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农民寄伯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smax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伯去世好多年了,有时还会梦到他。
  我还在襁褓时,有高人指点,说把我过继给男孩子多的人家才好,于是我妈四处打听,后来找到寄伯家。
  当时,寄伯已有三个儿子,他第一眼看到我,就笑呵呵地答应了。这也许是我和寄伯有缘。他给我取名:林珏。这样,出生几个月的我就给他做过房女儿。
  后来,寄伯又生了四个儿子。对我这个独生女,当成掌上明珠一样,阿囡阿囡唤我,从没对我说过一句重点的话。
  那个时代,农村人孩子生得多,负担也就重,靠田里种点稻种点菜来过日子,生活紧巴巴。寄伯家也一样,一家大小挤在破旧的平房里。
  寄伯人长得瘦小,一年到头都在田头忙碌,面朝黄土的生活很艰辛。他40多岁时,额头上就过早地布满皱纹,人看上去好像也更苍老了。平时他不苟言笑,脾气也倔强,儿子们都怕他,只要他喉咙一响,谁也不敢出声。他一见到我,脸色就温和起来,皱纹也好像在满面笑容中流淌起来。
  我长到5岁,身体一天天好起来,虽然看上去还是比同龄人小,却也是比较精神,亲情阳光里,一棵小树长出青枝绿叶。
  七兄弟中,我和三哥玩得最多。他比我大两岁,同届,成绩很好。有次,我去三哥房里拿书,做事马虎的我拿了书就回家,忘记关灯,到寄伯黄昏时收工回家才发现。
  上世纪70年代初,大多数人家用电很省,开个灯也是当回事,随手关灯是一种习惯。寄伯家也一样,无缘无故把灯开了一天,就是浪费,寄伯心痛,就把我三哥骂了一顿。这是三哥告诉我的。我说寄伯知道是我忘记关灯了,为什么不骂我骂你啊?三哥呵呵笑着说:“怎么舍得骂你呢!”
  寄伯和我父亲完全不同。父亲从小把我当男孩一样养,管教很严,也许这是我年轻时特别叛逆的一个原因。
  记得8岁那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在忙乎年事。那时光,过年的气氛挺浓,父亲忙碌在灶旁,用笊篱从油锅里捞起一只只嫩黄的鱼圆子;母亲坐在缝纫机前赶制着新衣;祖母东扫西抹忙个不停的身影和大街上拎着年货匆匆的人流,都成了年的气氛的制造者。
  我家也已备好年货,阿婆还烧好了我喜欢吃的肉烧鲞鱼,像所有小孩子一样,对于年的到来,我满心向往。
  年三十下午,三哥来到我家,拉着我的手说:“妹妹,爸爸妈妈叫你去我家吃年夜饭。”我就乖乖地跟着他去了。
  到寄伯家,只见大门上贴了春联,壁上的中堂也已换新的了。两张方桌子合在一起的餐桌上,摆满10多个菜,散发出诱人香味。
  我还是第一次和他们一起吃年夜饭呢。
  我高兴也好奇地坐下,寄伯让我坐在他旁边:“阿囡、阿囡,吃,多吃点。”寄伯夹了鸡翅膀往我碗里放,他知道我喜欢吃。看着我吃得津津有味,就高兴,他巴不得我多吃几碗饭,人强壮些,他以农民的朴素方式宠爱着我。
  我和寄伯寄母还有七兄弟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这个场景,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这深深铭刻在我生命中的氣氛,那么温暖、热闹、欢喜。
  寄伯种的红薯,寄母做的菜根都是我特别喜欢吃的。
  七兄弟把我当亲姐妹一样,凡事也都让着我。自小在男孩子堆里长大,自然骨子里也有了一份男儿气。到现在,我还是不能适应女孩子间的那种温柔细腻,而外表的柔弱又带给别人温柔细致的假象,只有从小一起长大的几个小伙伴才知道我的粗枝大叶。
  其实,寄伯是个极疼爱孩子的人,三哥在湖州读书时,他曾经风尘仆仆赶去学校,硬塞给三哥50元钱,自己却不舍得在饭店吃碗面。很多年后,三哥对我说起这事时,我看见40多岁的他眼睛里掉下一滴泪。
  把孩子们都养大,成家立业了,过上好日子,可寄伯却老了,他看上去更加瘦小了,背也有点驼了。
  那些年,我在本地当记者,常常在外面奔波,去寄伯家的次数也少。得知寄伯生病,是在他住进医院后。
  匆匆赶去时,寄伯已躺在抢救室的病床上,他消瘦又苍老,像冬天里的一根枯枝一般,我的眼睛马上湿润了。“寄伯、寄伯!”我轻轻唤着他,为他按摩肝部疼痛处,他那双深陷的眼窝里渐渐淌出泪水。那一刻,我的心如铅般沉重,我从没看见过寄伯流泪,这样的硬汉子也会流泪?
