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爱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教育就是爱,成功的教育就是巧妙地施爱。笔者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施爱”的技巧:“施爱”于细微之处,“施爱”于意料之外,“施爱”于批评之时,“施爱”于家校之间。
关键词:爱;施爱技巧;道德教育
《爱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爱应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点。一个班集体,有许多个性不同的学生,师爱施于优秀生,应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惠及后进生,应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教育就是爱,成功的教育就是巧妙地施爱。
一、“施爱”于细微之处
师生间最多的交往是发生在极平凡、细琐的接触之中,正如一句话“细微之处见深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体现在對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目前,有些教师上课时,面孔冰冷、语言呆板,一讲到底,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使学生积极的思维和美好的向往消失殆尽。教学中,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就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专注认真听课,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因此,当教师看到学生在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加以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一次,一个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考试偶然失败,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语无伦次,笔者没有去批评他,而是给予一种鼓励的目光,理解、肯定他。结果,这位同学下次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的魅力,通过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将教师的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在教育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施爱”于意料之外
教师要使自己的爱的行为真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师生情感上的炽热的碰撞,那么教师就要设法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出现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一次,笔者正兴致勃勃地上着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关心国家发展》这一课,发现有一个学生在津津有味地看课外书,笔者有些恼火,但马上又压下来,缓和了一下,笔者慢慢走到这个学生身边,一边把他的课外书拿起来,一边柔和地说:“我来看看小何同学在看什么书?”“《红星照耀中国》。”其他同学大声回答。小何不好意思了,忐忑地看着笔者,似乎在等待着批评,然后很快就转为挑衅眼神,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笔者知道他是一个沉迷于小说与网络游戏的学生,成绩也一直在下降,教师、家长拿他也没办法。笔者也知道跟他硬碰硬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笔者再次缓和了语气,轻声说:“看题目这是一本好书啊,我想知道主要是讲什么的?”可能小何想不到笔者的态度这么友好,也可能这个书迷觉得找到了知音,他居然站起来,清晰地介绍了主要内容。笔者肯定了他,然后就着话题问:“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吗?”小何不出声,笔者又问其他学生,都没人回答。抓住这个机会,笔者慢条斯理地说:“自律!”然后转身在黑板把这两字写出来,再慢悠悠地说:“从过去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现在的从严治党,我们的红军,我们的共产党都是非常自律的!”说到这里,笔者再问:“小何,你明白老师想说什么吗?”小何不出声,旁边的同学轻声说:“就是教我们也要自律,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笔者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示意小何坐下,把书递给他。小何也没说什么,默默地把书放下桌肚,翻开道德与法治课本。笔者站上讲台,继续讲课,不同的是整节课小何都坐得很端正,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看课本,时而看屏幕,还时而与同桌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交流……看着他平和的微笑、求知的眼神,笔者知道,以后又多了一个喜欢上笔者课的学生!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间作出相应的变动。”施爱得当,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而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使师生融入一片爱的海洋。
