应如此的事往往容易出现一些不寻常的事情。比如我朋友所遭遇的订金被“托管”就是一例。也许是因为事不关己,大家对
期刊
具有知青缘分的赵国经和王美芳,是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因为画而相识的。赵国经于1968年到黑龙江,在黑龙江东北方的生产建设兵团五师;王美芳在中央美院附中毕业后晚他一年到黑龙江,在西北方的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他们天各一方,几乎没有见面的可能。1973年初,王美芳送画到佳木斯,他们有了第一次见面,正应验了那句“有缘千里来相会”。不久,两人双双参加了在佳木斯举办的创作学习班,开始了他们创作上的最初的合作。王
期刊
唐人刘长卿有诗云:“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一千多年前的大画家周昉,在画出《簪花仕女图》后,可曾想到千年后谁来承接仕女的衣钵?千古寂寥,曾经辉煌的中国重彩仕女画,几成绝唱。画家胡永凯,虽然也曾发思古之幽情,画过《鸟语》、《贵妃出浴》和《垂帘》、《行列》这样的皇家景象,但他对于中国仕女这样的延续,却是充满了平民的悠闲情韵和民间的健康质朴。他以重彩浓墨所勾画点染的,是晚清民国以来中国社会中都市乡
期刊
王为政  字北辰,江苏丰县人,1944年生。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为政是一位具有浓郁文学气质的国画家,这位将最敏感的青少年岁月洒落在沸腾的60年代的完美主义者,不仅积淀了文学、戏曲和音乐的功底和灵性,而且还陶冶了中西绘画方面的才情和学智。正如他自己所言:“对于我来说,在生命里打下印记最深刻的就是20世纪60
期刊
我小的时候是在“北大荒”长大的,在当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时期,跟“知青”老师们学了几年画,但真正正儿八经地学画是在中学毕业以后。在鲁迅美术学院,我选择了在全显光教授工作室学习。全教授对艺术非常精深,他鼓励我们多画表现性素描、人体素描,他言传身教,几年下来,我的人体素描有了很大的长进。    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是一种要求高但费力不讨好的劳动,它要求画家既要有坚实的人物造型能力,又要有对历史、社会文
期刊
周一波  1953年12月生,陕西丹凤人,研究生学历。    一波之书,以怡养心性出发,寄托情思,毫无功利之求。故行墨结字,出于胸臆,所书率意纵横,风神萧散。前人言学书之苦修,夔子山“写一千字才进膳”,唐太宗“夜半起把烛学兰亭记”,所谓“池水尽墨”,“木石尽黑”,皆以功夫深厚而传世。一波之书法,非“捏破管,书破纸,方见功夫”之属。其习字数十载,至今日以书法书写情怀,非刻意为之。一波常耽于公务,不得
期刊
语词称谓之繁富,似古已有之,不唯中西。传《诗经·鲁颂》既有以毛色之异,分呼马者达十六词,比之《尔雅·释畜》,过甚;北极爱斯基摩人,专述雪者有数百,细及雪的形状、下雪的方式、成雪的过程等;中东阿拉伯人,独恋骆驼,名目竟逾千 ;此外,澳洲阿兰达(Arandas)人之于蜥蜴,法兰西人之于航海,蒙古人之于羊,皆如此。另传言舟山人对螃蟹比之山西人对煤的称呼,亦毫不逊色。据一些研习过方言的朋友讲,称一物竟如此
期刊
李洋  1958年出生,北京人。198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85年毕业并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画院特聘画家。    画若布弈,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李洋的艺术观。在此,他更为强调绘画创作过程中随兴的发挥,以及面对随时出现的问题所调动的各种办法,同时也很强调在这个类似探秘和解题的创作过程中所获得的个人感受。他的近作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