  他的泪,是为留恋人世而流吗?
  大哥告诉我,年前寄伯的身体就不大好,咳嗽,吃不下饭,让他去医院看看,他说老毛病了,不用上医院。就这样硬拖着撑着,直到病得走不动,才进医院。一检查,已是肝癌晚期。
  那一夜,我的寄伯我的农民父亲永远离开了我。
  记得那天,晚饭一吃好,就赶着去医院,临出门,还换下红毛衣花裙,着了套素净衣裙。路上,我说,寄伯这几天脸色好了些,或许会康复呢。我内心里为寄伯祈祷,在等待奇迹发生。
  赶到医院,看见的场面让我的心发紧生痛,寄伯的生命已岌岌可危,医生正在紧急抢救中。望着寄伯木柴棍似的手臂,听着他粗粗的喘气声,我不禁黯然泪下。
  站在他床头,一声一声唤他,突然,他睁开眼睛,伸出一双手,用力抓着我的手,紧紧拉着不放开。一直到今天,我还忘记不了寄伯生命最后一刻拉住我的手,那么有力,让我的心那么痛。
  我的泪水流了出来,寄伯安然合上眼睛,永远睡去了。
  寄伯是个老党员,生性耿直,当过生产队长,人不高,威信很高,嗓门也大。我寄母是典型的贤妻良母,长得白白胖胖。有严父管教,到今天,七兄弟还是非常团结、和谐。每年正月,七兄弟哪里也不去,都要在一起聚上几天,成为一种习惯。
  前年,寄母八十高龄过世,她那么安详、平静,好似睡着了一样。我知道她去天堂会我寄伯了。
  我身上其实流淌着朴素质朴的东西,也是那么的热爱土地,那与我的农民父母给我的爱是分不开的。在他们那里,我知道了土地的芳香,收获的喜悦,生活的艰辛,知道善良、耿直、忠厚是最好的品质。
  好多年过去了,我和七兄弟还在来往,他们也一直把我当成自己的姐妹,我当珍惜!
其他文献
朱熹  1174年,朱熹来到信江上游的玉山。  玉山有一位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钦点状元叫汪应辰的人,也是他的从表叔,在家乡创办了端明书院。在汪应辰的邀请下,朱熹以及吕祖谦等人来到书院讲学,并形成了《玉山讲义》学术成果。次年,一场更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在信州这片土地上演了。受当时名儒吕祖谦的邀集,朱熹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开展了一次著名的论战,这便是千古一辩——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会上
期刊
细雨微凉,在一片迷蒙的水汽里回到家乡,广阔的田野更显葱翠,仿佛听见禾苗拔节的声响。  院落有些泥泞,被娘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在老院里,一切如旧,青石板轻声低吟,大柳树随风摇曳。树下的瓶瓶罐罐已被收走,记忆里一直堆在那儿,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它们陪着老井、柳树和年迈的父母,也许还残存着年下的热闹和孩子们的笑声。现如今,母亲也要远行了,收拾走这些瓶子罐子,院子扫了又扫,像是还给它们一份尊严一样。可是,
期刊
种苹果不一定是我的事业,却实实在在是我的职业。想想,不错,再想想,挺好。无论快乐还是不快乐,它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慢慢地,也就成了精神的依托。  我种苹果为生计,就这么简单。简单产生知足,知足出产快乐。不为世事扰,不为他人动,苹果园就变成了快乐园。修炼到如此境界,陶翁可攀。  但毕竟,世俗的日子靠庸俗的物质支撑,庸俗的物质靠人肉凡胎换取,天上不掉馅饼就一定会降下汗珠雨。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不一定快乐,
期刊
母亲善良,极少与人为敌,哪怕那一年,我们家的菜地被人占去了几分,大有主权不保之势,她也只是背地里劝慰父亲:“他爹,跟人好说好商量啊,千万不要打起来。”父亲虽是倔头,但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还是愿意息事宁人。那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人家还了地,两家人和和气气握手言欢。  但我发现,四婶就是个例外。  四婶与母亲是妯娌,亲的。四婶家住东头,我家住西头,中间隔着五婶家。母亲有时候站在院子里,目光很气愤地向