三、“施爱”于批评之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批评教育。教师要学会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笔者发现班中的几名学生打篮球上了瘾,一有时间就跑去篮球场,体力消耗太大,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中午,铃声响了,他们几个汗流浃背地进了教室,英语教师准备上课,笔者和英语教师商量给笔者几分钟。笔者走进教室,很温和地对他们说:“很热吧?先擦擦汗,喝口水,我和英语老师商量好了,大家等你们。”这几名学生非常不好意思,下课后,主动找笔者谈话,非常诚恳地表示以后科学运动,不影响同学上课,不耽误自己的学习。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中午去打篮球,问题顺利地解决了。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接受批评之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护。
四、“施爱”于家校之间
信息化社会,家校合作更方便快捷。但不少教师把与家长的沟通变成“告状”,学生对此非常反感,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学生出现问题必须与家长沟通时,教师不要着急数落学生的不足,而是在言语间时刻体现对学生的爱,尤其是问题学生,这远比“告状”更有教育效果。小梁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无心向学,上课违纪那是常事,甚至还顶撞教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多次,效果不明显。有一次,笔者上课,该学生又在捣乱,笔者把他请出教室外面,当着他的面打电话给他妈妈。小梁斜挎着腿,一副吊儿郎当的姿态站在笔者旁边,好像在等着笔者的批评。打通电话后,笔者微笑着问他妈妈:“你好,小梁妈妈,我是道德与法治老师,小梁近来对道德与法治课更感兴趣了。在家表现也进步了吧?”谁知道他妈妈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可能是对该学生失望透顶了,也可能是听了太多的投诉。笔者还没说完,她就在电话那边很气愤地不停地数落自己的孩子,笔者一边听一边纠正“没有这样差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肯定会改的,我们要静待花开”……在笔者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慢慢地,小梁斜挎的脚站直了,以谦恭的姿态代替吊儿郎当的姿态。当笔者与他妈妈的通话结束后,他抬起头,用清澈的目光迎上来,笔者知道,笔者什么也不用跟他说了。从那以后,所有的教师都慢慢感受到了小梁的变化,他有进步了。施爱于家校之间,教师通过家长来传达对学生的关爱,比直接对学生施爱更有效。
“施爱”使师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彻底的无私性、明显的广泛性、突出的教育性,做到了“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施爱”满足了学生依恋的需要、满足了学生理解的需要、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激励,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兵.施爱于生我快乐[J].才智,2009(21).
[2]汪智锐.施爱于学生犯错时[J].现代教育,2012(08).
关键词:爱;施爱技巧;道德教育
《爱的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师的爱应是启迪学生心扉的钥匙,是促进学生奋进的催化剂,是师生之间的心理相融点。一个班集体,有许多个性不同的学生,师爱施于优秀生,应是锦上添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师爱惠及后进生,应是雪中送炭,暖人心扉,催人奋进。教育就是爱,成功的教育就是巧妙地施爱。
一、“施爱”于细微之处
师生间最多的交往是发生在极平凡、细琐的接触之中,正如一句话“细微之处见深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体现在對学生的爱的表达和传递中。目前,有些教师上课时,面孔冰冷、语言呆板,一讲到底,整个课堂如同一潭死水,毫无生气,使学生积极的思维和美好的向往消失殆尽。教学中,教师要开启学生的心扉,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教师体态语的运用非常重要。有时,教师的一个眼神就会使学生激动不已,一个手势会让学生专注认真听课,一个微笑会使学生心花怒放……因此,当教师看到学生在开小差或随意说话时,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过多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用一些恰当的体态语加以暗示,这样往往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效。一次,一个平时成绩很优秀的学生因为考试偶然失败,上课时总是无精打采,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语无伦次,笔者没有去批评他,而是给予一种鼓励的目光,理解、肯定他。结果,这位同学下次考试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深深体会到施爱于细微之处的魅力,通过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将教师的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被关注、被尊重,在教育和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施爱”于意料之外
