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一时期,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呼声日高,这预示着语文教学的研究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即讲究效率的阶段。而切实加强字词句的训练,使字词句的教学进一步到位,让学生过好识字、用词和造句关,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
一、切实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关,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挥水平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关口。此关不过,难以入门。一个人识字不多,不但写不了 作文,连阅读也会困难重重。对常用汉字,必须做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如何做到这一点,有几个问题我认为是要别注意的。
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辨析字的能力。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混淆现象。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学生读错、写错、用错呢?我觉得,经常提醒学生注意生字与熟字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共同点,区别它们的不同点,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的生字。如汉字中有一字多音现象,我们就要把多音字组成不同的词,然后根据词来辨析字的读音,使学生掌握据词定音的方法。又如一音多字现象,也是个难题。学生学习字音相同而字形相近或字形不同的同音字时,常会出现同音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如“财、才、材”这几个同音字,很容易混用。教师可先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三个字声旁都是:“才”,读作cái。再分析它们的不同点,三个字的形旁不同,“财”从“贝”,是金钱的总称,和“贝”有关;“材”从“木”,指木料,和“木”有关。汉字的形旁是表意的,形旁不同,意义也不相同。这样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辨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同音字的字形,了解字义,防止错别字的发生。
2.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写字是巩固识字的好方法。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既巩固了识字,又练习了写字,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重认记轻书写的现象。教师应当懂得,让学生口说几遍,不如手写一遍。另外,写字要安排在课内进行,但写的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不能太少,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布置的写字量又很多,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字越写越马虎,越写越潦草,越写错别字越多的弊病。
二、词语教学到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法规律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学习语法的规律,都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的。可以这么说,词和句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无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词和句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和句的训练应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鉴于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词语的理解、辨析和搭配提出几点建议:
1.词语的解释要全面、准确、到位。词语解释常犯的毛病是解释词语中的一部分意思,疏忽或遗漏了词语中某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还相当普遍。解释不完整造成学生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导致词语运用不恰当,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少年闰土》中“熟识”的理解。我听了许多课,十有八九的学生都解释为“认识”, 对学生所遗漏的那个“熟”字,老师既不追问,也不补充。可见词语解释中马虎、草率,不精细、不准确、不到位是个通病。因此,要把词语解释得全面、准确,就必须对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推敲,努力做到不遗漏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2.词语的理解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 听课时,常听到老师检查对词语的理解,而学生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孩子们不知道,词语一旦组成句子,写进了文章,它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就变得多样了,丰富了。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我曾经听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讲读课文时让学生解释“囫囵吞枣”这个词,要求学生说说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并作了这样的启发:这个词语是讲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这个词语中还讲了怎样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终于明白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做到了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值得称道的。
3.要加强词语的辨析与搭配的训练。词语搭配的练习对学生正确运用词语造句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曾分析过学生的几百个比较典型的病句,发现这些句子所以成为病句,约有三分之一是犯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有些词,虽然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有不同的搭配对象。如“维持”和“保持”,基本意义相近,但“维持”经常同“生活”、“秩序”、“情况”、“状况”、“状态”等词搭配;而“保持”则常与“清洁”、“卫生”、“健康”、“ 传统”、“记录”、“光荣”等词语搭配。这说明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则或习惯的。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增强学生的语感,熟悉词语搭配的规则和习惯。
三、加强造句练习,提高词语的使用率
造句,不仅要以课文的内容为材料,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说自己的话。这时,教师的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丰富的造句内容。比如,学生从课文中学得“津津有味”是与“吃”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造起句子来,也只会这样搭配,出现了内容雷同、句式单一的现象。其实,“津津有味”的意思是兴趣浓厚的样子,它可以用在听故事、听演讲、听课上;可以用在看表演、看电视、看书报上;还可以用在讲故事、讲笑话、讲述某件事情上等等。这说明,“津津有味”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知道了这些,学生造句的思路开阔了,题材广泛了,造句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了。而通过造句,对词语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从何抓起?我想应该是:以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
