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因此非常有必要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让学生从聽不懂到听得懂到喜欢听。通过实践和探究从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通过欣赏课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例如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创作背景、流派,分析乐曲的音乐要素,哼唱旋律片段等等方法。欣赏能力的培养除了上好一堂欣赏课还应该关注学生音乐的情感体验以及科学的审美价值观。本文从以上几个角度阐述了我对初中段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探究。
音乐欣赏 能力培养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22-02
1.存在的问题
2011年课标课程内容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听得懂并且喜欢听,我认为是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该关注的。以初中段为例,欣赏课在音乐课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学生们往往表现的缺乏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学生不爱听?不是的,根据《《义务教育音乐教育现状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调查与分析》》显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活动就是爱听音乐。接受调查的一千多名中小学生中有67%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中欣赏到流行音乐,其次是中国的民乐,然后是外国的古典音乐。为什么流行音乐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我认为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学生们对这一类音乐会产生亲近感,而古典音乐、中国民乐这些音乐通常会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正是由于学生认为音乐高雅但是不知如何去欣赏,从而抗拒这些音乐。因此我认为欣赏课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初中段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音乐的欣赏能力也是不尽相同。如何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非常关键。
2.实践与探索
(1)关注乐曲的创作时期、流派、地域特征等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地区的音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聆听教材提供的乐曲,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型音乐有一个总体的概括。例如,在人音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亚洲弦歌》中,《樱花》一课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日本音乐的着手点,通过学习“都节调式”来感受日本传统音乐,并且引导学生探索日本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风格特征,从而对日本音乐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另外,了解乐曲的创作时间、背景、流派等等也是欣赏乐曲所必须要去挖掘的。在欣赏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时把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作为着手点,例如,鼓励学生探索古典时期音乐中规整的节奏、优美典雅的旋律以及富有哲理的内涵。同样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可以进行归类,甚至对各个民族音乐的归类,如蒙古族刚毅深沉、维吾尔族的爽朗明快、藏族的悠长宽广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寻找音乐的特点,对同类音乐进行分析总结,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强化音乐要素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乐曲,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并且让这种分析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例如进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教学时,学生理解“变奏”并不难,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音乐要素对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需要我们对音色、速度、力度、节奏做具体的分析。在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分析音乐要素开展,如在听主题和每一个变奏之前,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1.辨别该段音乐的主奏乐器。2.感受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通过反复聆听,分析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感受每一个变奏的不同变奏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因此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从一开始听不懂这首没有歌词的室内乐到喜欢这首乐曲,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3)哼唱旋律片段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要素分析,可以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但是要想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哼唱主要的旋律片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哼唱旋律不仅让学生对旋律的起伏走向有一个明确的感受,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表现手法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交响序曲《御风万里》的教学设计中,我多次让学生演唱不同的民歌主题片段。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模唱汉族民歌《黄河船夫曲》,然后再聆听交响曲序曲,这样学生带着熟悉的旋律去聆听乐曲时会觉得格外亲切,激发了学生对交响序曲的学习兴趣,并且以师生二声部的形式模唱《黄河船夫曲》、《嘎达梅林》旋律片段,进一步认识复调创作手法,切身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民族大融合的创作意图。因此在音乐欣赏中听与唱是不可分割的,“唱”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听”。
