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经成为主体性存在,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克思资本的主体性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资本的内涵、资本的主体性特征、资本获得主体性的原因和资本主体的目的进行分析,并引申出资本主体性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体性
一、资本的内涵及其主体性特征
(一)资本的内涵
在物质实体上,是过去劳动的凝结和物化,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物质财富。资本不能自动增值,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资本增值过程是一个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资本要物化为某种有效的具体财富或财富组合,寄予一定的载体。资本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资本的主体性特征
1、资本主体具有“脱域性”。
“脱域性”其实主要就是资本的“扩张性”。“脱域”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上海大学的张雄教授将吉登斯的“脱域”概念引进资本批判理论。他认为资本的“脱域性”有以下三个特点:“1、资本不知道国家界限的存在,它总是从周围吮吸着剩余,从而使周围变得衰弱;2、资本能以抽象符号的形式从单纯的物质运动领域到精神意识领域,从屈服现实的经济规律脱域到按照心的规律读写的范畴形式;3、资本构造了以资本为中轴的特定的社会制度,激活资本的绝对界限,资本便成为绝对的存在”。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脱域”一词,但是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含义。
2、资本主体具有“残酷性”。
资本最明显的特征是资本的残酷性,赤裸裸的剥夺,冷漠的金钱交易,资本和劳动力是现代社会两大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特殊性,在于其价格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由他们创造的价值所决定的,而是完全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和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一直是处于永恒的买方市场,并且随着科技日趋发达,顶尖人才的数量有限,而普通劳动力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失业率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劳动力是弱势群体,剩余价值剥削在劳动力市场中就这么被决定了。
3、资本主体具有“普遍的虚假性”。
资本主体的外观—虚假的普遍性。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的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急于宣布历史的终结他们急于判共产主义死刑,这一切主要还是因为资本主体具有普遍性的虚假面目。马克思就为我们揭示了资本所具有的虚假面目。首先他指出资本被作为社会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在马克思的眼中,资本主义是存在有生产的极限的。资本所造成的生产资料的垄断性的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要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体对人的异化,对人的主宰,对大自然的空前掠夺,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觉醒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资本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必然要揭穿资本主体的普遍性的虚假面目。
二、资本主体性的原因及目的
资本成为主体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它本身不会进行自我增值而又不得不进行自我增值,否则就会灭亡的命运,也就是资本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我繁殖,不断增值的过程。资本必须先由货币形式转变为商品形式,即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进行商品的生产,然后把商品卖出去,这样资本家才能收回他们的资本和利润,但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还要不断的将资本和利润再进行投入和生产,资本必须成为永不停歇的“價值增值运动”的主体,也就是资本不断的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在这样的运动中永远不能停止,从而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
三、资本成为主体的后果
所谓资本拜物教,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这个阶段也发展到最普遍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由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就产生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值看作是资本本身的一种错误观念。马克思批判资本拜物教,认为他们只看到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们作为社会关系实体的一面,也没有看清其作为价值运动主体的一面。这是有其原因的,对于大众来说,只有作为物质实体的资本才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和價值运动主体的资本,它是“可感可见但又超感觉”的,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它,一切拜物教都是根源于此。
其次,资本的异化,资本由客体属性逆转为客体对主体的控制并直接变为主体性存在,严重后果还在于:在物质品流动领域,资本通过交换价值和等价原则制度把世界编订为一个定量价值的同一性存在,有了资本,似乎可以兑换一切、占有一切、改变一切和创造一切。
总之,资本创造了无数的社会财富,也产生出无穷的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权仍然存在,它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真正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梅.马克思资本主体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3]王磊.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性思想及其启示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关键词】:马克思;资本;主体性
一、资本的内涵及其主体性特征
(一)资本的内涵
在物质实体上,是过去劳动的凝结和物化,是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物质财富。资本不能自动增值,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载体,资本增值过程是一个运动过程,在此过程中资本要物化为某种有效的具体财富或财富组合,寄予一定的载体。资本既是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资本的主体性特征
1、资本主体具有“脱域性”。
“脱域性”其实主要就是资本的“扩张性”。“脱域”是指“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上海大学的张雄教授将吉登斯的“脱域”概念引进资本批判理论。他认为资本的“脱域性”有以下三个特点:“1、资本不知道国家界限的存在,它总是从周围吮吸着剩余,从而使周围变得衰弱;2、资本能以抽象符号的形式从单纯的物质运动领域到精神意识领域,从屈服现实的经济规律脱域到按照心的规律读写的范畴形式;3、资本构造了以资本为中轴的特定的社会制度,激活资本的绝对界限,资本便成为绝对的存在”。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脱域”一词,但是在马克思的论述中已经包含了这样的含义。
2、资本主体具有“残酷性”。
资本最明显的特征是资本的残酷性,赤裸裸的剥夺,冷漠的金钱交易,资本和劳动力是现代社会两大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特殊性,在于其价格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由他们创造的价值所决定的,而是完全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和科技水平,劳动力市场一直是处于永恒的买方市场,并且随着科技日趋发达,顶尖人才的数量有限,而普通劳动力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失业率也就越来越高。所以劳动力是弱势群体,剩余价值剥削在劳动力市场中就这么被决定了。
3、资本主体具有“普遍的虚假性”。
资本主体的外观—虚假的普遍性。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不断的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急于宣布历史的终结他们急于判共产主义死刑,这一切主要还是因为资本主体具有普遍性的虚假面目。马克思就为我们揭示了资本所具有的虚假面目。首先他指出资本被作为社会的公认的普遍性和力量。在马克思的眼中,资本主义是存在有生产的极限的。资本所造成的生产资料的垄断性的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要爆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体对人的异化,对人的主宰,对大自然的空前掠夺,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觉醒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资本所包含的内在矛盾必然要揭穿资本主体的普遍性的虚假面目。
二、资本主体性的原因及目的
资本成为主体的原因恰恰就是因为它本身不会进行自我增值而又不得不进行自我增值,否则就会灭亡的命运,也就是资本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自我繁殖,不断增值的过程。资本必须先由货币形式转变为商品形式,即资本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进行商品的生产,然后把商品卖出去,这样资本家才能收回他们的资本和利润,但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不断增值,还要不断的将资本和利润再进行投入和生产,资本必须成为永不停歇的“價值增值运动”的主体,也就是资本不断的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在这样的运动中永远不能停止,从而变成一个自动的主体。
三、资本成为主体的后果
所谓资本拜物教,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在这个阶段也发展到最普遍的地步,更重要的是,由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就产生了资本拜物教。资本拜物教就是把资本的价值增值看作是资本本身的一种错误观念。马克思批判资本拜物教,认为他们只看到资本作为物质实体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它们作为社会关系实体的一面,也没有看清其作为价值运动主体的一面。这是有其原因的,对于大众来说,只有作为物质实体的资本才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而作为社会关系总和和價值运动主体的资本,它是“可感可见但又超感觉”的,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它,一切拜物教都是根源于此。
其次,资本的异化,资本由客体属性逆转为客体对主体的控制并直接变为主体性存在,严重后果还在于:在物质品流动领域,资本通过交换价值和等价原则制度把世界编订为一个定量价值的同一性存在,有了资本,似乎可以兑换一切、占有一切、改变一切和创造一切。
总之,资本创造了无数的社会财富,也产生出无穷的经济问题、生态问题与社会问题。资本在现代社会中的话语权仍然存在,它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时代的真正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人民出版社,2004.
[2]刘梅.马克思资本主体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3]王磊.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性思想及其启示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9.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