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井古村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笔者以“办一所扎根乡土文化、传承历史辉煌、彰显办学特色的精品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深仁厚泽 井养不穷”的办学理念,努力尝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以实现课程统整,培养“带得走的能力”的教育目标,将深井古村文化融入学校办学思想体系之中,以夯实学校文化的底蕴,推动学校的规范发展、特色发展和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遗资源;校本研究;课程统整;特色学校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非遗保护应该由处在该文化生态中的人自己来保护,因此唤起人们对文化保护的自觉是最重要的。我校在挖掘社区非遗资源,推进学校课程统整研究方面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初步探究。
一、学校办学历史与古村文化密不可分
学校创建于1933年,最早为书塾,前身为金鼎小学,1953年改名为深井小学,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地处具有800年历史,被誉为广州市1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庄的深井古村村内,傍倚古人寄托读书人荣誉和梦想的深井文塔,毗邻闻名遐迩的黄埔军校和美丽的广州大学城(深井赤坎桥一桥之隔)。深井居民多为抗元名将凌震的后代。宋元之交,凌震组织民兵抗元,并一度收复广州,后兵败被俘,其后裔分散于番禺(现广州)深井、新会等村落。现有状元夹的石刻和巷道命名记载深井曾有七个进士和多个举人(其中进士一巷、进士二巷、进士三巷、书房巷等巷名至今保留),名人有清末乐善好施救济灾民,研制水雷破敌的凌朝赓;20世纪20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凌淑华(1900—1990年);宁死不屈的广州市委书记凌希天(1900—1929年)等。学校深受传统文化熏染,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淳朴。
二、课程设计研究背景下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一)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之“着力点”。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三)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四)学校学生社区成长的需要
1. 深井小学缺少地方感
深井小学原来是村办小学,是深井村的一部分,是深井村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机构。城市化使深井小学由“农村小学”变成“城市小学”。学校身份的变化,导致“深井村文化”与“学校”产生了隔阂。
2. 深井小学学生成为陌生人
深井小学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深井,生活在深井。但是,由于外来文化在深井村的弥散,深井村文化被破坏、遗忘、抛弃,学校地方感的缺失,深井村文化被排斥在学校正式课程之外,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逐渐沦为深井村及其文化的陌生人。
3. 深井村文化出现危机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一些与广府文化有着悠久渊源,又具有深井本地区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受到冲刷,出现了如冯骥才所说的“文化悲剧”,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三、丰富资源,促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那么民族文化就必然顽强地根植在课程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支持参与当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事务,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步行街,并以征文和采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开展了深井古村清明节祭祀情况调查、端午传统文化调查、春节习俗研究、深井古井调查等,并开展了深井古民居研究、深井霸王花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将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与国家课程统整起来,培养具有鲜明深井特色的一代新人,是今后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课题推进研究,融入人文科学素养
2013年4月我校申报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课题,同时申报了《霸王花种植加工研究》《深井文化历史传承与科技发展》两个课题,最终《深井文化历史传承与科技发展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立项并获得资助,这是学校第一次课题成功申报。2014年4月《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研究》又成功申报广州市科技教育项目立项并获得资助并经黄埔区科研办审批通过结题,同时也通过了2014年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立项。我校还以深井村历史人文故事为蓝本,自行编导编排了科普剧《我们穿越时光》,该剧通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与环保相结合,唤醒人民对古村文物、文化保护的意识和普及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知识,告诉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人类传统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传承。
2. 社区资源挖掘,融入开笔启蒙教育
