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好的文章能体现出作者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想以及娴熟的表达技巧。但翻开学生的作文,我们会发现这些文章惊人的相似,从谋篇布局到词语的运用,甚至开头结尾都如出一辙。在这里,天真的情趣没了,独特的思维没了,奇妙的想象也没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学生的作文缺乏个性,缺乏真情实感。那么,如何构建一套能促进学生习作个性化发展的开放性的教学系统呢?下面谈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尊重个性
《课标》强调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要十分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认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命题要“新”。即作文题目要新颖。“老生常谈”的作文命题,无法激起学生作文的激情与欲望,更不利于学生写好作文。命题时应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物的新奇点,景物的亮丽点,人物的闪光点拟定题目。其一,题目的内容要新。如“今天,我当了一回小保姆”“我真后悔”“我喜欢这样过生日”“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二,题目形式要新。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以“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为内容命题,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按范围可以拟“我忘不了 ”等题目,这样,能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求须“活”。新课改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而教材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过于机械而求全。写小物件,必是要求从来历、样子、用途三方面去写;写小动物,定是先写外形,再写习性……使得教师教学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作文呢,千篇一律,有固定的模式,但缺少创意而枯燥乏味。因此,要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灵活地、变通地把握习作要求。如写小物件,学生只写它来历的不平凡,行!仅写它样子的漂亮,行!单写它的用途,当然也行!如写“我发现了……”,可以写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可以写对科学知识的发现,当然也可以写社会大事的发现。这样,灵活习作要求,能使学生解脱作文要求上过多的束缚,倍感轻松、愉悦而乐于作文。
二、回归生活,丰富独特的个性化体验
知识来自实践,作文来自生活。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小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的现实生活;二是阅读书籍,观看电视、电影等精神生活。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提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写作素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作文教学自我封闭的状态,让作文教学向书本、向生活、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体验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比如前段时间,我开展了一个“孵蛋”活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挂在身上,如果学生能保护它在48小时内不破,就算‘孵蛋”成功。全班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加了这项活动。刚开始时,大家都信心十足,认为这很容易,可是没过十几分钟,就有人不小心把蛋碰破了,孩子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但是,碰破蛋的人还是越来越多,2天下来,全班53个人,只剩下2个人的鸡蛋没破。这个有趣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每个人的体验又各不相同,他们在各自的习作中,表达出了各自的感受:有的同学发现挂着鸡蛋写作业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有的同学认识到做事莽撞是不行的,还有的同学体会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觉得应该报答母亲……
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也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哪怕是一缕朝阳、一滴露珠、一朵鲜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只要你用心感悟,就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三、倾吐真言,运用独创的个性化语言
小学生感情坦率、直露,他们之间交流的话语更是新鲜生动,充满了“个性”,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所说、所想、所写、所做,被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幼稚可笑,“思想性”不够,于是我们常常把白认为“标准的话”“规范的话”“合理的结构”“适当的表达方法”强加给孩子们,于是,孩子们此时便失去了自我,出现在孩子们习作中的便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公众话语,这些话语虽然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但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更不是在小伙伴中自由自在交谈时说的话,这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大人”。当然,并不是说学生作文的话语可以没有是非标准,可以不合乎语言规范,而是说它应当表达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认识,而不是尽写老师教的、大人们规定的而学生自己却并不完全认同的。小学生正在成长之中,是非标准、语言规范都可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建立,而“童心”“童真”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无法重复的。话语作为情感的载体,则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因此,让儿童们运用自己独创的个性化语言,并运用到习作中去,就能让习作变得意趣盎然。如我们班的敬晓同学写的《雨》:“雨孩子太顽皮了,云妈妈骂了他,他一生气,就哭着闹着离家出走了。雨孩子来到草地上,在草地上打滚,草哥哥沙沙地说:‘回去吧!看,云妈妈真的生气了,阴沉着脸呢!’雨孩子来到花园里,在花枝上跳舞,花姐姐抖动着身子说:‘快回去吧!听,云妈妈托风阿姨喊你呢!’雨孩子知道错了,和草哥哥、花姐姐告别,回到了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原谅了他,脸又变白了。”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天真烂漫的想象是童心的真实写照,个性化的语言中洋溢着儿童情趣。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他们一定能放飞个性,展现真我风采。