(4)其他辅助措施
一堂课中除了聆听、分析、演唱旋律片段我们还有许多的方法来辅助欣赏乐曲,例如借助肢体动作、器乐等等。有时候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表现音乐情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设计九年级的欣赏课《十八相送》以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让学生学习这两个戏曲种类中不同的舞台表演动作,让学生用肢体参与的方式感受两个戏曲曲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越剧唱腔婉转柔美,在表演动作上常有兰花指兰花掌等,而豫剧粗犷、豪放,表演动作也是刚劲、有力,在学生们学习表演的过程中对两个剧种风格已经有了深刻的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音乐、记忆音乐、理解音乐,例如画旋律图形谱等等。。
3.关注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欣赏音乐要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如何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例如图片音像资料导入,故事情境创设等等。例如在九年级欣赏曲目《江河水》的教学设计时,我利用民间流传的故事:一对夫妻,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千里寻夫,可在路上碰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年前和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苦。通过讲诉这个故事,把学生带到这个绝望女子的身边,女子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绝望通过音乐完全的宣泄、呈现。乐曲时而幽咽呻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柔情倾诉,时而悲恸叹息,顿挫与起伏之间似乎要将人间所有无能为力的苦难全部诉诸。感染力之强简直叫人回肠欲断,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情境当中,被深深吸引。
成功的情境创设拉近了欣赏者与作品的距离,仿佛身临其境,有助于欣赏者开展想象力,理解音乐作品、产生共鸣。
4.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审美差异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个人的偏好、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观都会让人们对音乐有不同的喜好。人音版教材中选取的欣赏曲目繁多,种类广泛既有影视金曲又有交响曲,既有各少数民族乐曲,也有世界名曲。从巴洛克音乐到流行音乐、还有许多功能性的音乐。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陶治学生的情操、完善品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和音乐品味。除了课本的欣赏曲目,还可以鼓励学生聆听其他的一些音乐。例如本地的民歌、戏曲选段、优秀的流行音乐等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欣赏曲目,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一门多元化的艺术,对于树立科学的音乐审美取向非常有帮助。
5.结语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们热衷于对于音乐作品的解释和讲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而音乐欣赏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讲解,更需要学生内心去体验去亲历,这样才能真切体会音乐的美。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许志芳《音乐教研知行录》第172页《义务段音乐教师现状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调查与分析》,浙江教育出版社。未找到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音乐欣赏 能力培养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8)27-0122-02
1.存在的问题
2011年课标课程内容中指出: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如何让学生听得懂并且喜欢听,我认为是音乐教师在欣赏教学中应该关注的。以初中段为例,欣赏课在音乐课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但学生们往往表现的缺乏兴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学生不爱听?不是的,根据《《义务教育音乐教育现状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调查与分析》》显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活动就是爱听音乐。接受调查的一千多名中小学生中有67%的学生希望在课堂中欣赏到流行音乐,其次是中国的民乐,然后是外国的古典音乐。为什么流行音乐会受到学生的喜欢,我认为通俗、易懂的特点使学生们对这一类音乐会产生亲近感,而古典音乐、中国民乐这些音乐通常会给学生一种距离感。这种感觉的产生正是由于学生认为音乐高雅但是不知如何去欣赏,从而抗拒这些音乐。因此我认为欣赏课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初中段学生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音乐的欣赏能力也是不尽相同。如何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非常关键。
2.实践与探索
(1)关注乐曲的创作时期、流派、地域特征等特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碰到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地区的音乐。需要我们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聆听教材提供的乐曲,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型音乐有一个总体的概括。例如,在人音版八年级下册教材第四单元《亚洲弦歌》中,《樱花》一课可以成为我们了解日本音乐的着手点,通过学习“都节调式”来感受日本传统音乐,并且引导学生探索日本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不同风格特征,从而对日本音乐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另外,了解乐曲的创作时间、背景、流派等等也是欣赏乐曲所必须要去挖掘的。在欣赏不同时期的西方音乐时把这一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作为着手点,例如,鼓励学生探索古典时期音乐中规整的节奏、优美典雅的旋律以及富有哲理的内涵。