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的奢华与慕汉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odly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博物馆收藏有广西宁明县明江镇一座明代土司合葬墓出土的一批金饰品。这批金饰品种类丰富,款式多样,题材各异,工艺精湛,代表了明代金器加工的较高水平,是研究明代手工业和壮族土司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奢华:精美饰品与高超技艺
  广西宁明县明代土司合葬墓出土的金饰品主要有金戒指、金手镯、金簪、金花、金饰件等,计有45件(组)。
  金簪2件(图一),三级文物,一件长12.3厘米,一件长3.6厘米,总重3.6克,金黄色,佩饰品。簪头外轮廓呈水滴状,经锤揲、累丝、镶嵌、焊接等工艺制成,镶嵌的红宝石大部分已缺失。金丝由簪头伸向簪尾。
  累丝金簪2件(图二),三级文物,一件长6,2厘米,一件长10.7厘米,总重24.5克,淡黄色,佩饰品。一件簪头外轮廓呈水滴状,经锤揲、累丝、镶嵌、焊接等工艺制成;花瓣匀净,叶形自然,凤鸟隐现于花丛中,所嵌宝石大部分已缺失;柄扁狭。另一件残缺,只剩一根金针。
  金手镯1件(图三),二级文物,直径5.7厘米,重109.5克,器形呈扁茎圆圈状,金黄色。茎正面有突起的四道弦纹。镯缺口两侧各有一个双凸细弦纹矩形框,每个框内各有两朵葵花纹,菊花盘中央镶嵌的四粒宝石已缺失。
  金戒指12件(图四),三级文物,直径1.6-2.1厘米,总重44.6克,器形呈扁茎圆圈状,金黄色。无戒指面。戒环素面,由金条弯成,两端不连接,使其可以根据手指粗细伸缩。
  花鸟纹金戒指3件(图五),二级文物,直径1.6-1.9厘米,总重7.5克,器形呈扁茎圆圈状,金黄色。戒环素面,由金条弯成,两端连接。其中两件戒面分别呈大小不一的椭圆花盘状,錾刻花鸟纹,戒面两端各錾刻有一兽头。另一件戒面呈亚字形,錾刻花鸟纹,戒面两端各錾刻一如意纹。
  八宝金花22件(图六),三级文物,长1.4-3.4厘米,总重25克,金黄色或淡黄色。经锤揲、錾刻、焊接等工艺制成。
  金凤饰件2件(图七),二级文物,长8-8.7厘米,总重32.3克,黄褐色。正面凤凰造型,凤昂首展翅,双翅左右对称,条状尾呈辐射状上翘。采用錾刻、锤揲、累丝、焊接、镶嵌等工艺精制而成。尾部羽毛多条残缺,镶嵌宝石已缺失。
  “寿”字金饰l件(图八),长6厘米,最宽处4.2厘米,重8.7克,黄褐色。器形构造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隶书“寿”字,采用累丝方法,将金丝填充进“寿”字的笔画中。下部为莲花座,背面有一竖耳,镶嵌在莲花上和“寿”字顶端的宝石已缺失。
  如前述,广西宁明县明江镇明代土司墓出土的金饰品,多采用锤揲、錾刻、焊接、累丝、镶嵌等工艺精制而成,体现了明代高超的金器工艺技术。这些工艺的采用,得益于金具有较强的延展性,正如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五金》记载:“凡黄金为五金之长,熔化成形之后,住世永无变更。”金器的基本加工工艺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锤揲方法是指先用木锤敲打金料至其呈薄片状,再制成各种形状和纹饰。錾刻就是利用錾子敲击金料表面,通过金料呈现的凹凸状来表现各种纹饰的加工方法。焊接是将两件分离的金料相互接触,在金料接触部位点上焊药,然后加热融化焊药,冷却后使原先分离的金料连结在一起的工艺技术。累丝是指将金料拉成细丝后编成辫状或网状,然后焊接于金器上的加工工艺。镶嵌工艺是在需要镶嵌的金器部位制成凹槽,然后将宝石等材料嵌入凹槽,再打磨平整光滑。享用如此高超技艺制作的金饰品,墓主生活之奢华可见一斑。
  慕汉:造型与纹饰的文化寓意
  这批土司墓出土的金饰品,其造型和纹饰充分表现了汉民族关于吉祥如意和富贵长寿的文化寓意。累丝金簪和金凤饰件的凤鸟造型,是古代汉族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飞时百鸟随之,是尊贵吉祥的象征。花鸟纹金戒指的花鸟纹和金簪上镶嵌宝石的繁花簇锦的样式,无不象征着祥和与富贵。金手镯上的葵花纹饰,因葵花向阳而寓意吉祥和希望。八宝金花,以莲花为主体,分别在花上镶嵌上佛教的“八宝”纹,即八吉、法轮、宝壶、天盖、法螺、双鱼、荷花、宝伞,有祥瑞的寓意。寿字金饰的汉字“寿”纹,顾名思义寓意福寿绵长、寿与天齐、有福有寿、福寿安康等。
  墓主:强悍的土豪
  那么,这些金饰品的主人是谁呢?前文述及,这批明代的金饰品出土于广西宁明县明江镇一座土司墓。
