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偶像之神化
当偶像的事迹、精神代代相传,他便与凡人的生活渐行渐远。这是偶像个人才华的终结,也是偶像社会功能的开始。作为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符号,“王维”两个字影响了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史。
王维的画至今确已无真迹传世,但是他留下的两篇画论《山水决》和《山水论》却影响深远。
《山水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概括了如何画着色山水的各方面,以画诀的方式把比例、透视问题进一步规范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既是基于自身山水画方面丰富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在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尤其是“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观念的提出,对后世画论影响深远。
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明代王履《华山图序》中有“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清石涛《墨笔山水》跋云“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等,均与王维“意在笔先”一脉相承。
与《山水论》相比,《山水诀》主讲水墨山水画法。开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在当时青绿山水画盛行时期,是别开生面、具有开创性的,某种意义上算得上开启了之后一千多年以水墨山水打头的画苑格局的篇章。
自王维将王绍宗书论中“水墨”一语转用于论画之后,以“水墨”论画渐成风气。如唐代李洞《观水墨障子》所云“若非神助笔,砚水恐藏龙。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五代荆浩《笔法记》云“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值得注意的是,王维所提出的“水墨”山水与后世全不赋彩的类型有所不同,而是以清白色调为主的淡彩水墨山水。毕竟在青绿设色几乎一统天下的唐代,全不赋彩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王维以水墨为最上,这在后来的文人画创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实践。
由于本身对佛教的研习,王维很容易就把禅学蕴传于其诗书画创作中去,以至于这两篇画论都透着若隐若现的禅意。如《山水诀》中的“游戏三昧”即指佛家所讲的自在无碍,而常不失定意。从《山水论》和《山水决》里,我们不难想像他作画时的宁静淡泊与禅意,这对后世文人画发展也影响颇大。《画尘》作者沈颢曾言:“……裁构淳秀,出韵幽淡,为文人开山……”五代荆浩还将王维的这种画中禅意归为“笔墨宛丽,气韵高清。”
中国画史上时常漂浮着疑云,对于这两篇画论是否为伪托也极具争议。俞剑华先生在《历代对于王维的评价》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只提了这么一句,渺无下文。全篇都是论结构章法,并没有论到水墨。至于《山水论》这一篇,就连墨字也不见。因此我怀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这句话是原文,还是后人加上去的?很难断定。”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很大。
目前关于王维的两篇画论是否后世伪托有三种观点:一、全属伪托,以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韦宾《唐朝画论考释》等为代表;二、部分伪托,以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等为代表;三、非伪托,以郑昶《中国画学全史》、袁有根《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等为代表。
其实,真也好,假也罢,王维画论中的绘画理论思想早已被不断地传播与拓展,逐渐具有了典范意义,在一代复一代的艺术评论中具有了标志性。
当偶像的事迹、精神代代相传,他便与凡人的生活渐行渐远。这是偶像个人才华的终结,也是偶像社会功能的开始。作为一个颇具象征意味的符号,“王维”两个字影响了千余年的中国绘画史。
王维的画至今确已无真迹传世,但是他留下的两篇画论《山水决》和《山水论》却影响深远。
《山水论》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概括了如何画着色山水的各方面,以画诀的方式把比例、透视问题进一步规范为“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既是基于自身山水画方面丰富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在南朝宗炳《画山水序》、梁元帝《山水松石格》以来的山水画理论上又往前迈进了一步,尤其是“凡画山水,意在笔先”观念的提出,对后世画论影响深远。
如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明代王履《华山图序》中有“画虽状形,主乎意,意不足,谓之非形可也”、清石涛《墨笔山水》跋云“意动则情生,情生则力举,力举则发而为制度文章”等,均与王维“意在笔先”一脉相承。
与《山水论》相比,《山水诀》主讲水墨山水画法。开篇“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在当时青绿山水画盛行时期,是别开生面、具有开创性的,某种意义上算得上开启了之后一千多年以水墨山水打头的画苑格局的篇章。
自王维将王绍宗书论中“水墨”一语转用于论画之后,以“水墨”论画渐成风气。如唐代李洞《观水墨障子》所云“若非神助笔,砚水恐藏龙。研尽一寸墨,扫成千仞峰”、五代荆浩《笔法记》云“夫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吾唐代”。值得注意的是,王维所提出的“水墨”山水与后世全不赋彩的类型有所不同,而是以清白色调为主的淡彩水墨山水。毕竟在青绿设色几乎一统天下的唐代,全不赋彩几乎是不可想像的。
《山水诀》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写于笔下。”王维以水墨为最上,这在后来的文人画创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实践。
由于本身对佛教的研习,王维很容易就把禅学蕴传于其诗书画创作中去,以至于这两篇画论都透着若隐若现的禅意。如《山水诀》中的“游戏三昧”即指佛家所讲的自在无碍,而常不失定意。从《山水论》和《山水决》里,我们不难想像他作画时的宁静淡泊与禅意,这对后世文人画发展也影响颇大。《画尘》作者沈颢曾言:“……裁构淳秀,出韵幽淡,为文人开山……”五代荆浩还将王维的这种画中禅意归为“笔墨宛丽,气韵高清。”
中国画史上时常漂浮着疑云,对于这两篇画论是否为伪托也极具争议。俞剑华先生在《历代对于王维的评价》中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只提了这么一句,渺无下文。全篇都是论结构章法,并没有论到水墨。至于《山水论》这一篇,就连墨字也不见。因此我怀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这句话是原文,还是后人加上去的?很难断定。”这种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影响很大。
目前关于王维的两篇画论是否后世伪托有三种观点:一、全属伪托,以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韦宾《唐朝画论考释》等为代表;二、部分伪托,以谢巍《中国画学著作考录》、潘运告主编《唐五代画论》等为代表;三、非伪托,以郑昶《中国画学全史》、袁有根《解读北方山水画派之祖——荆浩》等为代表。
其实,真也好,假也罢,王维画论中的绘画理论思想早已被不断地传播与拓展,逐渐具有了典范意义,在一代复一代的艺术评论中具有了标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