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解读微探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imim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缘起】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当代,留下的诗歌浩如烟海。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九年级《语文》编选了多篇现代诗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其中《星星变奏曲》这首朦胧诗意象丰富,情感细腻,以此为范例有利于学生领悟抓住意象解读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简洁导入,引起兴趣
   诗是奇妙的精灵!寥寥几言,款款数语,就能把我们带入美妙的境界。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现代诗歌的殿堂,去稍稍领略她的风采。 大家知道在2001年的中外经典诗歌音乐朗诵会上,开篇之曲朗诵的是哪一首诗吗?正是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二、自由读诗,初步感知
   请大家用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诗。
   请一个同学读,再请一学生评价朗读。
   三、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师: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节诗歌,诗人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有些难以把握是吗?那我们先找找意象。从“苦难的诗”这个意象,你可以品读出这是怎样的生活……
   师:借助意象这个密码,我们打开了诗歌的大门,大家渐渐走近了诗歌。但要读懂诗歌,我们要去触摸诗人隐藏在诗句在的情感。这两种意境那种写的是现实呢?
   生:寒冷严酷的,因为开篇“如果”这一假设告诉我们当时社会黑暗,所以才要寻找星星。
   师:(屏显)杨益萍在《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中这样说“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 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你认为江河在面对悲剧的现实,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乐观的介入。
   师:你从哪些诗句读出来的呢?我们默读诗歌,用心去感受诗人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
   生: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寻找星星点点的希望。
   师:“燃烧”代表了什么?
   生:牺牲与奉献。为了寻求光明,在周围都是黑暗的时候,只能燃烧自己去寻找光明。
   师:第一节诗人在黑暗中“凝望”在“寻找”这是一种等待的姿势,等待光明的到来。而第二节诗歌中诗人在黑暗中“燃烧”,是一种主动制造光明的姿态。诗人不在只等待着别人的救赎,更开始自我救赎!
   师:这种情感在哪里又进一步升华了呢?
   生:最后四句诗歌。
   师:诗人渴望光明,可现实是连瘦小的星都被风吹落,所以诗人自我牺牲,燃烧自己,努力制造光明,驱逐黑暗。诗人燃烧只是为自己吗?如果他只为了自己,又何必“升起”,升起是为了能照亮更多的地方。
   四、感悟诗歌,领会情感
   师:读了诗,品了诗,你认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屏显)作者和写作背景
   师:现在你认为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
   生:星星象征光明。
   生:星星象征美好。
   生:星星象征幸福。
   生:星星象征理想。
   ……
   师:是的,你们说得都对,星星象征所有美好的事物。
   为什么星星会有这么多象征意义呢?因为它是首朦胧诗。它成立于文革后期,朦胧诗人意识到在当时的政治情况下,硬碰硬地直接表达内心深处的迷惘是危险而又愚蠢的,于是他们借助意象使情感获得间接、委婉的表达。因此朦胧诗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的特征。代表诗人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
   师:让我们跟着屏显的提示,再用心读一读诗吧! (师生合作,配乐朗读。)
   拓展练习:运用意象解读法,品读顾城《一代人》《远和近》。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的诗歌之旅即将结束了,借助“意象”这一密码,我们和诗的距离近了点吗?希望我们和诗歌的缘能长长久久,让诗陪伴着你,让你的生活充满诗意吧!
其他文献
议论文是高中生写作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而很多学生自以为占有了事实论据,议论文写作就万事大吉。事实上,学生议论文析例处于“趋中”状态,文章丝毫不能打动阅卷者。关于原因,很多教师会简单地归咎于学生不会紧扣中心论点处理论据。事实上,高分议论文决不能仅仅停留于在事实论据和论点之间简单地钩连起关系,高分议论文是思想的产物,更是靠思想来打动阅卷者,使之动性,动情,动心。而这就涉及到议论文析例走出“趋中”状态,
期刊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提倡生本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生本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在更深层次的推进过程中,要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   两堂生本研讨课实践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前置准备问题的设计入口要低,再低些,简单,再简单些。问题的设计口径要宽些,选择余地大些,以梯度呈现则更合适些。   毕竟,生本
期刊
古人写诗主张“情真而语直”,白居易也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见,是否有真情实感历来就是品评作文的主要标准。记叙文尤其需要表达真情实感,但是,学生写作时往往是想写出真情实感却又苦于“无源头活水”。究其原因,是他们没有打开情感的闸门,没有调动情感的内存,没有触发情感的按钮。要问世间“情”为何物,答案是“情”首先是生命之“真”:“高山流水”是真诚的友情;“舐犊情深”是本真的亲情;“落叶归根”是乡土之
期刊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是一首豪放大气、催人奋进的激越之作,全词分上下两片,共计44个字,表达精警凝练,形象生动传神,意韵深邃悠长。学习此词,浅尝辄止,诵读一二,是断然不能领悟词作真意的。品读词作需要旁征博引,深挖细嚼,非如此则不能体悟毛泽东大气磅礴中的精微深义和浅易平实中的曲折微妙。   词作上片写景明理,由理及景。“人生易老天难老”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期刊
培根曾说:“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开始。”可见,拥有强大的记忆力就拥有了一个满满的智力库,它能唤醒人们身上巨大的潜能和力量,帮助人们取得非凡的成就。在璀璨的历史星河中,许多运筹帷幄的政治家、纵横四海的军事家、才思泉涌的文学家、技艺精湛的艺术家,都因其惊人的记忆力而获取巨大的成功。因此,记忆力对于一个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正在完成原始积累的高中生更为重要。那么,如何让身处繁重作业
期刊
《学本课堂》之经验笔谈中指出了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学生自主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兴趣不浓。那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我觉得语文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不变,就不能适应现在的课堂要求,不变就可能在教改中被淘汰:我们要变,要改变我们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我们课堂教学中,的确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思考如何让那个学生更感兴趣,让学生敢于质疑,让学生主动探讨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确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和品德养成的课堂教学方略,培养和造就具有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师生意见的交流和平等合作,鼓励学生积极上进。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使课堂生活充满愉快,使学生间充满团结、友爱、合作,对学生个性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为创新而教,学生为创新而学,必将促进学生在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
期刊
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文言文的学习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语文教学工作者为了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为文言文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些经验。教师要教好、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在文言文教学中采取自主阅读教学,学习的主动权要掌握在学生的手里,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文言文。   一、精心设计导语,唤起学生的学习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在的课堂教学越来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强调学生主体的同时,有些教师却找不到自己了。一些人认为教师的角色已不重要了,课堂上唱主角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就造成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甚至缺失,这成为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教师主导作用缺失的表现   1.忌言讳讲,甚至把少讲或不讲作为新课改的标志。随着新课改理念的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对于怎样充分利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克服语文教改教研中的困难有了新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根本   新课改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必须更新理念,尤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