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主席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学科,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优势。下面,我就近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我的感悟和体会。
一、重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新时代的青少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是自我意识强、个性强、有向往、有追求的新一代,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会遏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重视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效果。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谈、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出现言语、解答等方面的错误,这样就会使一些不爱发言的或胆小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畅所欲言,也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倍感自信和自由。特别是一部分在学习上吃力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信任,才能唤起他们的自信: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敢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难看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二、大胆鼓励猜测,开启创新之门
纵观历史,任何一位科学家发现知识或成果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再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想象事件的全过程,猜测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之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获取新知识,同时也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自己闯进知识的“王国”,领悟知识海洋的宽广。
例如:在《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测想象,续编故事。同学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各自谈着心中的故事。一个同学这样说道:“小木偶又一次遇到了小红狐,还是像上次一样,小红狐又想把小木偶的背包背去的那一瞬间,小木偶不再是上一次老木匠赐给他的笑脸,而是一下子嚎啕大哭,熊警察此时又出现了,他一把抓起小红狐扔了出去,小木偶谢过熊警察!得意洋洋地大踏步地走了。”这名学生续编了一个和前文完全不同的“小木偶”形象。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又如:在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启发学生分析诸葛亮能够借到箭是因为具备了哪些条件?并让学生猜测条件不具备时的后果,补叙自己心中的故事。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开掘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还大大鼓励了学生猜测,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不过,同学们的猜测难免会有错误,我都会努力引导他们错误猜想后面的正确方向进行表扬、鼓励,用以保护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直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有意设置悬疑,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以激发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提高。教师恰到好处地巧设疑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意识和丰富想象的创新意识。
例如:《燕子专列》一课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关键词语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设想各种各样的情景或结果,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我抓住“饥寒交迫”一词连连设问,(1)“饥寒交迫”的含义是什么?(2)燕子当时为什么会“饥寒交迫”?当时瑞士的天气情况怎样?(3)瑞士政府得知“饥寒交迫”的燕子这一情况后,又是如何应对的?如果政府不果断采取措施,后果会怎样?(4)从“饥寒交迫”的燕子的遭遇以及优厚的“待遇”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在这一连串的思考中,逐步理解、认识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多创新能力的机会,只有改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培养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得到发展、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重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新氛围
新时代的青少学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背景之下,是自我意识强、个性强、有向往、有追求的新一代,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会遏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只有重视建立一种和谐、融洽、平等、相互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效果。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谈、讨论;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允许学生出现言语、解答等方面的错误,这样就会使一些不爱发言的或胆小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畅所欲言,也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倍感自信和自由。特别是一部分在学习上吃力的学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与信任,才能唤起他们的自信:积极思维、开动脑筋、大胆设想、敢于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难看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二、大胆鼓励猜测,开启创新之门
纵观历史,任何一位科学家发现知识或成果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一个凭借直觉提出各种猜测再进行实践验证、揭示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观察、想象事件的全过程,猜测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到见解,允许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使之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获取新知识,同时也交给学生一把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让他们自己闯进知识的“王国”,领悟知识海洋的宽广。
例如:在《小木偶的故事》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测想象,续编故事。同学们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各自谈着心中的故事。一个同学这样说道:“小木偶又一次遇到了小红狐,还是像上次一样,小红狐又想把小木偶的背包背去的那一瞬间,小木偶不再是上一次老木匠赐给他的笑脸,而是一下子嚎啕大哭,熊警察此时又出现了,他一把抓起小红狐扔了出去,小木偶谢过熊警察!得意洋洋地大踏步地走了。”这名学生续编了一个和前文完全不同的“小木偶”形象。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又如:在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启发学生分析诸葛亮能够借到箭是因为具备了哪些条件?并让学生猜测条件不具备时的后果,补叙自己心中的故事。
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开掘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还大大鼓励了学生猜测,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不过,同学们的猜测难免会有错误,我都会努力引导他们错误猜想后面的正确方向进行表扬、鼓励,用以保护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和直言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有意设置悬疑,激活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始,以激发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力的提高。教师恰到好处地巧设疑问,能够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意识和丰富想象的创新意识。
例如:《燕子专列》一课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关键词语设置疑问,让学生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设想各种各样的情景或结果,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中,我抓住“饥寒交迫”一词连连设问,(1)“饥寒交迫”的含义是什么?(2)燕子当时为什么会“饥寒交迫”?当时瑞士的天气情况怎样?(3)瑞士政府得知“饥寒交迫”的燕子这一情况后,又是如何应对的?如果政府不果断采取措施,后果会怎样?(4)从“饥寒交迫”的燕子的遭遇以及优厚的“待遇”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做?让学生在这一连串的思考中,逐步理解、认识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逐步形成。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创设更加广阔的空间,更多创新能力的机会,只有改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主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培养起来,学生的创造力就能得到发展、提高,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