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要板块,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占的比重大,足见其地位重要,但难教、难学。目前,学生学习的现状和教师教学的现状都不尽人意,许多教师对文言教改予以了关注,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索,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分析文言文教学现状,弄清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实现文言文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分析 对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 教师也苦于教学, 效果不甚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 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 也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1.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
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使它得到长远的发展。语文教师和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能够更好地借鉴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2.表现在教师教学方面,许多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
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 “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课堂形式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充当容器的作用。教师虽然苦口婆心地讲解,但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收到的效果甚微。这种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学生不但没能体会文章的优美,反而越来越没有兴趣。
尤其近年来高考考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译,这种做法似乎更有了“合法性”。这种做法的问题就是教师不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教学枯燥乏味,那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3.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高考说明》划定哪些基本篇目要掌握,学生就看(背)哪些,没被列入范围的就不重视。课外几乎不读文言文书籍,学生文言文知识面狭窄。学习文言文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教学效果打折扣。不少选文,文字晦涩,枯燥无味,缺乏时代感,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因此学习兴趣不浓,缺少钻研、探究热情,常有囫囵吞枣之嫌。另外,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古诗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
二、文言文到底教什么
即文言文教學是“为言”还是“为文”?叶圣陶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陈钟梁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我们先来看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
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
2.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本的字词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读透这个文本,更是要从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这也就是“学课内,为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
三、教学的改革对策
1 转变思想,改变教法。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则一记到底。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文言之美荡然无存,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其实,我们太低估学生了。文言文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只需要教师点拨、引导与督促就行,而不是包办所有。很多字词问题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解决,只要讲过相关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转变思想,变过去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归根到底,要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2.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
很多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上目标较单一,只是着眼于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讲解归纳。当然,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是不够的,还得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分析人物形象、篇章结构、艺术构思,让学生学习写作的技巧等等。将字、词、句的教学融入其中,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3.注意双方兴趣的激发。
我们经常在说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却忽视了我们教师本身的兴趣,兴趣应该说是师生双方面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教师本身就不喜欢文言文。连教师自身都没有兴趣,提高文言教学水平简直就是开玩笑,只有我们教师从心底真正喜欢了,很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对文言文,不喜欢也可以尝试着喜欢,当然要喜欢也不难,比如寻找自己与作者之间的相通点,饱含激情地吟诵文言文,挖掘文章中的文言知识、文章外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办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利用富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欢声笑语。 4.注重教学方法的调节。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串讲,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因此,我们不要拘泥于串讲。
5.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专家说:“背诵是教学的最佳途径。”确实如此,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来看,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要求的情有独钟,因此,诵读法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从教学实际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
读文言文还要把握诗的节奏。如学习《离骚》,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兮)。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文言文教學更离不开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诵读的作用,不要因为课堂上时间紧张而忽略朗读。应该读得沸沸扬扬,读得字正腔圆;读出层次,读出缓急,读出情感。
6.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古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重头戏,但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复习费时多,收效慢。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我讲课时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7.学文言文,摘录积累尤其重要,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还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卡片,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如果在摘录名言时,再做一点批注或点评,会更好。随着新课的学习,所学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对每篇文言词汇的整理积累就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也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积累是一件很有趣的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会乐此不疲。语文作为一门积累的学科,文言教学板块的表现更是突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单独是文言知识本身,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积累。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文”和“言”相结合,强调意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主,发展悟性,启迪灵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作为国粹,是我们的珍宝,我们要呵护文言文,继承文言,光大文言,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分析 对策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难题,学生往往视为畏途, 教师也苦于教学, 效果不甚理想。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很多, 有文言文自身的原因, 也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有关。
1.从文言文本身来看,文言文社会基础薄弱,缺乏文化气氛。
