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标在总目标中对阅读和写作都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读”是理解,是吸收,是积累;“写”是感悟,是表达,是运用,“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如何打通读与写的环节,使读写共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研究的主旋律。笔者长期关注读写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将两者进行融合,逐渐探索出了一些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研读课文的字词,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字词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优美的词语就像文章的眼睛,可以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感触。教材中有很多字词运用得非常精妙,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妨抓住这些字词,让学生推敲、琢磨、品味,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词句描绘的画面,流畅地说出这些词语给人的别样感受,或者思考这些词语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尝试运用这些字词进行仿写创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热情。
《珍珠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作家冯骥才笔下的名篇,作者细心观察了珍珠鸟的一举一动后采用逐层渲染的方法描写珍珠鸟的形象,将珍珠鸟从起初小心试探到最后完全信赖的过程呈现出来,书写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境界。课文中的字词用得恰到好处,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以后,教师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及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找出关键词语,概括出小鸟的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如体会“探”这个词的运用之妙时,先让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个近义词替换“探”字,把“伸”“冒”“露”等近义字替换到句子中,比较其与“探”用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做一做“探”的动作,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珍珠鸟起初来到作者家里的胆怯心理。仔细研读字词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之巧妙,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有一位学生就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仿写了一个句子:“一声春雷,惊醒了小草,它们在细雨中纷纷从泥土里悄悄地探出了脑袋。”这个“探”字很形象地把小草从土里长出来的现象表达出来,写出了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写出了雨后小草的勃勃生机。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中的好字好词,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字词的匠心所在,感悟领会后去尝试运用,可以很容易找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契合点,高效实现读写结合。
二、触摸课文的留白,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文学作品的描写最忌讳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唠唠叨叨不但没有美感,且易让人厌倦。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很多文章还会有一些留白之处,教学中要用留白去“唤醒”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文章的魅力。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大胆触摸,思考作者言不尽意、意生言外的含蓄之美,然后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想象继续补充文章内容,把想到的内容尽情地倾吐出来。
《草虫的村落》(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一文作者以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子,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在作者眼里就是一位自由独行的“游侠”;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在作者眼里就是翩翩起舞的“南国的少女”;振动翅膀的甲虫在作者眼里就是一群伟大的“音乐家”;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在作者眼里就是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那些勇敢、勤劳而又智慧的小甲虫因为作者奇特的想象而赋予了人类的特征。课文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第8自然段“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中的省略号禁不住让人随着作者的目光产生很多联想。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奇思妙想进行补白:“甲虫搬动食物回到家时,我看见了它们嗷嗷待哺的孩子。”“甲虫演奏完以后鞠躬致谢,我看见观众们在热烈鼓掌。”“甲虫游侠归来,我看到它的父母跟它紧紧拥抱。”……最后教师随堂布置练笔作业:大胆展开联想,写一写还能看到的画面。学生因为有了奇思妙想,练写当然一气呵成。
将课文的留白作为读写的抓手,学生一边思考课文的内容一边探索如何补白,开拓创作的内容,在进一步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时开阔了自己的思维,读写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清晰学生的习作思路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在理解具体内容的同时必须关注课文的结构特点,在欣赏精彩段落的同时必须关注课文的结构层次。分析课文的结构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那么他们也就会触类旁通,在自己完成习作的时候拥有清晰的思路。
《北京的春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描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介绍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课文以时间顺序为经線,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来架构全文。作者老舍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上旬就开始了,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夜、初一、十五,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各个风俗习惯的时间节点十分清楚明朗,各个时间段里穿插列举的老北京过春节的大量习俗内容安排有序,衔接紧密。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课文的结构一清二楚,对课文的谋篇布局了然于心,这样就为后续写人、记事时的写作顺序提供了参考。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效,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某一个活动中,哪些时间节点发生的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这些事情的发生,自己又有哪些难忘的感受,然后选用详略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这个活动。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谋篇布局的技巧,实质上是一个分析、判断、归纳的过程,是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审清作文题意、明确写作目标、构思写作提纲很有帮助。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
四、感悟课文的写法,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即使是同一个写作题材,不同的作者就会有不同的写作手法,有的文章采用朴实的白描写法,有的文章采用独特的细节描写,有的文章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有的文章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等等,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分析课文的独特写法,并将其作为引导学生自我写作的切入点,让学生借鉴课文活学活用,展开专项练习。
《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文中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美好,萧红用轻快明朗的笔调描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在自由随意地生长,“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课文的灵魂句。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后分小组讨论:这些植物、动物真的会感到自由快乐吗?到底是谁感到自由和快乐呢?学生反复阅读,发现文中找不到作者直接说“我真快乐,我真自由”的句子,但是又明显感受到作者是在通过描写植物、动物的自由快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寄情于物”,这是文学创作上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红写祖父的园子,不仅仅是怀念童年时代所拥有的祖父的慈爱,更是在深深怀念慈祥的祖父。学生感悟这种写法以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借鉴课文,尝试运用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写作:在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哪些小昆虫在快乐地跳跃?还有哪些花儿在幸福地歌唱?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借鉴写作方法的范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来,在读写共生中提高习作水平。