同样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也可以进行归类,甚至对各个民族音乐的归类,如蒙古族刚毅深沉、维吾尔族的爽朗明快、藏族的悠长宽广等等。引导学生积极寻找音乐的特点,对同类音乐进行分析总结,在日积月累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2)强化音乐要素的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乐曲,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基本要素的分析,并且让这种分析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能力。例如进行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鳟鱼钢琴五重奏》的教学时,学生理解“变奏”并不难,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的音乐要素对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所起的作用,需要我们对音色、速度、力度、节奏做具体的分析。在我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分析音乐要素开展,如在听主题和每一个变奏之前,我会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1.辨别该段音乐的主奏乐器。2.感受速度、力度、情绪的变化。通过反复聆听,分析音乐要素在乐曲中的作用,感受每一个变奏的不同变奏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因此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从一开始听不懂这首没有歌词的室内乐到喜欢这首乐曲,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3)哼唱旋律片段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对音乐要素分析,可以让学生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但是要想让学生对音乐作品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哼唱主要的旋律片段也是必不可少的。哼唱旋律不仅让学生对旋律的起伏走向有一个明确的感受,也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音乐风格与表现手法的理解。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的交响序曲《御风万里》的教学设计中,我多次让学生演唱不同的民歌主题片段。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模唱汉族民歌《黄河船夫曲》,然后再聆听交响曲序曲,这样学生带着熟悉的旋律去聆听乐曲时会觉得格外亲切,激发了学生对交响序曲的学习兴趣,并且以师生二声部的形式模唱《黄河船夫曲》、《嘎达梅林》旋律片段,进一步认识复调创作手法,切身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民族大融合的创作意图。因此在音乐欣赏中听与唱是不可分割的,“唱”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听”。
(4)其他辅助措施
一堂课中除了聆听、分析、演唱旋律片段我们还有许多的方法来辅助欣赏乐曲,例如借助肢体动作、器乐等等。有时候通过肢体动作来感受音乐要素,表现音乐情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设计九年级的欣赏课《十八相送》以及《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让学生学习这两个戏曲种类中不同的舞台表演动作,让学生用肢体参与的方式感受两个戏曲曲种不同的音乐风格,越剧唱腔婉转柔美,在表演动作上常有兰花指兰花掌等,而豫剧粗犷、豪放,表演动作也是刚劲、有力,在学生们学习表演的过程中对两个剧种风格已经有了深刻的体验。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充分熟悉音乐、记忆音乐、理解音乐,例如画旋律图形谱等等。。
3.关注学生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欣赏者情感体验的过程,是欣赏者情感与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交流的过程。欣赏音乐要让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如何让学生进入音乐情境我们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例如图片音像资料导入,故事情境创设等等。例如在九年级欣赏曲目《江河水》的教学设计时,我利用民间流传的故事:一对夫妻,新婚刚过丈夫就被抓去做劳役,一去几年不归,可怜的女子决定千里寻夫,可在路上碰到回来的人,得知丈夫早已死去,她悲痛欲绝来到数年前和丈夫分别的河边失声痛苦。通过讲诉这个故事,把学生带到这个绝望女子的身边,女子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绝望通过音乐完全的宣泄、呈现。乐曲时而幽咽呻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柔情倾诉,时而悲恸叹息,顿挫与起伏之间似乎要将人间所有无能为力的苦难全部诉诸。感染力之强简直叫人回肠欲断,学生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情境当中,被深深吸引。
成功的情境创设拉近了欣赏者与作品的距离,仿佛身临其境,有助于欣赏者开展想象力,理解音乐作品、产生共鸣。
4.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音乐审美价值观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审美差异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个人的偏好、兴趣、气质、性格、审美观都会让人们对音乐有不同的喜好。人音版教材中选取的欣赏曲目繁多,种类广泛既有影视金曲又有交响曲,既有各少数民族乐曲,也有世界名曲。从巴洛克音乐到流行音乐、还有许多功能性的音乐。在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陶治学生的情操、完善品德,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音乐素养和音乐品味。除了课本的欣赏曲目,还可以鼓励学生聆听其他的一些音乐。例如本地的民歌、戏曲选段、优秀的流行音乐等等。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欣赏曲目,更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音乐是一门多元化的艺术,对于树立科学的音乐审美取向非常有帮助。
5.结语
在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们热衷于对于音乐作品的解释和讲述。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而音乐欣赏不仅仅需要老师的讲解,更需要学生内心去体验去亲历,这样才能真切体会音乐的美。因此我认为在音乐欣赏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许志芳《音乐教研知行录》第172页《义务段音乐教师现状与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调查与分析》,浙江教育出版社。未找到
[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