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莎士比亚传奇剧中存在着正反两种女性形象,这体现了莎翁矛盾的妇女观。本文试用女性主义理论对其传奇剧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妇女的权利与地位问题。莎士比亚虽然塑造了很多正面女性形象,但对于女性他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偏见,认为女子天生不如男,终究不能与男人平起平坐。本文试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话语;权力;莎士比亚;女性形象;人文主义
“人物形象塑造是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化宝库的最杰出的贡献,莎剧中的人物也因其生动、逼真、深刻、典型而成为莎学家们最感兴趣并乐于研究的对象。”\+①而女性形象更是莎翁创作的焦点。多年来,人们对莎翁的悲剧和喜剧给予了很多的观注,也有不少人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而对于他的传奇剧,观注的人却很少,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的人几乎没有,本文试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层面对莎翁的四部传奇剧进行分析。
一
在福柯看来,影响、控制话语运动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与“权力”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对权力的任何一种方法的掌握,都是对话语的一种方法的掌握。以“说话”为例,所谓“说话”就是首先掌握说话的权利,“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而且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福柯这样说明话语与权力之间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必须把话语理解为一系列非连续的环节,其策略性的功能既不是一律的,也不是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一种复杂的和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其中话语可能同时既是权力的工具和后果,又是障碍、阻力、抵抗和一个相反的战略的出发点。话语承载着和生产着权力;它加强权力,又损害权力,揭示权力,又削弱和阻碍权力。同样,沉默与隐秘庇护了权力,确立了它的禁忌。但它又放松了它的控制,实行多少有点模糊的宽容。”\+②话语本身既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权力的施展,一方面不断创造新的话语;另一方面这些新话语也会导致、加固某种权力,或者削弱、对抗这种权力。这样,话语不是消极、被动的,权力也不是压制、控制等消极的力量,权力和话语都是社会文化构架中必要的、积极的因素。\+③
在《泰尔亲王配里克里斯》中,玛丽娜多年与亲生父亲配里克里斯分离,生活在米提林的一个妓院里,以授课为生,配里克里斯因寻找女儿也来到了米提林。配里克里斯之前被告知女儿已经死去,精神呆滞,沉默不语,任何人都不能使他开口说话,米提林总督便叫来了聪明美貌的玛丽娜,在玛丽娜的一番肺腑之言的“医疗”下,配里克里斯开口说话,与自己的亲生女儿相认,而后也找到了死而复生的妻子,一家人大团聚。在这里,玛丽娜的话语就是一剂良药,既医好了配里克里斯的病症,也显示了女人话语的力量,体现了女人的地位与权力。同样,在《冬天的故事》中,西西里国大臣安提哥纳斯的妻子宝丽娜凭着自己的灵牙俐齿与国王里昂提斯辩论,为王后赫米温妮驳回清白,在里昂提斯命人将其赶出去的时候,她大声地说道:“请你们不用推我,我自己会走的。陛下,好好照顾您的孩子吧;它是您的。愿上帝给它一个更好的守护神!你们用手揪住我做什么?你们眼看他做着傻事而不敢有什么举动,全都是些没有用处的饭桶!”\+④相比之下,安提哥纳斯就显得软弱、胆小,他虽然心里对里昂提斯的做法不满,但不敢直言,最后还是执行了里昂提斯的命令,把小公主扔到了荒原之上。宝丽娜不仅口齿伶俐,而且智慧过人、善良忠诚,她把赫米温妮藏了多年,以增加里昂提斯内心的痛苦并对他犯下的过错进行忏悔,最后又使得里昂提斯一家人团聚。宝丽娜身上,不仅闪烁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而且还体现了女人对男权主义的不满与反抗,对自己权力的保护和争夺,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辛白林》中,伊摩琴以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出色的口才维护着与波塞摩斯的婚姻,尽管好色贪权的克洛顿多次求婚,都丝毫打动不了她的芳心,并且她还把克洛顿奚落了一番:“亵渎神圣的家伙!即使你是天神朱庇特的儿子,你也不配做他的侍仆;要是按照你的才能,你能够在他的王国里当一名刽子手的助手,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人家将会妒恨你得到这样一个大好的位置。”\+⑤伊摩琴的一番话把前来求婚的克洛顿气得晕头转向,本来欢喜而来,却狼狈而去。