读写结合,将课文阅读与习作相关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研读字词、触摸留白、分析结构、感悟写法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汲取有益的写法,既能使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把握写作要点,轻轻松松爱上阅读,爱上习作,丰厚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一、研读课文的字词,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字词是构成篇章的基本单位,优美的词语就像文章的眼睛,可以给读者带来巨大的感触。教材中有很多字词运用得非常精妙,课堂学习过程中不妨抓住这些字词,让学生推敲、琢磨、品味,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勾勒出这些词句描绘的画面,流畅地说出这些词语给人的别样感受,或者思考这些词语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然后尝试运用这些字词进行仿写创作,激发学生对习作的热情。
《珍珠鸟》(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作家冯骥才笔下的名篇,作者细心观察了珍珠鸟的一举一动后采用逐层渲染的方法描写珍珠鸟的形象,将珍珠鸟从起初小心试探到最后完全信赖的过程呈现出来,书写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境界。课文中的字词用得恰到好处,在学生初步朗读课文以后,教师提问: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鸟?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指导学生抓住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及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找出关键词语,概括出小鸟的特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如体会“探”这个词的运用之妙时,先让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个近义词替换“探”字,把“伸”“冒”“露”等近义字替换到句子中,比较其与“探”用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做一做“探”的动作,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小珍珠鸟起初来到作者家里的胆怯心理。仔细研读字词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用词之巧妙,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灵感。有一位学生就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仿写了一个句子:“一声春雷,惊醒了小草,它们在细雨中纷纷从泥土里悄悄地探出了脑袋。”这个“探”字很形象地把小草从土里长出来的现象表达出来,写出了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写出了雨后小草的勃勃生机。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中的好字好词,思考作者运用这些字词的匠心所在,感悟领会后去尝试运用,可以很容易找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契合点,高效实现读写结合。
二、触摸课文的留白,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文学作品的描写最忌讳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唠唠叨叨不但没有美感,且易让人厌倦。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很多文章还会有一些留白之处,教学中要用留白去“唤醒”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增强文章的魅力。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留白处,引导学生大胆触摸,思考作者言不尽意、意生言外的含蓄之美,然后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展开想象继续补充文章内容,把想到的内容尽情地倾吐出来。
《草虫的村落》(统编本六年级上册)一文作者以一颗晶莹剔透的童心追随一只爬行的小虫子,对草虫的村落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在作者眼里就是一位自由独行的“游侠”;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在作者眼里就是翩翩起舞的“南国的少女”;振动翅膀的甲虫在作者眼里就是一群伟大的“音乐家”;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在作者眼里就是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那些勇敢、勤劳而又智慧的小甲虫因为作者奇特的想象而赋予了人类的特征。课文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在第8自然段“我看见测气候者忙于观察气象,工程师忙于建筑设计……”第9自然段“我还看见了许多许多……”中的省略号禁不住让人随着作者的目光产生很多联想。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我”还会看见些什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奇思妙想进行补白:“甲虫搬动食物回到家时,我看见了它们嗷嗷待哺的孩子。”“甲虫演奏完以后鞠躬致谢,我看见观众们在热烈鼓掌。”“甲虫游侠归来,我看到它的父母跟它紧紧拥抱。”……最后教师随堂布置练笔作业:大胆展开联想,写一写还能看到的画面。学生因为有了奇思妙想,练写当然一气呵成。
将课文的留白作为读写的抓手,学生一边思考课文的内容一边探索如何补白,开拓创作的内容,在进一步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时开阔了自己的思维,读写结合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滋有味。
三、分析课文的结构,清晰学生的习作思路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文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在理解具体内容的同时必须关注课文的结构特点,在欣赏精彩段落的同时必须关注课文的结构层次。分析课文的结构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础的阅读能力,如果学生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那么他们也就会触类旁通,在自己完成习作的时候拥有清晰的思路。
《北京的春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描写了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介绍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课文以时间顺序为经線,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来架构全文。作者老舍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上旬就开始了,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个高潮:除夕夜、初一、十五,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各个风俗习惯的时间节点十分清楚明朗,各个时间段里穿插列举的老北京过春节的大量习俗内容安排有序,衔接紧密。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课文的结构一清二楚,对课文的谋篇布局了然于心,这样就为后续写人、记事时的写作顺序提供了参考。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效,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在某一个活动中,哪些时间节点发生的事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结合这些事情的发生,自己又有哪些难忘的感受,然后选用详略结合的方法写一写这个活动。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谋篇布局的技巧,实质上是一个分析、判断、归纳的过程,是在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审清作文题意、明确写作目标、构思写作提纲很有帮助。读写结合,能让学生厘清写作思路。
四、感悟课文的写法,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即使是同一个写作题材,不同的作者就会有不同的写作手法,有的文章采用朴实的白描写法,有的文章采用独特的细节描写,有的文章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有的文章采用比喻象征的手法,等等,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分析课文的独特写法,并将其作为引导学生自我写作的切入点,让学生借鉴课文活学活用,展开专项练习。
《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一文中祖父园子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快乐美好,萧红用轻快明朗的笔调描写了倭瓜、黄瓜、玉米、蝴蝶在自由随意地生长,“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是课文的灵魂句。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后分小组讨论:这些植物、动物真的会感到自由快乐吗?到底是谁感到自由和快乐呢?学生反复阅读,发现文中找不到作者直接说“我真快乐,我真自由”的句子,但是又明显感受到作者是在通过描写植物、动物的自由快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寄情于物”,这是文学创作上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切景语皆情语”,萧红写祖父的园子,不仅仅是怀念童年时代所拥有的祖父的慈爱,更是在深深怀念慈祥的祖父。学生感悟这种写法以后,教师可以让他们借鉴课文,尝试运用描写景物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去写作:在祖父的园子里,还有哪些小昆虫在快乐地跳跃?还有哪些花儿在幸福地歌唱?
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借鉴写作方法的范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要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让他们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来,在读写共生中提高习作水平。
读写结合,将课文阅读与习作相关联,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研读字词、触摸留白、分析结构、感悟写法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汲取有益的写法,既能使学生深化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从阅读中把握写作要点,轻轻松松爱上阅读,爱上习作,丰厚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