期刊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承载着拼搏和希望,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979年7月7日至9日,我与衡东县霞流公社中学15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第三次高考。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中国高考步入正轨。各级领导看得很重,到处都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豪情满怀,拼命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  高考前,不时有领导来
期刊
每天上班,都要经过一条双车道,开车大概十分钟,道路左边是一片小山丘,右边是湘江的一个小洲,这里的人都叫它月亮岛。  年少时,还没有到城里来,在我住的那个小镇上的人,提到月亮岛就感觉很遥远,就像是天上的月亮,天天看着就是无法靠近。我的童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去那个岛上看看,看是不是真的像月亮一样。  小镇靠江,江边有一个码头,离水面十几米,停靠着一艘轮船,镇上的人去城里,就要来码头坐轮船。小时候,我们都爱
期刊
一个风雪严寒的夜晚,山脚边上的一处砖瓦平房里,寒气袭人。虽然书桌下摇摆着一个电动火扇,仍不能抵御寒气,双脚冻得阵阵麻木。  “咚咚、咚咚……”几声很有节奏且不失礼节的敲门声,中断了我的写作思路。谁在这么冷的夜晚登门?莫非是乡村好友置办喜事需要书写对联?莫非是遇到官司者需拟写诉状?莫非有人遇到急难而登门诉求?莫非……啊,我猛然想起,我的手机已关闭三天三夜了。  又是几下紧促的敲击声:“本楚,开门哪!
期刊
怀念的胶片,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把自己所有的故事看透。  在柳堡,天井里果然有一口自言自语的井。和苔藓一样光滑的声音,飘荡在浅蓝色的空气中,打水的桶里盛满银子似的月光。允许有一种笑声抚摸着桂花,镂空的木窗泄漏爱的余韵。  或者倚门听雨。屋后的小河渐涨,一直流向春风浩荡的远方。檐下精致的雨滴,如座钟的脚步宁静。此刻的二胡和箫管,一定是湿漉漉的,如泪水溅落于新叠的纸船。  一个少女正在掌灯,一个老者在
期刊
又一个脂粉气十足的名字。背后,一定有故事。  胭脂河是明朝朱元璋为沟通江浙漕运而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南通石臼湖,北连秦淮河,全长7.5公里。沿岸奇峰倒挂,怪石高悬,有“江南小三峡”之美誉。无独有偶,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似乎总是在统治者的意志下从事这样惨无人道的驚天之举,传之后世,成为奇观——从埃及金字塔到万里长城,乃至这条近万名民工以生命为代价在胭脂岗开凿出的这条“石缝中的运河”。  600多年
期刊
一  没有预感,没有防备,如我一扭头荒草突然就长出来一样,丁酉清明前两天,一辆白色的老年代步车,在姐家的院子里,夺走了62岁的姐姐的心跳。  惊闻噩耗,正在先生家坟院祭奠的我,雷击般一下子失去知觉……醒来后仍旧很是恍惚,看阳光在风中舞蹈流动,看草木相互挤挨起伏,看我清瘦而秀美的姐姐着蓝色上衣在乡间小路上款款行走……  姐姐!眼泪随着这一声哭喊汹涌奔泻。我气喘吁吁跑到一棵树下,对着手机向那个给我传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