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古诗教学的最强音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g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作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贵遗产,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形式、深邃的意境,滋润着中国人。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以受益终身。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学古诗,让小学生从小与古诗接触,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就目前来讲,由于古今汉语差异、时代隔阂等因素的存在,小学古诗教学不甚理想。传统的古诗教学,多以学生能背诵、会解释、能默写为目标,教学内容枯燥,方法单一,无从激起学生的兴趣。如何让古诗教学充满情趣与魅力,让古诗在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其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解说增趣,了解诗人、诗题
  诗歌的作者往往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是由于诗歌语言的特殊性,学生从字面上能看到的只是作者的经历、思想、情感的外观。因此,要学习一首古诗,就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所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古诗教学的开始就应该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向学生解说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如教学《枫桥夜泊》的时候,我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作者张继以及他创作诗歌的背景。张继是唐朝的诗人,安史之乱期间,他避难南下,路过位于苏州城西的枫桥古镇,夜宿寒山寺,在寒冷的秋夜,听着古寺的钟声,望着江面上的渔火点点,想象着自己的不幸,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传世佳作。这样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振效应,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游园不值》时,我从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入手,设置悬念,引出作者叶绍翁,激疑增趣,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本诗的向往。
  二、品读增趣,体会诗美
  诗歌以精练的语言将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魅力。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叶圣陶说:“品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我们引导学生品读诗,就要着力引导他们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从感情色彩、重轻音、语调等方面入手,品读出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获得审美享受。如在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对第一、二行诗句中的“绝”、“灭”的解释,勾勒出被冰雪覆盖的天地;通过对“钓”字的品味,理解柳宗元借助渔翁寒江独钓来表达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决心改革、坚强不屈的意志,让学生触摸到诗人纯净高远的心灵。教师要紧密结合语境对语言进行细细品味,在阅读中感受作者对语言的精心雕琢,促使学生用心体会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音韵的抑扬顿挫之美,从而灵魂受到洗礼。
  三、想象增趣,体味意境
  古诗具有形象性的特点,通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凝练的语言文字表现丰富的内容。古诗有咀嚼不尽的韵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大胆想象填补诗歌的空白,使诗歌的形象更丰满,从而体会诗歌中的意境和韵味。如在教学《村居》一诗,引导学生理解“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青烟”的诗句时,我让学生边轻声诵读,边根据自己平时在书中、影视剧中获得的早春二月的印象展开想象,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早春二月的景象,用生动的语言解说,把学生带入流水潺潺、草木萌发、莺歌燕舞的美好情境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儿童,尽情地放风筝,嬉笑玩乐。通过情境,学生感受到了诗的意境美。又如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重点理解诗中描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描写了什么?诗人抓住了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把这些景物集于一幅画上?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多彩的秋色图。
  对古诗教学而言,增趣极为重要。用一颗不懈探索的心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我们的古诗教学一定能发出铿锵悦耳的最强音。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无意识教育指教师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中,使学生得到心灵的感悟,自发地接受教育。它是有意识教育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德育的整体。古时“孟母择邻,三易其居”,就说明了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现笔者结合环境熏陶的特点,谈谈无意识教育的运用。  一、优化校园文化,树立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学校要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性、暗示性、自我教育性等特点,采取渗透的形式,把德育贯穿其中,使
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最大特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汇,是灵魂对灵魂的对白,是生命节律的和谐振动。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呢?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以小学生身心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情感。  一、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情并茂的作品占有相当的篇幅,每一篇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尽情地发挥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勇敢地阐述观点,真诚地表露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质疑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
当前,中小学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如火如荼,各种专家报告、课题研究、观摩评比活动此起彼伏,各种形式的新课程教学观摩活动也是花样繁多、热闹非凡,似乎在这样的热闹景象之中,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就会变得“时尚”,变得“有效”了。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全面、系统地实施体能教学,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供同行们参考。  一、创设情境,趣味练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只是组织、引导学生交流从课文内容中读懂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这仅是一个人的思想作用于文本,从中得到更丰富的思想的过程而已。当学生本来就已经产生了许多想法,却苦于表达不清,表达得不够有说服力时,该怎么办呢?我认为,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还应该完成另一个任务,即要让学生从文章中学到作者把自己的某一种情愫、某一种观点表达清楚的方法。将来学生本人有相似的思想时,知道该如何组织语言材料,把意思表达
主题式复习课是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课型。它是通过重构主题、重组教学内容,在巩固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查漏补缺,梳理归类,在梯度交流中融会贯通所学语言知识,在拓展与深化的语境中发展综合语用能力。  一、营造“三化”情境,发展语用能力  1.情景设置适宜化  担任几个班教学的英语教师在复习阶段要比平时更为忙碌。繁重的教学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乡镇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孩子的父母都外出务工或经商。由此,一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这就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最弱势的群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针对此状况,我课题组所有成员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大量留守儿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忽视,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人,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我深深地体会到,学困生面对新课标,更需要教师的鼓励,更需要足够的“营养”。结合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学困生的引
小学阶段的作文一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师对如何上好作文指导课深感困惑,学生也不喜欢作文,甚至害怕作文。追寻一下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大多数作文训练是命题作文,很多题目脱离学生的生活;从文体到立意,选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讲评学生的作文时,老师往往以批评为主,缺少鼓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乐于
小学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有一些关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内容,如主题单元“追根溯源”里的“吃穿住话古今”“汉字和书的故事”等。品德课程属于人文社会学科,它的目标必然要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态度和价值观。中国历史文化题材教学中,珍爱我国的文化遗产,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有着巨大的打动人的力量。深刻的情感体验,往往可以使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认识得以升华。李亦菲博士认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