  土司制度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有别于汉族地区的社会制度,其基本政策是通过册封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为世袭地方官,让其按照当地民俗管理地方事务。土司制度肇始于元代,兴盛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和民国时期。
  明代是土司全盛时期。明政府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广、陕西等全国七个布政使司(习惯称行省)以及东北的奴儿干都司设置土司。明代中央朝廷在壮族地区(含广西、广东西部和云南东部)设置了较多的土司,计有文职土司120多个,即土府4、土州41、土县8、土巡检70多个;武职土司15个,即土千户5、土长官司10。广西的土司设置遍布广西境内的每一个府,文职多于武职,桂西土司权势大于桂东;在姓氏上,形成左江流域黄氏、右江流域岑氏、红水河流域莫氏和韦氏等大姓分布格局。
  土司虽然是朝廷正式册封的地方官,但没有俸禄,这一点与流官不同。《明史·职官志一》记载:“凡土司之官九级,自从三品至从七品,皆无岁禄。”土司无俸,何以为生?何以富贵?其实,土司虽然无俸,却是辖区内最高土地所有者,可以利用土地,通过收取劳役地租、实物地租以及高利贷地租的方式掠夺财富。此外,每逢岁时节庆,土司还可以获取土民送礼,实现超经济剥削。因此,在封建农奴制下的壮族土司,尽管地处岭南的穷乡僻壤,依然能够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
  金饰品的出土地宁明县,是明代思明府的驻地,位于广西两南边境,毗邻越南。思明府的历史沿革如下:思明府最早源于唐代设置的思明羁縻州;宋改思明寨;元至元二十三年(1268年)置思明路,治所于明江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思明路为思明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改降为思州,治所迁至北江乡;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世袭,施行流官弹压;民国五年(1916年)彻底改土归流。
  1966年,考古工作者对广西宁明县明江乡(今明江镇)一座土司合葬慕进行了发掘。从当地文献获悉,墓主是明代思明府土知府黄承祖及其妻子。黄氏土司是壮族的大姓土司,雄霸左江流域,而思明府的黄氏土司则是壮族黄氏土司中实力最强大的家族。文献可考的思明土司世系,有37任。墓主黄承祖为第20任土司,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任思明府土知府,任职40年。史载,黄承祖土司在任期问,曾奉朝廷的调遣,参与镇压广西的壮、瑶、侗等少数民族的农民起义,因功获朝廷赏赐。万历十六年(1588年),黄承祖趁别的土司家族内讧时机,出兵劫掠别家土司辖区的村寨,后被朝廷严厉处罚。
  黄承祖土司墓中发掘的金饰品,具有浓厚的汉文化特色。汉民族的金饰品被壮族土司选作陪葬品,不仅反映了壮族土司的奢华,而且折射出明代壮族土司对汉文化的认同和仰慕,而这种慕汉情结则是汉、壮两民族的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
其他文献
这是一本1937年广州培英中学发行的《义声期刊》(图一),刊号为第二期,现藏于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广州培英中学是美国那夏礼博士(Dr.Henry V.Noyes,1836-1914年)于1879在广州沙基同德大街创办的,当时叫“安和堂”,1888年迁至芳村,改名为“培英书院”。1953年广州市人民政府接管培英中学,书院更名为“广州市第八中学”。时至今日,培英中学已有136年的校史。  1
期刊
今年是Marchant(英国伦敦马钱特古董行,主要经营明清官窑器——编者注)九十周年。我经营中国古玩已有62年,一直对德化白瓷情有独钟。2014年10月30日,我们的第四个“德化白瓷”特展开幕,将展至今年11月21日。近年,随着中国藏家对德化白瓷的关注持续上升,相关的研究陆续出版,如我的好友刘幼铮先生于2007年出版的《中国德化白瓷研究》,使我们对藏品的认知与断代得以更加精准。  明末以来,这些乳
期刊
