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的文学课是培养学生思维和情操的重要课程。文学教学涉及文学文本的解读和理论分析,然而,文学理论的运用毕竟没有特别明确的“范式”,这种状况显然造成一些理论上与实践的脱节。
实际上,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新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新批评”理论基于对个体文本的仔细阅读和解读。对文学而言,“新批评”是一种“形式”主义方法,即强调通过语言和结构产生的内在意义以及其有机的统一。“新批评”关注小说的形式和其悲剧体验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新批评”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一种文学理论,对大学文学教学有指导意义,对文学文本的结构和内涵的剖析有启迪意义。本文以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1959)为例,不囿于理论讨论,而是运用“新批评”方法关注文本的路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亨德森的“异化-寻求-回归”的故事,说明文学作品在塑造人格与精神、防止人的异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雨王亨德森》简析
索尔·贝娄(19152005)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使其成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当代小说界的先锋作家。《雨王亨德森》是一部描写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和精神危机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贝娄以喜剧性的嘲讽和严肃的思考相结合的风格,真实再现了那些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立足点的人们的压抑与困惑,通过对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的集中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热切关注。
《雨王亨德森》的主人公尤金·亨德森出生于显赫富裕的家庭,毕业于名牌大学,可是他却宁愿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到非洲去寻求生活的意义。笔者认为,使亨德森感到痛苦,想要逃避身处的社会,远赴非洲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亨德森受到异化的折磨。他与两任妻子皆发生冲突,没和谐可言;他与哥哥、父亲、儿子之间互相不能理解;他在乡间酒吧和别人大吵大闹;与公路上扫雪的司机殴打;与同住一家旅馆的房客发生冲突……总之,他的社会关系紧张,他的生活在一个“缺乏理解,缺乏宽恕,缺乏爱的环境里”。
其次,亨德森是个理想主义者,有很高的精神追求,认为自己“投生人间是为了达到某些目标”,但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并没带给他满足和快乐,正如彼得·海兰德所说,“亨德森的经济独立使他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是处、自己的无用”。
第三,亨德森的“内心感到困扰”,有个声音总在他心里说:“我要,我要,我要”!他尝试了各种办法来抑制那声音,他甚至想通过肉体之爱平息那声音,可是他“端详了好几张面孔,没有哪一张能够平息我内心里可怕的叫喊——我要!我要!”他把希望寄托于第二任妻子莉莉,但他和莉莉的爱也只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安宁。当他的精神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的时候,他常常去翻阅父亲读过的书籍,试图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而他找到的却是用来当作书签的纸币。
亨德森的心路历程剖析
亨德森在土著向导罗米拉尤的帮助下踏上了探索自我的心路历程。在阿内维部落,亨德森从女王那里得到了启示:“格朗一图一摩拉尼”,即“活下去,人都想活下去”。亨德森明白了回荡在他心里的“我要,我要”声音,其实就是要“活下去”。然而遗憾的是,他在炸死青蛙的同时,炸药把部落的水池也炸垮了,害得阿内维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从失败中振作起来的亨德森逃往被称为“黑暗”的土地——瓦利利部落,这儿具有许多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瓦利利的经历对亨德森的精神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他重返美国奠定了基础。在饱受旱灾的瓦利利,人们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的向神灵求雨。亨德森相信世界上存在着高尚,人只有追求高尚才能使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虽然他想要学医救人的愿望遭到前妻的嘲笑,在阿内维部落除蛙行动也未成功,但想要服务他人的欲念始终在他心头萦绕。在一次求雨仪式上,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巨人的体魄,搬动了掌管云雨、庞大笨重的姆玛神像,求雨的成功使亨德森成了瓦利利人的雨王。亨德森与瓦利利部落达甫国王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达甫的优雅风度,高贵品质熏染着亨德森。国王告诉他“格朗-图-拉摩尼是挺不错,但它本身还不够,亨德森先生,还需要更多东西”。达甫在西方即将成为医学博士,然而作为国王的儿子,他有义务回来继承王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按照瓦利利的习俗,一旦妃嫔报告国王散失了性能力,就将被绞死,而且达甫早已知道他的叔叔想篡位,并已着手行动。
面对这样的命运,达甫选择了接受和面对现实。达甫指出亨德森的问题所在:“你以前是自我逃避,不相信自己必然会死亡。于是你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到外面的世界上来试试,怀着一种改变一切的希望。”为了挽救亨德森,达甫领着他进入宫殿下养狮的洞穴,在与狮子相处的过程中,亨德森逐渐消除了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接受了人类必死的现实。达甫遇难后,他抱着象征达甫灵魂的幼狮踏上了回归之路。亨德森的非洲之行帮助他打破了心灵的沉睡,使他获得了新生。
运用“新批评”方法关注文本的路径,通过分析亨德森“异化寻求回归”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亨德森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痛苦、失败以及他为战胜孤独、痛苦、失败而进行的抗争。亨德森在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性与生活的无意义性后,并未对人生失去信心或者悲观泄气,而是像一位勇士踏上了反抗荒诞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求和创造人生的意义。