教师要使自己的爱的行为真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师生情感上的炽热的碰撞,那么教师就要设法在师生交往中使学生出现某些出乎意料的感觉。有一次,笔者正兴致勃勃地上着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关心国家发展》这一课,发现有一个学生在津津有味地看课外书,笔者有些恼火,但马上又压下来,缓和了一下,笔者慢慢走到这个学生身边,一边把他的课外书拿起来,一边柔和地说:“我来看看小何同学在看什么书?”“《红星照耀中国》。”其他同学大声回答。小何不好意思了,忐忑地看着笔者,似乎在等待着批评,然后很快就转为挑衅眼神,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笔者知道他是一个沉迷于小说与网络游戏的学生,成绩也一直在下降,教师、家长拿他也没办法。笔者也知道跟他硬碰硬可能会适得其反。于是,笔者再次缓和了语气,轻声说:“看题目这是一本好书啊,我想知道主要是讲什么的?”可能小何想不到笔者的态度这么友好,也可能这个书迷觉得找到了知音,他居然站起来,清晰地介绍了主要内容。笔者肯定了他,然后就着话题问:“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条很重要,你知道是什么吗?”小何不出声,笔者又问其他学生,都没人回答。抓住这个机会,笔者慢条斯理地说:“自律!”然后转身在黑板把这两字写出来,再慢悠悠地说:“从过去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到现在的从严治党,我们的红军,我们的共产党都是非常自律的!”说到这里,笔者再问:“小何,你明白老师想说什么吗?”小何不出声,旁边的同学轻声说:“就是教我们也要自律,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笔者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示意小何坐下,把书递给他。小何也没说什么,默默地把书放下桌肚,翻开道德与法治课本。笔者站上讲台,继续讲课,不同的是整节课小何都坐得很端正,时而点头,时而微笑,时而看课本,时而看屏幕,还时而与同桌就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交流……看着他平和的微笑、求知的眼神,笔者知道,以后又多了一个喜欢上笔者课的学生!苏霍姆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够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间作出相应的变动。”施爱得当,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进而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使师生融入一片爱的海洋。
三、“施爱”于批评之时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然少不了批评教育。教师要学会在批评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拳拳之心、真挚之情。笔者发现班中的几名学生打篮球上了瘾,一有时间就跑去篮球场,体力消耗太大,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笔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天中午,铃声响了,他们几个汗流浃背地进了教室,英语教师准备上课,笔者和英语教师商量给笔者几分钟。笔者走进教室,很温和地对他们说:“很热吧?先擦擦汗,喝口水,我和英语老师商量好了,大家等你们。”这几名学生非常不好意思,下课后,主动找笔者谈话,非常诚恳地表示以后科学运动,不影响同学上课,不耽误自己的学习。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有中午去打篮球,问题顺利地解决了。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让学生在接受批评之时,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护。
四、“施爱”于家校之间
信息化社会,家校合作更方便快捷。但不少教师把与家长的沟通变成“告状”,学生对此非常反感,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其实每个学生都是有尊严的,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学生出现问题必须与家长沟通时,教师不要着急数落学生的不足,而是在言语间时刻体现对学生的爱,尤其是问题学生,这远比“告状”更有教育效果。小梁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学生,无心向学,上课违纪那是常事,甚至还顶撞教师。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多次,效果不明显。有一次,笔者上课,该学生又在捣乱,笔者把他请出教室外面,当着他的面打电话给他妈妈。小梁斜挎着腿,一副吊儿郎当的姿态站在笔者旁边,好像在等着笔者的批评。打通电话后,笔者微笑着问他妈妈:“你好,小梁妈妈,我是道德与法治老师,小梁近来对道德与法治课更感兴趣了。在家表现也进步了吧?”谁知道他妈妈对这些根本不感兴趣,可能是对该学生失望透顶了,也可能是听了太多的投诉。笔者还没说完,她就在电话那边很气愤地不停地数落自己的孩子,笔者一边听一边纠正“没有这样差的”“要相信自己的孩子,他还是有很多优点的”“他肯定会改的,我们要静待花开”……在笔者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笔者注意到,慢慢地,小梁斜挎的脚站直了,以谦恭的姿态代替吊儿郎当的姿态。当笔者与他妈妈的通话结束后,他抬起头,用清澈的目光迎上来,笔者知道,笔者什么也不用跟他说了。从那以后,所有的教师都慢慢感受到了小梁的变化,他有进步了。施爱于家校之间,教师通过家长来传达对学生的关爱,比直接对学生施爱更有效。
“施爱”使师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彻底的无私性、明显的广泛性、突出的教育性,做到了“爱中有严,严中有爱,爱而不宠,严而有格,慈严相济”。“施爱”满足了学生依恋的需要、满足了学生理解的需要、满足了学生尊重的需要,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批评、自我激励,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兵.施爱于生我快乐[J].才智,2009(21).
[2]汪智锐.施爱于学生犯错时[J].现代教育,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