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时期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个人品质、树立正确文化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小学时期的学生心理、思想都尚未成熟,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更高,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百年历史的沉淀,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化价值观念是否跟得上时代的脚步。本文结合S版小学语文教材,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文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文化
一直以来,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占有的比例也日益增加。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行为,也是验证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小学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任务已经由传授课本知识过渡为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化知识接纳和吸收。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文化自身的职能真正得以发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1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
1.1进行文化创造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部分教师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工具,如此枯燥、单一的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实用价值高的学科,它具有历史文化性、民族文化性的特点,可以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心情,从而实现文化的再创造。比如S版教材中二年级上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决沙洲坝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当地村民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教导后人时刻谨记并感谢毛主席为村民做出的贡献。这篇课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提高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2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勤劳善良、智慧、和谐的高尚品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将周围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与民俗融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例如课文《走进丽江》、《端午节的由来》、《火把节》、《重阳节的传说》等,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与辉煌成就,还介绍了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人物特点、风俗习惯、文化景观等。这些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1.3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
除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与交流,比如课文《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球王贝利》、《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介绍了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著名历史、现代人物,以及国外的神话和传说,其丰富的题材以及多样的风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接纳世界文化。
2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教学处理
2.1广泛综合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而实现的,文化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进行课堂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学科、内容、活动引进到语文课堂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还能够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此外,语文课文内容教学方面包容性的特点可以充分吸取其他学科内容中积极的部分,同时与自身内容结合在一起,促进文化之间共同、综合的发展。
2.2多元化解读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成长背景、个性和立场的差异导致看待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看法和解读。而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恰恰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课文内容的阅读,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分享。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将语文的内在情趣体现出来,并且创造出语文课堂的文化价值。
2.3文化关怀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我国现阶段语文教学还停留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领悟文章基本情感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灵体验、文化心理的培养,在结束学习之后缺少思考、总结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使得课堂的文化价值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实现学生文化的再创造。
2.4系统整合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安排的,教材之间的文章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循序渐进的关系。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体系,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案将它们重新组合成板块,形成全新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展开研究。学生享受一连串关联性、系统性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2.5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育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素养,并在语文课堂中体出现语文教学文化创新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在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培养。
3结束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而作为传承文化的使命,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意义非凡。小学语文课堂文化是建立在课本知识上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找寻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立自己的价值世界。
参考文献:
[1]晁志贤、金歌.小学语文情趣课堂文化的实践与研究[J].课外语文,2015,04:80-81.
[2]杨德铸.小学语文“生动”课堂文化的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9:29-31+109.
[3]刘庆根.浅论语文课堂文化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18:98-10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文化
一直以来,教育在推动社会发展中都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占有的比例也日益增加。青少年是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不仅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行为,也是验证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小学教育从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教学任务已经由传授课本知识过渡为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渲染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将课本中的文化知识接纳和吸收。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小学语文课堂文化自身的职能真正得以发挥,保证教学的高质量。
1小学语文课文的文化价值追求
1.1进行文化创造
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部分教师还在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工具,如此枯燥、单一的教学手段只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实用价值高的学科,它具有历史文化性、民族文化性的特点,可以带领学生感悟作者写作的背景以及心情,从而实现文化的再创造。比如S版教材中二年级上册《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了解决沙洲坝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带领大家挖了一口井,解放战争结束之后,当地村民在井边立了一块石碑教导后人时刻谨记并感谢毛主席为村民做出的贡献。这篇课文对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提高思想觉悟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1.2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效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孕育出我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它展现了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勤劳善良、智慧、和谐的高尚品德。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将周围的生活环境、成长背景与民俗融合起来,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例如课文《走进丽江》、《端午节的由来》、《火把节》、《重阳节的传说》等,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文化名人的典型事迹与辉煌成就,还介绍了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人物特点、风俗习惯、文化景观等。这些课文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与传承,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1.3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交流
除了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融合与交流,比如课文《居里夫人的三克镭》、《球王贝利》、《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介绍了世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著名历史、现代人物,以及国外的神话和传说,其丰富的题材以及多样的风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拓文化视野,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和接纳世界文化。
2小学语文课堂文化的教学处理
2.1广泛综合
小学语文的综合性主要是通过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而实现的,文化之间是相互融合、相互联系的,因此在进行课堂文化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学科、内容、活动引进到语文课堂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还能够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此外,语文课文内容教学方面包容性的特点可以充分吸取其他学科内容中积极的部分,同时与自身内容结合在一起,促进文化之间共同、综合的发展。
2.2多元化解读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成长背景、个性和立场的差异导致看待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看法和解读。而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当中恰恰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课文内容的阅读,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解读,并与其他学生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分享。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将语文的内在情趣体现出来,并且创造出语文课堂的文化价值。
2.3文化关怀
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限制,我国现阶段语文教学还停留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领悟文章基本情感的层面上,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灵体验、文化心理的培养,在结束学习之后缺少思考、总结以及再创造的过程,使得课堂的文化价值得不到真正的发挥。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要注重课本知识与实践的相结合,通过实践来实现学生文化的再创造。
2.4系统整合
小学语文课文都是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选择和安排的,教材之间的文章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和循序渐进的关系。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可以打破教材原有的单元体系,按照自己的教学方案将它们重新组合成板块,形成全新的学习资源,有助于学生在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之间展开研究。学生享受一连串关联性、系统性的学习过程,可以更好地将课本知识运用于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
2.5找准切入点
小学语文教育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小学语文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个人素养,并在语文课堂中体出现语文教学文化创新性和传承性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切入点,在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创造能力的基础上,选择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培养。
3结束语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形式。而作为传承文化的使命,教育对于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意义非凡。小学语文课堂文化是建立在课本知识上的一种扩展和延伸,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找寻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建立自己的价值世界。
参考文献:
[1]晁志贤、金歌.小学语文情趣课堂文化的实践与研究[J].课外语文,2015,04:80-81.
[2]杨德铸.小学语文“生动”课堂文化的实践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9:29-31+109.
[3]刘庆根.浅论语文课堂文化的建构[J].语文学刊,2011,18: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