为传承古韵,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走内涵式文化发展之路,学校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开学之际在有着120年历史的文塔下自行策划举行了“学会做人,梦想启航”开笔礼活动。开笔礼共分为正衣冠、朱砂启智、描红写人字、击鼓鸣志四个环节。活动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人生聪明识字始”,描写一个简单而意义深远的“人”字并见证留存自己人生成长的第一字,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要学会做人。一年级的新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敲击大鼓,并向文塔行礼。当中的“鸣”通“明”,“鸣志”即“明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意为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学校第一次举行开笔礼,得到了广泛好评。我们希望新学子们通过开笔礼的启蒙教育,增强热爱家乡、铭记历史的责任感,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3. 非遗保护学习,融入普法宣传教育
深井古村地处广州黄埔与大学城之间,人杰地灵,中国近代史文化遗产元素非常丰富。学校在黄埔区教研室教研员邹可享的指导下,全体教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的通知》《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等,进一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师生创编了科普剧、儿歌、相声、粤曲、三句半等文艺形式脚本,开展深井古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宣传工作,并将此活动通过展示平台延伸至社区,走入街道社区广泛宣传,探索开拓动态传承深井村文化遗产的途径、方法,呼吁保护深井古村文化遗产。
4. 社会实践拓展,融入服务学习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春秋季服务学习为教育契机,利用社区教育资料,开展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习俗、端午节等传统文化遗产探究学习。
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按既定的主题“走进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社区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编制了《深井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祭祀先人”活动记录表》,让学生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将清明扫墓、祭祀先人的活动内容记录下来。挖掘传统文化中清明节祭祀先人活动的文化内涵。春节之际,学生们通过与家人一起包煎堆、油角,做年糕,寻找挥春等,以手抄报、展板制作、绘画等留下了浓浓的年味。节庆习俗文化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家户户,将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的内容拓向新的领域。
5. 学科融入交汇,综合实践能力初显
“以事为根、以己为本、统整课程、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现代全人”是黄埔区教研室邹可享教研员根据“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所得出的经验。我校根据学科单元目标要求,设计完成了基础型课程与深井古村文化校本研究课程交汇表,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让学生对深井古村名人文化、种植文化、建筑文化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树立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统整是综合课程的组织手段,它作为课程设计的三个向度分别为经验统整、社会统整和知识统整。”
学校英语科组积极发掘深井古村文化,结合课程统整相关联的知识,尝试将英语学科年级目标交汇点融入,使学习内容更有意义性与应用性,让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英语科科组老师共展示了两节统整深井古村文化与英语知识的展示课。其中三年级所学习的水果与长洲深井特产,让学生从色香味来感知深井传统文化,挑战味蕾。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亲身到农田里实地调查,回家咨询家长,亲自品尝等等,了解到长洲深井的特产是大果杨桃,该果从泰国引进、种植,具有色泽金黄、果实饱满、大而爽滑、汁多肉嫩、甜酸适中、且带蜜味、风味较佳的特点。其果身比泰国杨桃大,味道又胜过泰国杨桃,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凡到长洲旅游参观者,品尝后无不啧啧称赞。每年金秋时节在长洲举行的广州黄埔杨桃欢乐节,展示了长洲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语文课《赵州桥》结合深井赤坎桥、深井文塔学习,并设计未来家乡的霸王花桥。各学科的课程统整展示课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校本课程《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性学习课程研究》的发展,为进一步实施课程统整研究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既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学校以“传承古韵彰显特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深仁厚泽 井养不穷”的办学理念,挖掘深井社区古村文化资源,拓展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入深井古村,运用知识认识深井古村,从而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初步养成自己发现知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自己解决质疑的习惯,并通过社区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增强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通过课程的实施与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优化管理、弘扬文化、提升核心,发展学校特色教育项目。
参考文献
[1]罗丹.地方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以“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王一军.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蒋国田等译.文化战略——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今天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持的一种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YQJK076)、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地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校本调适与创新实践模式》子课题(课题批准号DHA120224)研究成果]
