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豆南山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oy549321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并没有山,所谓南山,不过是小村东南几里外的一处土坡漫冈。南山处有我家的园田地,一条毛毛道从近二分之一处斜穿而过。毛道往南不远,有一处并不很深的凹陷洼地,我家的几垄田搭着洼地边沿擦过。
  那时候种地,男女老少齐上阵。每年谷雨前后,种玉米和栽土豆这样的大田是要抢时间的,而大田抢种一结束,母亲会适时从房梁下墙垛间,翻出一包儿又一包儿的豆角籽。我太熟悉那些花花溜溜、各式各样的豆子了:挤豆、泡豆、油豆、五月先、大麻掌、弯钩黄儿、胖孩腿儿、花家雀蛋儿、兔子翻白眼儿……母亲种豆角都是采取拉横排、层层推进的模式,在剛刚平静的田垄上制造了一排又一排的新痕。过不多久,玉米苗土豆秧先后冒头了,而那一排排井然有序种下的豆角,也相继打着“?”冒锥儿了。特别是套种在土豆地里的豆角,大块的墨绿中镶嵌着一道道浅绿,深浓浅淡地层次分明,有了跳跃感。母亲得空便去园田地瞅瞅,满脸喜悦地欣赏她的杰作。
  其实,木讷少言的父亲是不大认同母亲这一喜好的,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豆角长大爬蔓不管对矮秧土豆还是高棵玉米,都是一种牵绊和负累,影响这些大田作物的生长。于是,每年一旦得知父亲要最后一次深犁封垄时,母亲都会忙三火四救火一样地带领我们去园田地里顺她心爱的豆角蔓,否则,急于封垄的父亲是不会顾及这些东拉西扯的牵绊而延缓劳作进程的。我们像对待那些夜凉如水的晚上睡觉不老实将胳膊腿儿伸出被子外的孩子那样,轻轻巧巧地将旁逸斜出极尽招摇的豆角蔓理顺好。母亲说,万不可让封垄将它们“踢蹬(毁坏)”了。每次顺完豆角蔓,母亲都会一边拭汗,一边长长地出一口气。我知道,母亲接下来就坐等收获了。豆角秧上已然生出小串的花穗儿——豆角很快就要开花结纽儿了。
  第一次去摘豆角,对于母亲和我来说,那无疑是一个节日!
  头茬出生的豆角,毛茸茸地带着怯生生的羞涩。母亲的眼里溢满了笑意,伸手去摘垂吊在秧蔓下的豆角时,枯瘦的手竟有点颤抖,她除了兴奋和喜悦,还有不舍与纠结。可为了让我们尝鲜,分享劳动成果,母亲还是颇有分寸地掌控着数量,将第一拨嫩生生的扁豆角,加了些捞饭剩下的米汤给炖了。每年那第一顿豆角,我都吃得小心翼翼、津津有味,那才真正是青嫩豆角的本原味道!母亲是低调的,也许怕不经意的张扬也会招来贼患。因此,不管我家的豆角长势多好、收获多丰,每次与母亲采摘归来,她都会在那些温润可爱的豆角上面苫上一把把水稗子草。那时就想,母亲的小心应该是没坏处的。
  豆角是夏秋之季农村的主打菜,到后期甚至几欲取代主食。当一喷又一喷的豆角不断盛入菜篮时,母亲常常会从仓房房梁上取下悬挂的腊肉来切上几片。那时候除非逢年过节,想吃到新鲜猪肉是非常困难的。而用自家大酱抹好腌渍的咸腊肉,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一种尽显民间智慧的保鲜方式。红润鲜亮的咸腊肉一经爆锅与豆角同炖,那泛着油泡儿的农家特色炖豆角,不晓得成了多少人一生无法释怀的乡愁。
  庄稼起身的时候,我更成了母亲每次去南山的伴儿。玉米扬花的季节,也是采摘豆角的旺季。母亲通常喜欢在土豆地里套种煮大碴粥或包馅儿用的饭豆——红芸豆,而在玉米地里套种夏天要吃的各种菜豆角。母亲说:“豆角不开谎花儿,实成。”那光景,玉米蹿蓼儿后的花蕊纷洒得垄沟垄台上到处都是,还有零星豆角花凋落褪色的花瓣,远远近近长吟短唱的秋虫声深深浅浅高高低低地传过来,母亲身上的汗味儿被各种庄稼欲熟未熟的气息所裹挟,似有苦无。豆角开花可真是好看,不管白的粉的还是藕荷的,都会素雅娴静地开,恬恬淡淡地落。玲珑别致、沙柔丝滑的蝶形小花,会让人的心一寸寸地软下去。就觉着,那一刻的光阴真好。
  我不知道,相对于列兵一样铿锵齐整的大田作物,母亲缘何会喜欢上那些在父亲等男人眼里有些不屑的丝丝蔓蔓、缠缠绕绕的豆角?当年贫病交加的母亲,在自家的那片田地里撒豆成兵、运筹帷幄,筑就了一道道封锁线,织就了一道道防护网,母亲到底想以此阻挡拦截些什么?想用那样缠缠绕绕兜兜转转的方式,牵制挽留些什么?那些伸向四周的豆角藤蔓,是母亲对困顿生活宣战的手臂吗?那么,母亲究竟想要抓住些什么呢?是否想以这种迂回辗转的方式,向寡淡无奈的贫苦日子进行她不甘的抗争呢……
  长大后,南山的土坡漫冈仍在,母亲却早已不在了。也许是我年长眼界宽了,那个曾经生养我的小村庄变得越来越小,已经找不到通向南山那条蜿蜒纵深的毛毛道。我知道,此生我再无可能种豆南山了。
  不过,我终归还是有机会再次回到南山的。譬如,化作南山大地里的一抔泥土,就像投身母亲的怀抱,再不分离。
其他文献
母亲善良,极少与人为敌,哪怕那一年,我们家的菜地被人占去了几分,大有主权不保之势,她也只是背地里劝慰父亲:“他爹,跟人好说好商量啊,千万不要打起来。”父亲虽是倔头,但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还是愿意息事宁人。那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人家还了地,两家人和和气气握手言欢。  但我发现,四婶就是个例外。  四婶与母亲是妯娌,亲的。四婶家住东头,我家住西头,中间隔着五婶家。母亲有时候站在院子里,目光很气愤地向