黄公望(1269-1354年)乃“元四家”之首,江苏常熟人,字子久、号大痴、大痴道人、一峰道人。其绘画宗法董源、巨然,浅绛山水自创一格,流传后世的画迹据说达数十件之多。除《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藏)外,其它著名的还有《天池石壁图))(故宫博物院藏)、《溪山雨意图》(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等重要作品。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丧父母,中年皈依“全真教”,后久浪迹于江浙一带山川江河,醉心林泉,有时对景写生
期刊
博物馆文物展览的筹备都有一个繁琐而漫长的前期策划过程。策展人首先要组织团队确定展览的背景、主题、性质、宗旨、目标、规模以及展览主要面对的观众群体,然后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选择参展文物和辅助展示内容,进而构思设计展览的大纲。待展览内容大纲成形后,往往还要组织相关的专家对大纲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此时,展览的筹备将进入实施阶段,确定的展览大纲交付展览形式设计人员进行展览的形式设计,
期刊
感觉就是一转眼,2015年上半年就过去了。回想一下,可能是今年春节比较晚,过完十五,已近三月,三月至今仅四个月,感觉时间真快,真如古人所言,“逝者如斯夫”啊!  时间消失很快,玉器市场也在快速变化。  先说说古玉市场,今年上半年古玉市场较为平静,拍卖市场和民间交易还是有区别的。  先从拍卖市场来看。国际市场上,几次玉器的拍卖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安思远的藏品,上拍玉器皆获高价,其价高自有高的
期刊
一、引子  2011年4月,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无意中发现广州岭南大学一批写于1939年至1941年间的学位论文(共40册),了解到岭大已在1952年并入广州中山大学后,该馆遂于2011年7月向中大图书馆表达了归还论文的意愿。两个月后,这批岭大论文漂洋过海抵达广州,归中大图书馆收藏。  根据胡守为、黄永祥于1995年发表的《广州中山大学所藏岭南大学有关档案文献情况介绍》,中大图书馆保存了岭南大学19
期刊
如果溯源的话,段国强先生学习书法已经40余年了。2015年3月,他将自己近十年来精选的书法作品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其中既有他擅长的行草书,也有不常见的真、隶、篆诸体,平正而不失灵动,道劲而多妍美的字态,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书风,在当今书坛别有一种古典之美。  段国强学习书法源于幼年时的热爱。据他自己回忆,最开始他是对绘画感兴趣,从小学到初中,绘画一直是他的特长。偶然的机遇,他开始学习书法,一
期刊
先父王书庭老人在世时交游甚广,尤其与各地藏界友人互动频繁,远及海外,彼此探讨学术,分享鉴赏心得,始终致力于中华文化遗产的弘传事业。  上世纪30年代初,中华大地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凌,家父那一代士人阅尽世事沧桑,亲历了许多重要历史时刻。  九·一八倭寇侵略东北,仅三个月,关外大部沦陷,各界对当时北方主政者已无奢望,马君武先生一首“哀沈阳”诗作道尽民众心声。是时,家父在南方的多位故旧或致函或来电问候,
期刊
洛阳民俗博物馆,收藏有一本道光年间的日记残卷,装订形式为线状,残存十四页,约两千字。宽26厘米,长22.5厘米,厚约2毫米。质地为宣纸,纸质老化,多处破损、残缺。有关作者姓名及住址的记载均不见,写作的时间易见,为道光四年到道光九年之间。书写时间不等,并不是每日都记,有隔几日记一次的,也有隔几个月记一次的。内容记录多是作者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零碎的思想,尤其是关于治学、修身的思想居多,虽系只字片言、未
期刊
从2012年8月到2015年6月,“傩魂神韵——中国傩戏-傩面具艺术展”自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展之后,先后走进厦门陈嘉庚纪念馆、贵州民族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柳州市博物馆、广州市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邯郸博物馆、唐山博物馆进行巡展。近3年的时间,9000多公里的行程,20余万人次的观众,展览用全新的视角将古老而神秘的傩文化呈现在世人面前。本文以展览首站国家大剧院展为例,从选题策划、展览内容、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