文言文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有人重视它,并能在交际中使用它才能使它得到长远的发展。语文教师和教育者应该在课堂上营造学习文言文的气氛,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作为我们古代文化瑰宝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研究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能够更好地借鉴古人创造的精神财富。
2.表现在教师教学方面,许多教师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思想:
学好文言文,就是“讲透”课本中的字词句含义及用法,同时让学生读熟背透,就算是完成了文言文课程内容的教学任务,实现了文言文教学的课程目标。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以 “知识权威者”自居,依赖于教参的统一要求,课堂形式呆板僵硬,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充当容器的作用。教师虽然苦口婆心地讲解,但由于过于注重知识的分析,结果把一篇美文肢解得支离破碎,收到的效果甚微。这种枯燥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学生不但没能体会文章的优美,反而越来越没有兴趣。
尤其近年来高考考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对照原文一句一句翻译,这种做法似乎更有了“合法性”。这种做法的问题就是教师不明确教学目标,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转,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使得教学枯燥乏味,那种“以言代文”“以讲代学”的教法,其实是一个极大的文言文教学误区。
3.从学生方面看,文言文接受主体学习文言文的意识淡薄,应试教育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高考说明》划定哪些基本篇目要掌握,学生就看(背)哪些,没被列入范围的就不重视。课外几乎不读文言文书籍,学生文言文知识面狭窄。学习文言文积极性不高,劲头不足,教学效果打折扣。不少选文,文字晦涩,枯燥无味,缺乏时代感,脱离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感到学习吃力,因此学习兴趣不浓,缺少钻研、探究热情,常有囫囵吞枣之嫌。另外,学生学习文言文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是零碎的不是完整的。一篇古诗文学完,学生仅仅熟读背诵了课文,了解的只是本篇的重点实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知识,真正的文化内涵及精神意蕴却没掌握。
二、文言文到底教什么
即文言文教學是“为言”还是“为文”?叶圣陶说:“无论学什么学科,都该预先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它。认识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标、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搅一阵。”陈钟梁说:“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
我们先来看教学要求:
1.“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这是《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规定。
所以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
2.新课标的规定:读懂浅易的文言文。
读懂的基础是什么?基本的字词句。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的目的是什么?不仅是要读透这个文本,更是要从浩瀚的文言大海中自由汲取。这也就是“学课内,为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
三、教学的改革对策
1 转变思想,改变教法。
传统的学习文言文教学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则一记到底。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会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文言之美荡然无存,其结果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兴味索然。其实,我们太低估学生了。文言文知识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只需要教师点拨、引导与督促就行,而不是包办所有。很多字词问题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己解决,只要讲过相关知识点,学生完全可以举一反三。
借鉴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们应放手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转变思想,变过去的主体为主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为归根到底,要达到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2.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
很多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上目标较单一,只是着眼于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讲解归纳。当然,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的目标,但仅此一个目标是不够的,还得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熏陶;分析人物形象、篇章结构、艺术构思,让学生学习写作的技巧等等。将字、词、句的教学融入其中,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3.注意双方兴趣的激发。
我们经常在说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却忽视了我们教师本身的兴趣,兴趣应该说是师生双方面的。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很多教师本身就不喜欢文言文。连教师自身都没有兴趣,提高文言教学水平简直就是开玩笑,只有我们教师从心底真正喜欢了,很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对文言文,不喜欢也可以尝试着喜欢,当然要喜欢也不难,比如寻找自己与作者之间的相通点,饱含激情地吟诵文言文,挖掘文章中的文言知识、文章外的小故事等等都是办法。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利用富有趣味的语文活动,让课堂不再是枯燥的灌输,而是充满欢声笑语。 4.注重教学方法的调节。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方式是串讲,但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一样——教无定式。因此,我们不要拘泥于串讲。
5.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
专家说:“背诵是教学的最佳途径。”确实如此,从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来看,越来越清晰地表露出对诵读要求的情有独钟,因此,诵读法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从教学实际中摸索出来的有效方法。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所谓诵读就是要求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达到背诵。诵读训练是文言文教学需要非常重视的,只有诵读,才能合理断句,弄清意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利用好早读,唤起同学们的诵读热情。利用各种诵读方式,比如听名家阅读去模仿,从而揣摩文章感情;大家齐读,读出气势;个人领读,感染全体……
读文言文还要把握诗的节奏。如学习《离骚》,骚体诗的节奏要复杂一些,但仍有规律可循,这就是每个诗句都可以分成两半,中间用虚词连接,前一半占两拍,后一半看起来似乎只有一拍,但加上延长音或停顿,其实也是两拍,所以,它的基本句式是:X——XX(虚词)——XX(空拍或加语尾助词),一般一句是三四个节拍。
下面试从课文中举几个例子,虚词皆加括号。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芳——与泽(其)——杂糅(兮),
唯——昭质(其犹)——未(兮)。
《离骚》本来是用楚地曲调吟诵的,音乐性很强,诵读时首先要划分好节奏。诵读时,上分句末字“兮”,犹如现之“啊”,读音要稍长,押韵的字要重读,反复练习,直至口熟。
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课堂上应充满琅琅的读书声,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文言文教學更离不开读,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诵读的作用,不要因为课堂上时间紧张而忽略朗读。应该读得沸沸扬扬,读得字正腔圆;读出层次,读出缓急,读出情感。
6.掌握课本知识,重在迁移。
古文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一重头戏,但文言文历史久远,与现代汉语在词义、语法等方面存在差别,学生难以理解掌握。文言文复习费时多,收效慢。成为学生的一大难题。我认为文言文学习重在课本。课本熟悉,知识点就掌握了。再加上技能技巧的训练,文言文做题的收效会很大。因此,文言文教学时一定给学生讲清“熟悉课文,灵活迁移”的原则。我讲课时就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体理解的基础前提下,重点掌握词语句式。一个月下来,学生也就形成了学完每篇课文后整理重点的习惯,为学习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7.学文言文,摘录积累尤其重要,要善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
要求学生都准备一个笔记本,建立文言知识库。还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卡片,摘抄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意差异,记录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如果在摘录名言时,再做一点批注或点评,会更好。随着新课的学习,所学文言文数量的增多,对每篇文言词汇的整理积累就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也只有不断积累,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聚细流而成江河。积累是一件很有趣的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大部分学生会乐此不疲。语文作为一门积累的学科,文言教学板块的表现更是突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单独是文言知识本身,文言文教学的方法也需要不断的积累。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文”和“言”相结合,强调意会,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主,发展悟性,启迪灵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作为国粹,是我们的珍宝,我们要呵护文言文,继承文言,光大文言,文言文的教学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