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琴书是山东省影响较大的本土音乐曲种,其在中国传统曲艺艺术中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随着山东琴书的逐渐发展壮大,其名家辈出,逐渐形成三大流派,期间涌现出较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传播范围较为广泛,是中国传统曲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作为山东琴书的主要伴奏乐器——扬琴。
【关键词]:山东琴书;扬琴伴奏;扬琴音
扬琴明末清初传入我国, 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扬琴与各曲种融合,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的扬琴艺术。扬琴传入中国时, 正值戏曲和说唱艺术兴起的明清之际, 同时曲艺和说唱又把扬琴作为新的艺术载体吸纳到说唱艺术中, 发展和衍生了许多新的说唱艺术形式。
一、伴奏形式的演变
伴奏形式的演变一般是三个八度的两排码,音乐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小曲子时期,扬琴的伴奏一般双手弹奏,横向、纵向的旋律均可以弹奏,但是技法单一,以双手齐竹、交替的双音和单音为主。发展到“撂地唱书”之后,为了节省演出开支,伴奏乐队大大缩减,这时,扬琴伴奏者在伴奏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一只手打板的任务,这时双手的伴奏技法就需要一只手来完成,自然不如两只手的灵活性,伴奏时通常以唱腔主干音和横向旋律为主,就难弹奏纵向的和声旋律。为了更进一步的完成伴奏,除了单弹、弹轮等技法之外,一些扬琴伴奏者还会较多的运用装饰音、琶音等技法,这些后来大都频繁的运用与各种扬琴伴奏中去,为扬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一期间为了满足人民的文化口味,山东琴书在注重创编作品的现实感和生活性的同时,在其伴奏方面摒弃了之前一贯使用的同一曲牌填写不同歌词的陈旧音乐模式;在伴奏配器方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横向旋律通过改变音乐织体、加工旋律的方式丰富伴奏织体,增强音响效果。
二、伴奏手法
扬琴在山东琴书中伴奏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简单分析为以下5点:1、单琴竹演奏。演唱者一般左手打板,右手持琴竹弹奏扬琴。民间琴书艺人许继聚说,他小时候学唱山东琴书时,都是用双手持琴竹边弹扬琴边演唱,手板则由专门的演唱者来打。双手弹奏扬琴的伴奏效果非常好,演唱者多的时候用两架扬琴,伴奏效果特别丰富。但后来,慢慢演变成演唱者一手弹琴、一手打板,并且沿用至今;2、以节奏化的简单旋律随腔伴奏,唱腔拖长音或过门中则采用较丰富的节奏型间奏中则采用较丰富的节奏,对旋律进行加花;3、弹奏音域较窄,与唱腔音域相同。山东琴书的伴奏中,扬琴的弹奏音域跟唱腔的音域基本相同,与扬琴独奏乐或为其他器乐等艺术伴奏的音域相比较,相对较窄。即使在唱腔开始前演奏的器乐合奏曲牌【八板】,扬琴的弹奏音域也是唱腔旋律所在的音域;4、伴奏织体注重横向思维的发展;5、伴奏功能围绕接腔送韵进行。
三、山东琴书对扬琴伴奏者的要求
扬琴伴奏与歌唱者也有巧妙结合,但在此基础上,对扬琴伴奏者有相当高的要求。在现今的山东琴书表演过程中,扬琴伴奏者同时是艺术角色的扮演者,一般是扮演“主角儿”,由于弹琴者“身兼数职”,如何能够在准确的伴奏好唱腔同时也表演好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是对其提出的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标准。在艺人表演进行过程中,伴奏和表演是分开的,有时为自弹自唱。一般在说白进入的时候,伴奏就需要停下来。在唱腔进入的时候,伴奏即随腔而走。如此一奏一停, 要求扬琴伴奏者熟悉掌握正常演出的所有曲牌唱腔与各个角色的念白。如果在演出过程中出现忘记自己或是对方念白的情况,那么如何能够机智灵活的随机应变,化干戈为玉帛就变得相当重要。恰好乐器伴奏对于演出者而言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救场方式。如果表演者记不得念白可以提前弹下面需要弹奏的伴奏旋律,也能给其他的伴奏者一个提示,以此方式救场,从而能够使演出顺利进行下去。在演出的过程中,扬琴伴奏者有时需要自己为自己伴奏演唱,这就具有相当的难度。
四、对山东琴书及其扬琴伴奏的前景展望
山东琴书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灿烂辉煌已不复存在,它的逐渐没落提醒着传统民间艺术特别需要进入当代人的保护视野。因此,做好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民间说唱曲种,并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指日可待。各级政府应该对其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努力为山东琴书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机会与环境。要想将这一民间说唱曲种传承下去,首先要做好保护民间艺术家和抢救相关资料的工作,继续挖掘、整理山东琴书的相关文字、音像等方面的资料。在保护这一传统民族说唱艺术的同时,继承与发展这一方面也迫在眉睫,应该舍弃陈旧的表演题材和老套的表演形式,在迎合当代人民审美观念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优势,将受众群体的范围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琴书,喜欢山东琴书,以此培养更多山东琴书的观众群体,使这一民间说唱曲种免于断裂、失传,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同时也留给世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批的文化遗址、民间艺术被破坏或遭到遗弃,因此,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指日可待。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琴书,如若在现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可以提升这一说唱曲种本身的艺術价值,从大的方面讲,更可以促进中国传统艺术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也正是积极保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义茹:《扬琴在说唱音乐伴奏中的运用》[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2] 于学剑:《山东琴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戏剧丛刊》,2010.
[3] 曹心利:《对戏曲伴奏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1.
[4] 张明珠:《浅论扬琴的民族性与地域性》[J],《音乐时空》,2011.