在莎翁的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中,女人的声音消失了,被新的统治者普洛斯佩罗所代替。普洛斯佩罗夺走了巫婆赛考拉可思的岛屿,并驯化了巫婆的儿子卡列班,教会了他怎样说话,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以便使他成为听话的奴仆。就连精灵爱丽儿也不得不服从普洛斯佩罗的命令,强忍着内心的不满,受其使唤,为他服务多年。在该部传奇剧中,普洛斯佩罗的做法无不透露着男权主义,他夺走别人的岛屿据为己有,并把他人的行动控制在自己的命令之下,使得自己成为岛上唯一的主人,成为唯一的话语演讲者,行驶着霸道的权利,让他人都处于沉默状态。
在文学中,妇女常常是被讲述的对象,而男子往往是讲述者。理想的女性形象是“沉默寡言”的,“沉默”作为女性的道德规范体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权力的剥夺。女人一开口说话,就会危及到男人的地位和尊严,威胁到社会秩序,家庭和谐,因此男性群体极力压制女性的权力,使得女性始终处于一种沉默状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代女性诞生,她们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并敢于表达,用巧妙的言论来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塑造了几位新女性形象,她们用锐利的言语指出了男权的霸道无理,维护了女性的尊严和地位。
二
在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英国,封建王权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实行了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样,王室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实现暂时妥协,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走向繁荣,人们对于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人文主义者也不例外。莎士比亚的创作在妇女问题上表现为冲破封建牢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因此,他笔下的女性都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到了第二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此阶段,君主统治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此外,资产阶级与其余部分人民矛盾日益加深,人文主义致力提倡的个性解放、现实幸福等思想在社会上层中日渐蜕变为享乐主义,是社会风尚趋于颓靡。黑暗的现实无不影响着莎士比亚的创作,他写作的角度完全转向了男性,对女性极力贬低,塑造了一批具有毁灭力的女性。
到了第三时期,社会更加黑暗,封建王朝进一步暴露其专制的本来面目,清教徒的力量明显壮大,他们和王权的斗争随之尖锐起来。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在日益尖锐的斗争形势之下,莎士比亚改变了创作的焦点,转向了传奇剧。在这期间,他塑造了几个正直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的美丽、聪明、机智与勇气。这表明莎士比亚同情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希望能够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但是,在莎士比亚心中没有男女彻底平等的思想,他对女性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对妇女与男子平起平坐也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辛白林》中,伊摩琴同两位兄长一块参战,表现了她的勇气与胆量,但她并没有以女子的身份直接参战,而是以女扮男装的手段出现在战场上的,这就表明了莎士比亚头脑中存有“女子不能参战”这一保守思想。另外,《暴风雨》中除了米兰达哀求父亲饶过海上遇险的人们时的柔弱声音以及她和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的甜言蜜语外,文中基本上没有女人的声音,整个岛屿被普洛斯佩罗一个人统治着。莎士比亚笔下女性形象的变化是以社会背景为立足点的,前三部传奇剧中他还是高呼人文主义理想,对女性大力赞扬,让女性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但最后一部他改变了这一看法,认为和平的世界还是由男人来创造,由男人来统治和管理,
这无不透露了莎士比亚创作晚期的矛盾思想和观念。
[注释]
①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440页
②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③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④莎士比亚全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3-134页
