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科生班级导师制是高等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简述了“班级导师”的起源和几种实施模式,重点介绍了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双导师模式。结合自身担任班级导师的工作实践,介绍了开展班级导师工作的心得体会。班级导师制将对高校培养人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班级导师;高等院校;本科生
作者简介:王鹏(1979-),男,河北唐山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冯万里(1972-),男,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54-02
“导师”一词起源于英国,原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导师走进了高校,成了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员。[1]最近几年,导师制被一些高等院校应用到了本科学生培养中来,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试行。[2]本科生班级导师制是高等学校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创新,[3]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一、班级导师制的几种模式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模式。[1]
1.课外辅导模式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最早实施导师制的院校。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周一次(一个小时)到导师办公室,主要讨论有关论文的写作。普林斯顿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每周六导师要对其指导的10~15名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复习一周所学的课程,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2.专项辅导模式
郑州大学实施了“政治导师制”,由一名政治导师指导一名或几名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迅速成长。上海医科大学建立了“心理导师制”,学校聘请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开通心理热线,为大学生解答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
3.全面管理模式
几年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推出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政治、生活、心理等全方位的管理,以达到多出、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双导师模式
哈尔滨理工大学自2008年起在本科生中实施“班级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类似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全面管理模式,但是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业导航”和“成才指导”。规定班级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主抓学生的学业及与学习相关的工作
(1)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其尽快完成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
(2)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寝室,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特别是要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
(3)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
2.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辅助工作
(1)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2)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通过谈心、交流、召开班会以及组织班级活动等形式,主动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有效预防学生中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加强班委会、团支部的建设和指导,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
(4)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所带班级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学生违纪处理以及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等工作。
(5)加强与辅导员的工作配合,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班级导师侧重学业导航和成才指导,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相互配合、有条不紊的“双导师”格局。
三、班级导师工作实践
2008年10月笔者被选聘为班级导师,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班级导师既是负责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教师,又是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兼职学生工作干部。为了履行好班级导师在学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工作管理三个方面的职责,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开展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大增强了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1.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门,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和专业的情况不熟悉,因此,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班级导师的首要任务。
(1)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及方法。在第一次班会上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异,使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不再是以升学为目的,而是完成知识的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专业基础;介绍了大学的学习内容不再是语、数、外等基础课,而是以专业课为主全方面的课程体系;学习方法也不再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自学为辅,而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使学生了解并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2)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为新生做好专业导航。对于专业课要学些什么、将来工作会做些什么,大一新生都感到非常迷茫,同时又渴求知道。在班会上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本专业的特点、历史沿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学习的内容、大学四年的具体安排、就业方向等方面内容,并回答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端正了学习思想。
2.引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新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是进行有效教育、引导的前提,为此,笔者引导班级同学制作个人简历,内容囊括学生的基本情况、高考分数、性格特点、人生目标以及目前急需解决的学习和生活的疑问。这样,笔者就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笔者为学生作了关于成长成才的演讲,引导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思考。每位同学都撰写了《大学四年成长成才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思考,制订了切实的行动计划,为更好地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及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完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
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变“要我如何”为“我要怎样”,化被动为自觉,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的班级干部队伍是完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的组织基础和有力保障。笔者精心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同学组成精干的班级干部队伍,以其为核心建立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打造班级干部队伍的过程中,笔者尤其注意将寝室长纳入到班级干部队伍中,激发寝室同学的积极性,为将班级工作落实到寝室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之,以班委会、团支部为核心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对于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一届班委会及团委会成员大会上笔者明确了每位委员的职责。从班级运行情况来看,每位班委都能尽职尽责,全班同学在班委会和团委会的带领下都有不错的表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4.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班级导师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单纯采用传统的严管死看的办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尝试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采取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工作方法。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乐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渴望成功成才,敢于参与竞争、挑战。根据大学生的这种特点,笔者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方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记忆单词是比较枯燥的环节,由此成为不少同学英语水平提高的瓶颈。为引导学生突破英语难关,在班级中开展了单词记忆大赛,寓教于乐,激发了大家记忆英语单词的积极性,改进记忆单词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英语课任课教师的认可。
为了让学生尽早地了解英语四级考试并积极为此准备,每月举行一到两次英语四级模拟考试,试卷采用四级真题,考试流程完全按照四级的要求进行。通过四级模拟考试,学生尽早地了解了四级考试的形式、流程、试题的难度及自己的差距,提高了他们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有利于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英语成绩。
以上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中全班平均成绩在本学院中名列前茅。
5.坚持正面教育,通过班报充分展示学生的成绩和风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
一年里班级同学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奋发努力成才,笔者创办了一份班级报纸,将班级同学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加强正面引导,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班报也成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有效渠道,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形成良性互动。这项措施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不少学生家长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笔者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开展班级导师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班级导师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班级导师还需要在“导”上不断探索与实践。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班级导师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班级导师制将为高校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走进“班级导师制”[J].教育探索,2003,(8):66-67.
[2]张建梅,云介平.高等院校本科班级导师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72-75.