关于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深刻内涵大多深埋在文学作品里。“新批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关注文本,更好地揭示人类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运用“新批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揭示《雨王亨德森》的形式和其悲剧体验意义之间的关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养成,对全方位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健全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实际上,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新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新批评”理论基于对个体文本的仔细阅读和解读。对文学而言,“新批评”是一种“形式”主义方法,即强调通过语言和结构产生的内在意义以及其有机的统一。“新批评”关注小说的形式和其悲剧体验的意义之间的关系。”“新批评”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一种文学理论,对大学文学教学有指导意义,对文学文本的结构和内涵的剖析有启迪意义。本文以索尔·贝娄的《雨王亨德森》(1959)为例,不囿于理论讨论,而是运用“新批评”方法关注文本的路径,通过分析主人公亨德森的“异化-寻求-回归”的故事,说明文学作品在塑造人格与精神、防止人的异化、丰富人的心灵世界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雨王亨德森》简析
索尔·贝娄(19152005)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使其成为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当代小说界的先锋作家。《雨王亨德森》是一部描写现代人的异化现象和精神危机的作品。在这部作品里,贝娄以喜剧性的嘲讽和严肃的思考相结合的风格,真实再现了那些在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立足点的人们的压抑与困惑,通过对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痛苦和矛盾的集中描写,表现了他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热切关注。
《雨王亨德森》的主人公尤金·亨德森出生于显赫富裕的家庭,毕业于名牌大学,可是他却宁愿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到非洲去寻求生活的意义。笔者认为,使亨德森感到痛苦,想要逃避身处的社会,远赴非洲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首先,亨德森受到异化的折磨。他与两任妻子皆发生冲突,没和谐可言;他与哥哥、父亲、儿子之间互相不能理解;他在乡间酒吧和别人大吵大闹;与公路上扫雪的司机殴打;与同住一家旅馆的房客发生冲突……总之,他的社会关系紧张,他的生活在一个“缺乏理解,缺乏宽恕,缺乏爱的环境里”。
其次,亨德森是个理想主义者,有很高的精神追求,认为自己“投生人间是为了达到某些目标”,但是富裕的物质生活并没带给他满足和快乐,正如彼得·海兰德所说,“亨德森的经济独立使他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己的一无是处、自己的无用”。
第三,亨德森的“内心感到困扰”,有个声音总在他心里说:“我要,我要,我要”!他尝试了各种办法来抑制那声音,他甚至想通过肉体之爱平息那声音,可是他“端详了好几张面孔,没有哪一张能够平息我内心里可怕的叫喊——我要!我要!”他把希望寄托于第二任妻子莉莉,但他和莉莉的爱也只给他带来了短暂的安宁。当他的精神问题变得日益严重的时候,他常常去翻阅父亲读过的书籍,试图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而他找到的却是用来当作书签的纸币。
亨德森的心路历程剖析
亨德森在土著向导罗米拉尤的帮助下踏上了探索自我的心路历程。在阿内维部落,亨德森从女王那里得到了启示:“格朗一图一摩拉尼”,即“活下去,人都想活下去”。亨德森明白了回荡在他心里的“我要,我要”声音,其实就是要“活下去”。然而遗憾的是,他在炸死青蛙的同时,炸药把部落的水池也炸垮了,害得阿内维人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
从失败中振作起来的亨德森逃往被称为“黑暗”的土地——瓦利利部落,这儿具有许多现代文明的特征。在瓦利利的经历对亨德森的精神转变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为他重返美国奠定了基础。在饱受旱灾的瓦利利,人们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积极的向神灵求雨。亨德森相信世界上存在着高尚,人只有追求高尚才能使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虽然他想要学医救人的愿望遭到前妻的嘲笑,在阿内维部落除蛙行动也未成功,但想要服务他人的欲念始终在他心头萦绕。在一次求雨仪式上,他以充沛的精力和巨人的体魄,搬动了掌管云雨、庞大笨重的姆玛神像,求雨的成功使亨德森成了瓦利利人的雨王。亨德森与瓦利利部落达甫国王成了亲密无间的朋友。达甫的优雅风度,高贵品质熏染着亨德森。国王告诉他“格朗-图-拉摩尼是挺不错,但它本身还不够,亨德森先生,还需要更多东西”。达甫在西方即将成为医学博士,然而作为国王的儿子,他有义务回来继承王位,承担自己的责任。而按照瓦利利的习俗,一旦妃嫔报告国王散失了性能力,就将被绞死,而且达甫早已知道他的叔叔想篡位,并已着手行动。
面对这样的命运,达甫选择了接受和面对现实。达甫指出亨德森的问题所在:“你以前是自我逃避,不相信自己必然会死亡。于是你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到外面的世界上来试试,怀着一种改变一切的希望。”为了挽救亨德森,达甫领着他进入宫殿下养狮的洞穴,在与狮子相处的过程中,亨德森逐渐消除了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接受了人类必死的现实。达甫遇难后,他抱着象征达甫灵魂的幼狮踏上了回归之路。亨德森的非洲之行帮助他打破了心灵的沉睡,使他获得了新生。
运用“新批评”方法关注文本的路径,通过分析亨德森“异化寻求回归”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解读亨德森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痛苦、失败以及他为战胜孤独、痛苦、失败而进行的抗争。亨德森在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性与生活的无意义性后,并未对人生失去信心或者悲观泄气,而是像一位勇士踏上了反抗荒诞的漫漫征程,努力在荒诞的世界里寻求和创造人生的意义。
关于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深刻内涵大多深埋在文学作品里。“新批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关注文本,更好地揭示人类自身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运用“新批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揭示《雨王亨德森》的形式和其悲剧体验意义之间的关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总体素养的提高和审美情趣的养成,对全方位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健全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