⑤莎士比亚全集(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72页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全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
[2]莎士比亚全集(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
[3]莎士比亚文集(3).漓江出版社,2004年5月
[4]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国外文学,1995年4月
关键词:话语;权力;莎士比亚;女性形象;人文主义
“人物形象塑造是莎士比亚对人类文化宝库的最杰出的贡献,莎剧中的人物也因其生动、逼真、深刻、典型而成为莎学家们最感兴趣并乐于研究的对象。”\+①而女性形象更是莎翁创作的焦点。多年来,人们对莎翁的悲剧和喜剧给予了很多的观注,也有不少人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分析。而对于他的传奇剧,观注的人却很少,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的人几乎没有,本文试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层面对莎翁的四部传奇剧进行分析。
一
在福柯看来,影响、控制话语运动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话语”与“权力”都是以同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对权力的任何一种方法的掌握,都是对话语的一种方法的掌握。以“说话”为例,所谓“说话”就是首先掌握说话的权利,“话语”不仅是施展权力的工具,而且也是掌握权力的关键。福柯这样说明话语与权力之间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必须把话语理解为一系列非连续的环节,其策略性的功能既不是一律的,也不是稳定的……我们必须承认一种复杂的和不稳定的相互作用,其中话语可能同时既是权力的工具和后果,又是障碍、阻力、抵抗和一个相反的战略的出发点。话语承载着和生产着权力;它加强权力,又损害权力,揭示权力,又削弱和阻碍权力。同样,沉默与隐秘庇护了权力,确立了它的禁忌。但它又放松了它的控制,实行多少有点模糊的宽容。”\+②话语本身既是权力的产物,也是权力的组成部分。权力的施展,一方面不断创造新的话语;另一方面这些新话语也会导致、加固某种权力,或者削弱、对抗这种权力。这样,话语不是消极、被动的,权力也不是压制、控制等消极的力量,权力和话语都是社会文化构架中必要的、积极的因素。\+③
在《泰尔亲王配里克里斯》中,玛丽娜多年与亲生父亲配里克里斯分离,生活在米提林的一个妓院里,以授课为生,配里克里斯因寻找女儿也来到了米提林。配里克里斯之前被告知女儿已经死去,精神呆滞,沉默不语,任何人都不能使他开口说话,米提林总督便叫来了聪明美貌的玛丽娜,在玛丽娜的一番肺腑之言的“医疗”下,配里克里斯开口说话,与自己的亲生女儿相认,而后也找到了死而复生的妻子,一家人大团聚。在这里,玛丽娜的话语就是一剂良药,既医好了配里克里斯的病症,也显示了女人话语的力量,体现了女人的地位与权力。同样,在《冬天的故事》中,西西里国大臣安提哥纳斯的妻子宝丽娜凭着自己的灵牙俐齿与国王里昂提斯辩论,为王后赫米温妮驳回清白,在里昂提斯命人将其赶出去的时候,她大声地说道:“请你们不用推我,我自己会走的。陛下,好好照顾您的孩子吧;它是您的。愿上帝给它一个更好的守护神!你们用手揪住我做什么?你们眼看他做着傻事而不敢有什么举动,全都是些没有用处的饭桶!”\+④相比之下,安提哥纳斯就显得软弱、胆小,他虽然心里对里昂提斯的做法不满,但不敢直言,最后还是执行了里昂提斯的命令,把小公主扔到了荒原之上。宝丽娜不仅口齿伶俐,而且智慧过人、善良忠诚,她把赫米温妮藏了多年,以增加里昂提斯内心的痛苦并对他犯下的过错进行忏悔,最后又使得里昂提斯一家人团聚。宝丽娜身上,不仅闪烁着一颗金子般的心,而且还体现了女人对男权主义的不满与反抗,对自己权力的保护和争夺,标志着女性意识的觉醒。
《辛白林》中,伊摩琴以自己对爱情的忠诚和出色的口才维护着与波塞摩斯的婚姻,尽管好色贪权的克洛顿多次求婚,都丝毫打动不了她的芳心,并且她还把克洛顿奚落了一番:“亵渎神圣的家伙!即使你是天神朱庇特的儿子,你也不配做他的侍仆;要是按照你的才能,你能够在他的王国里当一名刽子手的助手,已经是莫大的荣幸,人家将会妒恨你得到这样一个大好的位置。”\+⑤伊摩琴的一番话把前来求婚的克洛顿气得晕头转向,本来欢喜而来,却狼狈而去。
在莎翁的最后一部戏剧《暴风雨》中,女人的声音消失了,被新的统治者普洛斯佩罗所代替。普洛斯佩罗夺走了巫婆赛考拉可思的岛屿,并驯化了巫婆的儿子卡列班,教会了他怎样说话,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以便使他成为听话的奴仆。就连精灵爱丽儿也不得不服从普洛斯佩罗的命令,强忍着内心的不满,受其使唤,为他服务多年。在该部传奇剧中,普洛斯佩罗的做法无不透露着男权主义,他夺走别人的岛屿据为己有,并把他人的行动控制在自己的命令之下,使得自己成为岛上唯一的主人,成为唯一的话语演讲者,行驶着霸道的权利,让他人都处于沉默状态。