【关键词】非遗资源;校本研究;课程统整;特色学校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非遗保护应该由处在该文化生态中的人自己来保护,因此唤起人们对文化保护的自觉是最重要的。我校在挖掘社区非遗资源,推进学校课程统整研究方面进行了一年半时间的初步探究。
一、学校办学历史与古村文化密不可分
学校创建于1933年,最早为书塾,前身为金鼎小学,1953年改名为深井小学,已有80年的办学历史。学校现坐落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地处具有800年历史,被誉为广州市1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庄的深井古村村内,傍倚古人寄托读书人荣誉和梦想的深井文塔,毗邻闻名遐迩的黄埔军校和美丽的广州大学城(深井赤坎桥一桥之隔)。深井居民多为抗元名将凌震的后代。宋元之交,凌震组织民兵抗元,并一度收复广州,后兵败被俘,其后裔分散于番禺(现广州)深井、新会等村落。现有状元夹的石刻和巷道命名记载深井曾有七个进士和多个举人(其中进士一巷、进士二巷、进士三巷、书房巷等巷名至今保留),名人有清末乐善好施救济灾民,研制水雷破敌的凌朝赓;20世纪20年代与冰心、林徽因齐名的“文坛三才女”凌淑华(1900—1990年);宁死不屈的广州市委书记凌希天(1900—1929年)等。学校深受传统文化熏染,人文底蕴深厚,校风教风淳朴。
二、课程设计研究背景下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一)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主题”之“着力点”。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课外、校外活动,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学校课程改革创新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三)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需要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四)学校学生社区成长的需要
1. 深井小学缺少地方感
深井小学原来是村办小学,是深井村的一部分,是深井村文化的聚集地和传承机构。城市化使深井小学由“农村小学”变成“城市小学”。学校身份的变化,导致“深井村文化”与“学校”产生了隔阂。
2. 深井小学学生成为陌生人
深井小学学生绝大多数出生在深井,生活在深井。但是,由于外来文化在深井村的弥散,深井村文化被破坏、遗忘、抛弃,学校地方感的缺失,深井村文化被排斥在学校正式课程之外,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逐渐沦为深井村及其文化的陌生人。
3. 深井村文化出现危机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发展,一些与广府文化有着悠久渊源,又具有深井本地区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遗产,已逐渐受到冲刷,出现了如冯骥才所说的“文化悲剧”,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三、丰富资源,促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文化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灵魂,那么民族文化就必然顽强地根植在课程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支持参与当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事务,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步行街,并以征文和采访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开展了深井古村清明节祭祀情况调查、端午传统文化调查、春节习俗研究、深井古井调查等,并开展了深井古民居研究、深井霸王花研究等多个科研课题。将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与国家课程统整起来,培养具有鲜明深井特色的一代新人,是今后我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课题推进研究,融入人文科学素养
2013年4月我校申报广州市科技教育特色项目课题,同时申报了《霸王花种植加工研究》《深井文化历史传承与科技发展》两个课题,最终《深井文化历史传承与科技发展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立项并获得资助,这是学校第一次课题成功申报。2014年4月《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研究》又成功申报广州市科技教育项目立项并获得资助并经黄埔区科研办审批通过结题,同时也通过了2014年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的立项。我校还以深井村历史人文故事为蓝本,自行编导编排了科普剧《我们穿越时光》,该剧通过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生态环境与环保相结合,唤醒人民对古村文物、文化保护的意识和普及文物保护法等相关知识,告诉人类要保护大自然的同时,也要保护人类传统的文化遗产,并加以传承。
2. 社区资源挖掘,融入开笔启蒙教育
为传承古韵,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社区资源,走内涵式文化发展之路,学校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开学之际在有着120年历史的文塔下自行策划举行了“学会做人,梦想启航”开笔礼活动。开笔礼共分为正衣冠、朱砂启智、描红写人字、击鼓鸣志四个环节。活动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中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开启智慧,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从此眼明心亮,好读书,读好书。“人生聪明识字始”,描写一个简单而意义深远的“人”字并见证留存自己人生成长的第一字,寓意着在人生的启蒙阶段,要学会做人。一年级的新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敲击大鼓,并向文塔行礼。当中的“鸣”通“明”,“鸣志”即“明志”,就是表明自己的志向,意为击鼓的声音越响,声音传得越远,说明志向就越远大。学校第一次举行开笔礼,得到了广泛好评。我们希望新学子们通过开笔礼的启蒙教育,增强热爱家乡、铭记历史的责任感,迈开学习的第一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3. 非遗保护学习,融入普法宣传教育