期刊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承载着拼搏和希望,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979年7月7日至9日,我与衡东县霞流公社中学15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第三次高考。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中国高考步入正轨。各级领导看得很重,到处都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豪情满怀,拼命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  高考前,不时有领导来
期刊
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条双车道,开车大概十分钟,道路左边是一片小山丘,右边是湘江的一个小洲,这里的人都叫它月亮岛。  年少时,还没有到城里来,在我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提到月亮岛就感觉很遥远,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天天看着就是无法靠近。我的童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那个岛上看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月亮一样。  小镇靠江,江边有一个码头,离水面十几米,停靠着一艘轮船,镇上的人去城里,就要来码头坐轮船。小时候,我们都爱
期刊
一个风雪严寒的夜晚,山脚边上的一处砖瓦平房里,寒气袭人。虽然书桌下摇摆着一个电动火扇,仍不能抵御寒气,双脚冻得阵阵麻木。  “咚咚、咚咚……”几声很有节奏且不失礼节的敲门声,中断了我的写作思路。谁在这么冷的夜晚登门?莫非是乡村好友置办喜事需要书写对联?莫非是遇到官司者需拟写诉状?莫非有人遇到急难而登门诉求?莫非……啊,我猛然想起,我的手机已关闭三天三夜了。  又是几下紧促的敲击声:“本楚,开门哪!
期刊
怀念的胶片,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把自己所有的故事看透。  在柳堡,天井里果然有一口自言自语的井。和苔藓一样光滑的声音,飘荡在浅蓝色的空气中,打水的桶里盛满银子似的月光。允许有一种笑声抚摸着桂花,镂空的木窗泄漏爱的余韵。  或者倚门听雨。屋后的小河渐涨,一直流向春风浩荡的远方。檐下精致的雨滴,如座钟的脚步宁静。此刻的二胡和箫管,一定是湿漉漉的,如泪水溅落于新叠的纸船。  一个少女正在掌灯,一个老者在
期刊
又一个脂粉气十足的名字。背后,一定有故事。  胭脂河是明朝朱元璋为沟通江浙漕运而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南通石臼湖,北连秦淮河,全长7.5公里。沿岸奇峰倒挂,怪石高悬,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无独有偶,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似乎总是在统治者的意志下从事这样惨无人道的驚天之举,传之后世,成为奇观——从埃及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乃至这条近万名民工以生命为代价在胭脂岗开凿出的这条“石缝中的运河”。  600多年
期刊
一  没有预感,没有防备,如我一扭头荒草突然就长出来一样,丁酉清明前两天,一辆白色的老年代步车,在姐家的院子里,夺走了62岁的姐姐的心跳。  惊闻噩耗,正在先生家坟院祭奠的我,雷击般一下子失去知觉……醒来后仍旧很是恍惚,看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看草木相互挤挨起伏,看我清瘦而秀美的姐姐着蓝色上衣在乡间小路上款款行走……  姐姐!眼泪随着这一声哭喊汹涌奔泻。我气喘吁吁跑到一棵树下,对着手机向那个给我传递
期刊
寄伯去世好多年了,有时还会梦到他。  我还在襁褓时,有高人指点,说把我过继给男孩子多的人家才好,于是我妈四处打听,后来找到寄伯家。  当时,寄伯已有三个儿子,他第一眼看到我,就笑呵呵地答应了。这也许是我和寄伯有缘。他给我取名:林珏。这样,出生几个月的我就给他做过房女儿。  后来,寄伯又生了四个儿子。对我这个独生女,当成掌上明珠一样,阿囡阿囡唤我,从没对我说过一句重点的话。  那个时代,农村人孩子生
期刊
外婆年少就喜欢上了佛经,捧上一本经卷便可足不出户,待在闺阁中,并誓与佛经、青灯相伴到老。那时的外婆该是怎样的女子呢?她该是像一株初生木棉一样安静柔和地生长,却又浮动着薄荷清浅的香味吧,或许她还有着如莲的心思:一盏青灯一卷经书,罗衫飘飘临窗读。  除了习读经文,外婆也捣鼓草药。外婆到底研读了佛经外的多少医书呢?在我的印象里,经外婆手拂过,百草皆为药,她的室前一串串挂着,门里一堆堆码着,到处堆放着草药
期刊
清明节前,在母亲的坟前燃起一堆冥钱,恍惚中,许多年淡忘了的往事又涌上心头,似乎有好多话要对母亲说。  母亲出生在苏北灌南百禄大姓王家,上世纪60年代随父亲去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在牧场的土坯房里,母亲先后生下我们兄弟三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们身上穿戴的衣裤鞋帽都要母亲手工完成。兄弟间依次相差两岁,大穿新、二穿旧、三穿破邋旧;正三年、反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如此这般,母亲就更忙了,何况三个半大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