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深邃的意境,滋润着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古诗,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就目前来讲,由于古今汉语差异、时代隔阂等因素的存在,小学古诗教学不甚理想。传统的古诗教学,多以学生能背诵、会解释、能默写为目标,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情趣与魅力,让古诗在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解说增趣,了解诗人、诗题
诗歌的作者往往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生从字面上能看到的只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古诗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解说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张继以及他创作诗歌的背景。张继是唐朝的诗人,安史之乱期间,他避难南下,路过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夜宿寒山寺,在寒冷的秋夜,听着古寺的钟声,望着江面上的渔火点点,想象着自己的不幸,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这样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游园不值》时,我从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入手,设置悬念,引出作者叶绍翁,激疑增趣,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诗的向往。
二、品读增趣,体会诗美
诗歌以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说:“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我们引导学生品读诗,就要着力引导他们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从感情色彩、重轻音、语调等方面入手,品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获得审美享受。如在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的“绝”、“灭”的解释,勾勒出被冰雪覆盖的天地;通过对“钓”字的品味,理解柳宗元借助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决心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心灵。教师要紧密结合语境对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语言的精心雕琢,促使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音韵的抑扬顿挫之美,从而灵魂受到洗礼。
三、想象增趣,体味意境
古诗具有形象性的特点,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凝练的语言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从而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味。如在教学《村居》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的诗句时,我让学生边轻声诵读,边根据自己平时在书中、影视剧中获得的早春二月的印象展开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早春二月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解说,把学生带入流水潺潺、草木萌发、莺歌燕舞的美好情境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尽情地放风筝,嬉笑玩乐。通过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又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抓住了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上?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多彩的秋色图。
对古诗教学而言,增趣极为重要。用一颗不懈探索的心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的古诗教学一定能发出铿锵悦耳的最强音。
(责编 莫彩凤)
一、解说增趣,了解诗人、诗题
诗歌的作者往往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生从字面上能看到的只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古诗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解说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张继以及他创作诗歌的背景。张继是唐朝的诗人,安史之乱期间,他避难南下,路过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夜宿寒山寺,在寒冷的秋夜,听着古寺的钟声,望着江面上的渔火点点,想象着自己的不幸,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这样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游园不值》时,我从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入手,设置悬念,引出作者叶绍翁,激疑增趣,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诗的向往。
二、品读增趣,体会诗美
诗歌以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说:“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我们引导学生品读诗,就要着力引导他们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从感情色彩、重轻音、语调等方面入手,品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获得审美享受。如在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的“绝”、“灭”的解释,勾勒出被冰雪覆盖的天地;通过对“钓”字的品味,理解柳宗元借助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决心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心灵。教师要紧密结合语境对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语言的精心雕琢,促使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音韵的抑扬顿挫之美,从而灵魂受到洗礼。
三、想象增趣,体味意境
古诗具有形象性的特点,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凝练的语言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从而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味。如在教学《村居》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的诗句时,我让学生边轻声诵读,边根据自己平时在书中、影视剧中获得的早春二月的印象展开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早春二月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解说,把学生带入流水潺潺、草木萌发、莺歌燕舞的美好情境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尽情地放风筝,嬉笑玩乐。通过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又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抓住了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上?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多彩的秋色图。
对古诗教学而言,增趣极为重要。用一颗不懈探索的心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的古诗教学一定能发出铿锵悦耳的最强音。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