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解决问题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枯燥乏味的教学和练习让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发挥自己的主动优势,给课堂教学带来阻力。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问题、作业,培养了学生的多变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效率。
[关键词]解决问题 情境 问题 作业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60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有效提高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其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结合生活案例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尤其是低段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容易被别的事物吸引。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只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学校买了白色粉笔和彩色粉笔共18盒,其中彩色粉笔有7盒,白色粉笔有多少盒?”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只有清楚题意才能根据题目进行求解。题目中说“学校买回的白色粉笔和彩色粉笔共18盒”,即白色粉笔 彩色粉笔=18(盒),其中彩色粉笔有7盒,则白色粉笔 7=18(盒),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白色粉笔为18-7=11(盒)。教师在举例子时用学生常见的粉笔为例,十分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多变思维能力
“多变”是指变换说法,也就是一题多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有利于培养低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变思维,可以采用变化法教学,也就是在不改变题目原意的前提下,换另一种说法,使题目隐含的意思明朗化,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一道数学例题拆分成几道小题,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教师再讲解例题。做完例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一些补充条件、拆题拼题的练习,以巩固所学。
例如,“二(1)班有故事书52本,比科技书少15本,二(1)班的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本题的关键句是“比科技书少15本”,这句话直接关系到求科技书的数量,是解题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看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可以转化为哪几种说法。本题的关键句可以转化为(1)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5本。(2)故事书的本数加上15本就等于科技书的本数。(3)故事书加上15本就和科技书一样多。根据这些条件,学生就很快求出了科技书有52 15=67(本)。这样变换说法,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避免学生见到“多”字就用加法,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的做法,从而培养低段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这种方法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巧置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将知识的训练延伸到课堂外,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在课后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要与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一致,从而确保教学效果良好。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后,教师可以出示课后作业“1.有一堆西瓜,分为6组,每组有4个,一共有多少个西瓜?2.小强买4本故事书,每本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3.有5盒彩色粉笔,白色粉笔是彩色粉笔的6倍,有多少盒白色粉笔?”这些例题涵盖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能很好地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作图的方式解决问题,如题目1,学生可以根据题意画图,4个西瓜画作一组,有6组这样的西瓜,通过自己画的图就可以直观地知道所求答案。题目2、3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计算。作图的方法使题目意思更为直观明了,方便理解和计算。
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和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重实际运用,寻求更多的策略,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李琪琦)
[关键词]解决问题 情境 问题 作业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6-060
在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有效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从而有效提高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发展其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结合生活案例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还不成熟,尤其是低段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容易被别的事物吸引。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只是生搬硬套书本上的知识,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其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设计出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学校买了白色粉笔和彩色粉笔共18盒,其中彩色粉笔有7盒,白色粉笔有多少盒?”教师要首先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只有清楚题意才能根据题目进行求解。题目中说“学校买回的白色粉笔和彩色粉笔共18盒”,即白色粉笔 彩色粉笔=18(盒),其中彩色粉笔有7盒,则白色粉笔 7=18(盒),根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白色粉笔为18-7=11(盒)。教师在举例子时用学生常见的粉笔为例,十分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二、巧设问题,培养学生多变思维能力
“多变”是指变换说法,也就是一题多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的干扰,有利于培养低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变思维,可以采用变化法教学,也就是在不改变题目原意的前提下,换另一种说法,使题目隐含的意思明朗化,更易于被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将一道数学例题拆分成几道小题,先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教师再讲解例题。做完例题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做一些补充条件、拆题拼题的练习,以巩固所学。
例如,“二(1)班有故事书52本,比科技书少15本,二(1)班的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多少本?”本题的关键句是“比科技书少15本”,这句话直接关系到求科技书的数量,是解题最关键的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动脑思考,看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可以转化为哪几种说法。本题的关键句可以转化为(1)科技书比故事书多15本。(2)故事书的本数加上15本就等于科技书的本数。(3)故事书加上15本就和科技书一样多。根据这些条件,学生就很快求出了科技书有52 15=67(本)。这样变换说法,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式,避免学生见到“多”字就用加法,见到“少”字就用减法的做法,从而培养低段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运用这种方法还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三、巧置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仅仅依靠课堂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将知识的训练延伸到课堂外,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在课后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要与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一致,从而确保教学效果良好。
例如,在教学“表内乘法(一)”后,教师可以出示课后作业“1.有一堆西瓜,分为6组,每组有4个,一共有多少个西瓜?2.小强买4本故事书,每本4元,一共要付多少元?3.有5盒彩色粉笔,白色粉笔是彩色粉笔的6倍,有多少盒白色粉笔?”这些例题涵盖了本单元的基本知识点,能很好地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作图的方式解决问题,如题目1,学生可以根据题意画图,4个西瓜画作一组,有6组这样的西瓜,通过自己画的图就可以直观地知道所求答案。题目2、3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进行计算。作图的方法使题目意思更为直观明了,方便理解和计算。
小学低段学生解决问题的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审题意识和能力,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注重实际运用,寻求更多的策略,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