【关键词]:山东琴书;扬琴伴奏;扬琴音
扬琴明末清初传入我国, 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土壤里,扬琴与各曲种融合,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 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语境的扬琴艺术。扬琴传入中国时, 正值戏曲和说唱艺术兴起的明清之际, 同时曲艺和说唱又把扬琴作为新的艺术载体吸纳到说唱艺术中, 发展和衍生了许多新的说唱艺术形式。
一、伴奏形式的演变
伴奏形式的演变一般是三个八度的两排码,音乐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小曲子时期,扬琴的伴奏一般双手弹奏,横向、纵向的旋律均可以弹奏,但是技法单一,以双手齐竹、交替的双音和单音为主。发展到“撂地唱书”之后,为了节省演出开支,伴奏乐队大大缩减,这时,扬琴伴奏者在伴奏的同时,还要担负起一只手打板的任务,这时双手的伴奏技法就需要一只手来完成,自然不如两只手的灵活性,伴奏时通常以唱腔主干音和横向旋律为主,就难弹奏纵向的和声旋律。为了更进一步的完成伴奏,除了单弹、弹轮等技法之外,一些扬琴伴奏者还会较多的运用装饰音、琶音等技法,这些后来大都频繁的运用与各种扬琴伴奏中去,为扬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一期间为了满足人民的文化口味,山东琴书在注重创编作品的现实感和生活性的同时,在其伴奏方面摒弃了之前一贯使用的同一曲牌填写不同歌词的陈旧音乐模式;在伴奏配器方面,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横向旋律通过改变音乐织体、加工旋律的方式丰富伴奏织体,增强音响效果。
二、伴奏手法
扬琴在山东琴书中伴奏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简单分析为以下5点:1、单琴竹演奏。演唱者一般左手打板,右手持琴竹弹奏扬琴。民间琴书艺人许继聚说,他小时候学唱山东琴书时,都是用双手持琴竹边弹扬琴边演唱,手板则由专门的演唱者来打。双手弹奏扬琴的伴奏效果非常好,演唱者多的时候用两架扬琴,伴奏效果特别丰富。但后来,慢慢演变成演唱者一手弹琴、一手打板,并且沿用至今;2、以节奏化的简单旋律随腔伴奏,唱腔拖长音或过门中则采用较丰富的节奏型间奏中则采用较丰富的节奏,对旋律进行加花;3、弹奏音域较窄,与唱腔音域相同。山东琴书的伴奏中,扬琴的弹奏音域跟唱腔的音域基本相同,与扬琴独奏乐或为其他器乐等艺术伴奏的音域相比较,相对较窄。即使在唱腔开始前演奏的器乐合奏曲牌【八板】,扬琴的弹奏音域也是唱腔旋律所在的音域;4、伴奏织体注重横向思维的发展;5、伴奏功能围绕接腔送韵进行。
三、山东琴书对扬琴伴奏者的要求
扬琴伴奏与歌唱者也有巧妙结合,但在此基础上,对扬琴伴奏者有相当高的要求。在现今的山东琴书表演过程中,扬琴伴奏者同时是艺术角色的扮演者,一般是扮演“主角儿”,由于弹琴者“身兼数职”,如何能够在准确的伴奏好唱腔同时也表演好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是对其提出的一个相当高的要求标准。在艺人表演进行过程中,伴奏和表演是分开的,有时为自弹自唱。一般在说白进入的时候,伴奏就需要停下来。在唱腔进入的时候,伴奏即随腔而走。如此一奏一停, 要求扬琴伴奏者熟悉掌握正常演出的所有曲牌唱腔与各个角色的念白。如果在演出过程中出现忘记自己或是对方念白的情况,那么如何能够机智灵活的随机应变,化干戈为玉帛就变得相当重要。恰好乐器伴奏对于演出者而言本来就是一种很好的救场方式。如果表演者记不得念白可以提前弹下面需要弹奏的伴奏旋律,也能给其他的伴奏者一个提示,以此方式救场,从而能够使演出顺利进行下去。在演出的过程中,扬琴伴奏者有时需要自己为自己伴奏演唱,这就具有相当的难度。
四、对山东琴书及其扬琴伴奏的前景展望
山东琴书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的灿烂辉煌已不复存在,它的逐渐没落提醒着传统民间艺术特别需要进入当代人的保护视野。因此,做好保护和发展这一传统民间说唱曲种,并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工作指日可待。各级政府应该对其高度重视并付诸行动,努力为山东琴书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机会与环境。要想将这一民间说唱曲种传承下去,首先要做好保护民间艺术家和抢救相关资料的工作,继续挖掘、整理山东琴书的相关文字、音像等方面的资料。在保护这一传统民族说唱艺术的同时,继承与发展这一方面也迫在眉睫,应该舍弃陈旧的表演题材和老套的表演形式,在迎合当代人民审美观念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表演优势,将受众群体的范围不断扩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琴书,喜欢山东琴书,以此培养更多山东琴书的观众群体,使这一民间说唱曲种免于断裂、失传,重新焕发新的光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程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优良的传统美德,同时也留给世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大批的文化遗址、民间艺术被破坏或遭到遗弃,因此,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指日可待。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琴书,如若在现阶段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不断创新发展,不仅可以提升这一说唱曲种本身的艺術价值,从大的方面讲,更可以促进中国传统艺术的蓬勃发展,然而这也正是积极保护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义茹:《扬琴在说唱音乐伴奏中的运用》[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
[2] 于学剑:《山东琴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戏剧丛刊》,2010.
[3] 曹心利:《对戏曲伴奏的认识》[J],《大众文艺》,2011.
[4] 张明珠:《浅论扬琴的民族性与地域性》[J],《音乐时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