一、切实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关,使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发挥水平
识字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学习语文的第一关口。此关不过,难以入门。一个人识字不多,不但写不了 作文,连阅读也会困难重重。对常用汉字,必须做到会读会认会写会用。如何做到这一点,有几个问题我认为是要别注意的。
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辨析字的能力。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学生常常会出现各种混淆现象。我们怎样才能防止学生读错、写错、用错呢?我觉得,经常提醒学生注意生字与熟字之间的联系,明确它们的共同点,区别它们的不同点,采用归类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的生字。如汉字中有一字多音现象,我们就要把多音字组成不同的词,然后根据词来辨析字的读音,使学生掌握据词定音的方法。又如一音多字现象,也是个难题。学生学习字音相同而字形相近或字形不同的同音字时,常会出现同音混淆、张冠李戴的现象。如“财、才、材”这几个同音字,很容易混用。教师可先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三个字声旁都是:“才”,读作cái。再分析它们的不同点,三个字的形旁不同,“财”从“贝”,是金钱的总称,和“贝”有关;“材”从“木”,指木料,和“木”有关。汉字的形旁是表意的,形旁不同,意义也不相同。这样从字形和字义两方面辨析,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同音字的字形,了解字义,防止错别字的发生。
2.识字要与写字相结合。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写字是巩固识字的好方法。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既巩固了识字,又练习了写字,真是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现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重认记轻书写的现象。教师应当懂得,让学生口说几遍,不如手写一遍。另外,写字要安排在课内进行,但写的数量不宜太多,时间不能太少,要使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如果教师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布置的写字量又很多,这就会造成学生的字越写越马虎,越写越潦草,越写错别字越多的弊病。
二、词语教学到位,能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法规律
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我们理解语言的意义,学习语法的规律,都是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的。可以这么说,词和句是文章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无论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词和句的理解和运用。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和句的训练应是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鉴于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词语的理解、辨析和搭配提出几点建议:
1.词语的解释要全面、准确、到位。词语解释常犯的毛病是解释词语中的一部分意思,疏忽或遗漏了词语中某个重要的内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还相当普遍。解释不完整造成学生理解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导致词语运用不恰当,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对《少年闰土》中“熟识”的理解。我听了许多课,十有八九的学生都解释为“认识”, 对学生所遗漏的那个“熟”字,老师既不追问,也不补充。可见词语解释中马虎、草率,不精细、不准确、不到位是个通病。因此,要把词语解释得全面、准确,就必须对组成词语的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推敲,努力做到不遗漏词语中的任何一个字。
2.词语的理解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环境。 听课时,常听到老师检查对词语的理解,而学生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孩子们不知道,词语一旦组成句子,写进了文章,它的含义就发生了变化,就变得多样了,丰富了。因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我曾经听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师讲读课文时让学生解释“囫囵吞枣”这个词,要求学生说说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并作了这样的启发:这个词语是讲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这个词语中还讲了怎样吃枣,那课文是讲什么事?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终于明白这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我认为这位老师的词语教学做到了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值得称道的。
3.要加强词语的辨析与搭配的训练。词语搭配的练习对学生正确运用词语造句也是十分重要的。有人曾分析过学生的几百个比较典型的病句,发现这些句子所以成为病句,约有三分之一是犯了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有些词,虽然所表示的意义相同,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有不同的搭配对象。如“维持”和“保持”,基本意义相近,但“维持”经常同“生活”、“秩序”、“情况”、“状况”、“状态”等词搭配;而“保持”则常与“清洁”、“卫生”、“健康”、“ 传统”、“记录”、“光荣”等词语搭配。这说明词语搭配是有一定规则或习惯的。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增强学生的语感,熟悉词语搭配的规则和习惯。
三、加强造句练习,提高词语的使用率
造句,不仅要以课文的内容为材料,进行运用词语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用学到的词语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就是说自己的话。这时,教师的指导要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丰富的造句内容。比如,学生从课文中学得“津津有味”是与“吃”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造起句子来,也只会这样搭配,出现了内容雷同、句式单一的现象。其实,“津津有味”的意思是兴趣浓厚的样子,它可以用在听故事、听演讲、听课上;可以用在看表演、看电视、看书报上;还可以用在讲故事、讲笑话、讲述某件事情上等等。这说明,“津津有味”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知道了这些,学生造句的思路开阔了,题材广泛了,造句的内容也更丰富多彩了。而通过造句,对词语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作为启蒙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到底从何抓起?我想应该是:以字词为基础,以句子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