在文学中,妇女常常是被讲述的对象,而男子往往是讲述者。理想的女性形象是“沉默寡言”的,“沉默”作为女性的道德规范体现了父权社会对女性话语权力的剥夺。女人一开口说话,就会危及到男人的地位和尊严,威胁到社会秩序,家庭和谐,因此男性群体极力压制女性的权力,使得女性始终处于一种沉默状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一代女性诞生,她们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她们有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并敢于表达,用巧妙的言论来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塑造了几位新女性形象,她们用锐利的言语指出了男权的霸道无理,维护了女性的尊严和地位。
二
在莎士比亚创作第一时期,反映资产阶级利益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文艺复兴运动,席卷整个英国,封建王权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实行了某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这样,王室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之间实现暂时妥协,矛盾有所缓和,社会比较安定,经济走向繁荣,人们对于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人文主义者也不例外。莎士比亚的创作在妇女问题上表现为冲破封建牢笼、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因此,他笔下的女性都蕴藏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到了第二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思想与黑暗现实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此阶段,君主统治者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矛盾加剧,此外,资产阶级与其余部分人民矛盾日益加深,人文主义致力提倡的个性解放、现实幸福等思想在社会上层中日渐蜕变为享乐主义,是社会风尚趋于颓靡。黑暗的现实无不影响着莎士比亚的创作,他写作的角度完全转向了男性,对女性极力贬低,塑造了一批具有毁灭力的女性。
到了第三时期,社会更加黑暗,封建王朝进一步暴露其专制的本来面目,清教徒的力量明显壮大,他们和王权的斗争随之尖锐起来。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理想在现实中很难实现。在日益尖锐的斗争形势之下,莎士比亚改变了创作的焦点,转向了传奇剧。在这期间,他塑造了几个正直的妇女形象,歌颂了她们的美丽、聪明、机智与勇气。这表明莎士比亚同情妇女,为妇女鸣不平,希望能够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但是,在莎士比亚心中没有男女彻底平等的思想,他对女性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歧视,对妇女与男子平起平坐也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如《辛白林》中,伊摩琴同两位兄长一块参战,表现了她的勇气与胆量,但她并没有以女子的身份直接参战,而是以女扮男装的手段出现在战场上的,这就表明了莎士比亚头脑中存有“女子不能参战”这一保守思想。另外,《暴风雨》中除了米兰达哀求父亲饶过海上遇险的人们时的柔弱声音以及她和那不勒斯王子腓迪南的甜言蜜语外,文中基本上没有女人的声音,整个岛屿被普洛斯佩罗一个人统治着。莎士比亚笔下女性形象的变化是以社会背景为立足点的,前三部传奇剧中他还是高呼人文主义理想,对女性大力赞扬,让女性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尊严,但最后一部他改变了这一看法,认为和平的世界还是由男人来创造,由男人来统治和管理,
这无不透露了莎士比亚创作晚期的矛盾思想和观念。
[注释]
①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莎士比亚引论(上、下).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第440页
②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5页
③黄华.《权力,身体与自我——福柯与女性主义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④莎士比亚全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33-134页
⑤莎士比亚全集(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第172页
[参考文献]
[1]莎士比亚全集(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
[2]莎士比亚全集(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月
[3]莎士比亚文集(3).漓江出版社,2004年5月
[4]陈晓兰.女性主义批评与莎士比亚研究.国外文学,199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