[3]戴建国.关于本科教育中“班级导师”作用的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8(5):88-9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班级导师;高等院校;本科生
作者简介:王鹏(1979-),男,河北唐山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冯万里(1972-),男,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副书记兼副院长,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7-0054-02
“导师”一词起源于英国,原指为了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额外进行学科辅导的教师,也指有时与学生及其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导师走进了高校,成了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员。[1]最近几年,导师制被一些高等院校应用到了本科学生培养中来,并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试行。[2]本科生班级导师制是高等学校针对目前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现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对现行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创新,[3]对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学生就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力支撑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益补充。
一、班级导师制的几种模式
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同,不同地区不同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采用了不同的模式。[1]
1.课外辅导模式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最早实施导师制的院校。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周一次(一个小时)到导师办公室,主要讨论有关论文的写作。普林斯顿大学非常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每周六导师要对其指导的10~15名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复习一周所学的课程,并为学生答疑解惑。
2.专项辅导模式
郑州大学实施了“政治导师制”,由一名政治导师指导一名或几名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使他们提高政治觉悟迅速成长。上海医科大学建立了“心理导师制”,学校聘请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开通心理热线,为大学生解答心理问题,防治心理疾病。
3.全面管理模式
几年前,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推出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政治、生活、心理等全方位的管理,以达到多出、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二、哈尔滨理工大学双导师模式
哈尔滨理工大学自2008年起在本科生中实施“班级导师制”。导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模式类似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全面管理模式,但是更侧重于对学生的“学业导航”和“成才指导”。规定班级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主抓学生的学业及与学习相关的工作
(1)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特点,明确学习目标,端正专业思想,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其尽快完成由中学向大学的过渡。
(2)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加强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和沟通,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寝室,了解全班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特别是要对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学生给予更多关注,帮助他们分析查找原因,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成绩。
(3)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学术活动和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方向。
2.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等辅助工作
(1)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培养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提高学生适应环境和融入社会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2)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和宿舍,通过谈心、交流、召开班会以及组织班级活动等形式,主动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有效预防学生中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3)加强班委会、团支部的建设和指导,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班级建设和管理工作。
(4)协助配合辅导员做好所带班级的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学生违纪处理以及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帮扶等工作。
(5)加强与辅导员的工作配合,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班级导师侧重学业导航和成才指导,努力形成各司其职、各有侧重、相互配合、有条不紊的“双导师”格局。
三、班级导师工作实践
2008年10月笔者被选聘为班级导师,在深感荣幸的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班级导师既是负责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教师,又是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的兼职学生工作干部。为了履行好班级导师在学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工作管理三个方面的职责,本着“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原则,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针对大学生的普遍特点开展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大增强了教育工作的渗透性和实效性。
1.引导学生尽快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校门,对于大学的学习、生活特点和专业的情况不熟悉,因此,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安排好自己的学习,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班级导师的首要任务。
(1)帮助新生了解大学学习特点及方法。在第一次班会上笔者详细介绍了大学与中学学习的差异,使学生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不再是以升学为目的,而是完成知识的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奠定专业基础;介绍了大学的学习内容不再是语、数、外等基础课,而是以专业课为主全方面的课程体系;学习方法也不再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自学为辅,而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并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介绍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使学生了解并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
(2)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优势,为新生做好专业导航。对于专业课要学些什么、将来工作会做些什么,大一新生都感到非常迷茫,同时又渴求知道。在班会上笔者给学生介绍了本专业的特点、历史沿革、课程体系的设置、学习的内容、大学四年的具体安排、就业方向等方面内容,并回答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端正了学习思想。
2.引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新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是进行有效教育、引导的前提,为此,笔者引导班级同学制作个人简历,内容囊括学生的基本情况、高考分数、性格特点、人生目标以及目前急需解决的学习和生活的疑问。这样,笔者就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笔者为学生作了关于成长成才的演讲,引导同学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思考。每位同学都撰写了《大学四年成长成才规划》,对自己的未来进行了思考,制订了切实的行动计划,为更好地度过大学四年的时光及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建立健全班委会、团支部,完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
引导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变“要我如何”为“我要怎样”,化被动为自觉,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打造一支务实、高效的班级干部队伍是完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的组织基础和有力保障。笔者精心选拔一批高素质的同学组成精干的班级干部队伍,以其为核心建立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打造班级干部队伍的过程中,笔者尤其注意将寝室长纳入到班级干部队伍中,激发寝室同学的积极性,为将班级工作落实到寝室发挥了积极作用。总之,以班委会、团支部为核心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对于发挥学生干部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第一届班委会及团委会成员大会上笔者明确了每位委员的职责。从班级运行情况来看,每位班委都能尽职尽责,全班同学在班委会和团委会的带领下都有不错的表现,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
4.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是班级导师工作的重要任务,然而单纯采用传统的严管死看的办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于是尝试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采取能够激发学习主动性的工作方法。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乐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渴望成功成才,敢于参与竞争、挑战。根据大学生的这种特点,笔者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加强学风建设的工作方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学习英语过程中,记忆单词是比较枯燥的环节,由此成为不少同学英语水平提高的瓶颈。为引导学生突破英语难关,在班级中开展了单词记忆大赛,寓教于乐,激发了大家记忆英语单词的积极性,改进记忆单词的方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了英语课任课教师的认可。
为了让学生尽早地了解英语四级考试并积极为此准备,每月举行一到两次英语四级模拟考试,试卷采用四级真题,考试流程完全按照四级的要求进行。通过四级模拟考试,学生尽早地了解了四级考试的形式、流程、试题的难度及自己的差距,提高了他们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有利于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英语成绩。
以上措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中全班平均成绩在本学院中名列前茅。
5.坚持正面教育,通过班报充分展示学生的成绩和风采,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
一年里班级同学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为了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奋发努力成才,笔者创办了一份班级报纸,将班级同学所参加的社团、活动以及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加强正面引导,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班报也成为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有效渠道,将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让他们能够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形成良性互动。这项措施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欢迎,不少学生家长通过电话等方式与笔者取得了联系,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开展班级导师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总结。班级导师工作质量与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影响,所以班级导师还需要在“导”上不断探索与实践。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班级导师制的不断深入和完善,这种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班级导师制将为高校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慧.走进“班级导师制”[J].教育探索,2003,(8):66-67.
[2]张建梅,云介平.高等院校本科班级导师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72-75.
[3]戴建国.关于本科教育中“班级导师”作用的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8(5):88-90.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