深井古村地处广州黄埔与大学城之间,人杰地灵,中国近代史文化遗产元素非常丰富。学校在黄埔区教研室教研员邹可享的指导下,全体教师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的通知》《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等法律条例等,进一步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师生创编了科普剧、儿歌、相声、粤曲、三句半等文艺形式脚本,开展深井古村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宣传工作,并将此活动通过展示平台延伸至社区,走入街道社区广泛宣传,探索开拓动态传承深井村文化遗产的途径、方法,呼吁保护深井古村文化遗产。
4. 社会实践拓展,融入服务学习课程
学校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春秋季服务学习为教育契机,利用社区教育资料,开展如清明节、中秋节、春节习俗、端午节等传统文化遗产探究学习。
我国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来临之际,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按既定的主题“走进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社区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编制了《深井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祭祀先人”活动记录表》,让学生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将清明扫墓、祭祀先人的活动内容记录下来。挖掘传统文化中清明节祭祀先人活动的文化内涵。春节之际,学生们通过与家人一起包煎堆、油角,做年糕,寻找挥春等,以手抄报、展板制作、绘画等留下了浓浓的年味。节庆习俗文化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家家户户,将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的内容拓向新的领域。
5. 学科融入交汇,综合实践能力初显
“以事为根、以己为本、统整课程、研究性学习、服务学习、现代全人”是黄埔区教研室邹可享教研员根据“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统整所得出的经验。我校根据学科单元目标要求,设计完成了基础型课程与深井古村文化校本研究课程交汇表,并通过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让学生对深井古村名人文化、种植文化、建筑文化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树立了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统整是综合课程的组织手段,它作为课程设计的三个向度分别为经验统整、社会统整和知识统整。”
学校英语科组积极发掘深井古村文化,结合课程统整相关联的知识,尝试将英语学科年级目标交汇点融入,使学习内容更有意义性与应用性,让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
英语科科组老师共展示了两节统整深井古村文化与英语知识的展示课。其中三年级所学习的水果与长洲深井特产,让学生从色香味来感知深井传统文化,挑战味蕾。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要求学生亲身到农田里实地调查,回家咨询家长,亲自品尝等等,了解到长洲深井的特产是大果杨桃,该果从泰国引进、种植,具有色泽金黄、果实饱满、大而爽滑、汁多肉嫩、甜酸适中、且带蜜味、风味较佳的特点。其果身比泰国杨桃大,味道又胜过泰国杨桃,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凡到长洲旅游参观者,品尝后无不啧啧称赞。每年金秋时节在长洲举行的广州黄埔杨桃欢乐节,展示了长洲丰富的旅游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语文课《赵州桥》结合深井赤坎桥、深井文塔学习,并设计未来家乡的霸王花桥。各学科的课程统整展示课极大地推动了学校校本课程《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性学习课程研究》的发展,为进一步实施课程统整研究指明了方向。
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既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学校以“传承古韵彰显特色,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办学思路,以“深仁厚泽 井养不穷”的办学理念,挖掘深井社区古村文化资源,拓展课内外教学资源,让学生走入深井古村,运用知识认识深井古村,从而学会观察,学会体验,学会实践,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初步养成自己发现知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自己解决质疑的习惯,并通过社区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增强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感;通过课程的实施与探索,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形成开放、民主、科学的教学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丰富学校内涵、优化管理、弘扬文化、提升核心,发展学校特色教育项目。
参考文献
[1]罗丹.地方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以“儒家传统道德教育”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
[2]王一军.儿童文化课程理论:实践与案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3]冯·皮尔森著.刘利圭,蒋国田等译.文化战略——对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今天正在发生的变化所持的一种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深井古村文化遗产服务学习研究》(课题批准号2013YQJK076)、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地域文化融入国家课程校本调适与创新实践模式》子课题(课题批准号DHA12022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