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16-01
摘要: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性向有趣性、单一性向丰富性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操作 主动学习 思维 有效途径
数学实践活动既不是活动课程,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一、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1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二、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 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秋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谋划者。教师在活动前,应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指导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融入到其中,不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发展”,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领悟新课标的实质,切实推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小学数学与儿童心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金成梁等,《中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与教材建设》,山东教育出版社.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摘要: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性向有趣性、单一性向丰富性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操作 主动学习 思维 有效途径
数学实践活动既不是活动课程,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课外活动,而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旨在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数学,学习学生身边的数学,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
一、实践操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把人类的知识成果转为个体认识的过程,科学家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生产新知识的过程,而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则是一种再生产知识的过程。如果教师能为他们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学习。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是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的,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5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1,l)。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似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1,3)、(2,2)、(3,1)。老师提问:“刚才大家每人又摆了其中的三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1个到右边,就(3,l)、(2,2)、(l,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地分,就成了(1,3)、(2,2)、(3,l)。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同学们得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二、实践操作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而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老师追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 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有的把长方体相对的面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一系列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
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我曾组织的“秋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谋划者。教师在活动前,应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有明确的活动目标,活动前知识技能的铺垫,实践活动工具的准备,活动开展的步骤,活动后科学、合理的评价等。教师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的活动,不拘泥于数学课本的实践活动安排,多给学生活动的机会。
其次,教师要做出色的活动指导者。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特别是长期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融入到其中,不时地给学生拨正方向,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生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及时鼓励、表扬,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经常和学生交流,生成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出各种具有问题和故事情景的实践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分类之前,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收集喜欢的商品,并尝试着当一当小小售货员,把喜欢的商品摆放好。这个活动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收集、思考,进行分类的初步尝试,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形成良性循环的主动学习的状态。这次实践活动大体分四步进行:(1)收集。以小组或以个人为单位,到超市、商场收集一些喜欢的商品。(2)思考。假如你是小小售货员你会怎样摆放商品,为什么这样摆呢?(3)尝试。大部分学生将自己收集到的商品进行较科学的分类。学生的体会丰富多彩,有的学生发现,可以按一种标准进行分类,还有的则认为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4)交流。在实际进行的分类中,有的学生为某种物品设计的分类方法非常出色。
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旨在“以活动促发展”,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获得全面的发展。让我们携手共进,领悟新课标的实质,切实推进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兴华,《小学数学与儿童心理》,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2].金成梁等,《中小学数学教学艺术与教材建设》,山东教育出版社.
[3].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