一、激发兴趣,尊重个性
《课标》强调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要十分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认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命题要“新”。即作文题目要新颖。“老生常谈”的作文命题,无法激起学生作文的激情与欲望,更不利于学生写好作文。命题时应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物的新奇点,景物的亮丽点,人物的闪光点拟定题目。其一,题目的内容要新。如“今天,我当了一回小保姆”“我真后悔”“我喜欢这样过生日”“我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二,题目形式要新。新《课标》明确提出“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如以“一个印象最深刻的人”为内容命题,就可以让学生自由命题,按范围可以拟“我忘不了 ”等题目,这样,能诱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2、要求须“活”。新课改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而教材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过于机械而求全。写小物件,必是要求从来历、样子、用途三方面去写;写小动物,定是先写外形,再写习性……使得教师教学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半步,而学生作文呢,千篇一律,有固定的模式,但缺少创意而枯燥乏味。因此,要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灵活地、变通地把握习作要求。如写小物件,学生只写它来历的不平凡,行!仅写它样子的漂亮,行!单写它的用途,当然也行!如写“我发现了……”,可以写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可以写对科学知识的发现,当然也可以写社会大事的发现。这样,灵活习作要求,能使学生解脱作文要求上过多的束缚,倍感轻松、愉悦而乐于作文。
二、回归生活,丰富独特的个性化体验
知识来自实践,作文来自生活。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表达感情的欲望。”小学生个性化的生活体验的获得有两条途径:一是直接的现实生活;二是阅读书籍,观看电视、电影等精神生活。因此,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真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利用学生喜爱的活动,提供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写作素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作文教学自我封闭的状态,让作文教学向书本、向生活、向社会全方位开放,引导学生主动地去经历、体验生活,从而获得丰富独特的个性化的体验。比如前段时间,我开展了一个“孵蛋”活动,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生鸡蛋挂在身上,如果学生能保护它在48小时内不破,就算‘孵蛋”成功。全班学生都兴致盎然地参加了这项活动。刚开始时,大家都信心十足,认为这很容易,可是没过十几分钟,就有人不小心把蛋碰破了,孩子们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但是,碰破蛋的人还是越来越多,2天下来,全班53个人,只剩下2个人的鸡蛋没破。这个有趣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但每个人的体验又各不相同,他们在各自的习作中,表达出了各自的感受:有的同学发现挂着鸡蛋写作业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有的同学认识到做事莽撞是不行的,还有的同学体会到了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觉得应该报答母亲……
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也鼓励学生细致观察,哪怕是一缕朝阳、一滴露珠、一朵鲜花、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只要你用心感悟,就会有与众不同的体验。
三、倾吐真言,运用独创的个性化语言
小学生感情坦率、直露,他们之间交流的话语更是新鲜生动,充满了“个性”,可惜的是,很多时候,他们的所说、所想、所写、所做,被我们老师和家长认为是幼稚可笑,“思想性”不够,于是我们常常把白认为“标准的话”“规范的话”“合理的结构”“适当的表达方法”强加给孩子们,于是,孩子们此时便失去了自我,出现在孩子们习作中的便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公众话语,这些话语虽然四平八稳、无懈可击,但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他们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更不是在小伙伴中自由自在交谈时说的话,这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大人”。当然,并不是说学生作文的话语可以没有是非标准,可以不合乎语言规范,而是说它应当表达孩子们的真情实感和思想认识,而不是尽写老师教的、大人们规定的而学生自己却并不完全认同的。小学生正在成长之中,是非标准、语言规范都可以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逐步建立,而“童心”“童真”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无法重复的。话语作为情感的载体,则是“童心”“童真”的直接体现,因此,让儿童们运用自己独创的个性化语言,并运用到习作中去,就能让习作变得意趣盎然。如我们班的敬晓同学写的《雨》:“雨孩子太顽皮了,云妈妈骂了他,他一生气,就哭着闹着离家出走了。雨孩子来到草地上,在草地上打滚,草哥哥沙沙地说:‘回去吧!看,云妈妈真的生气了,阴沉着脸呢!’雨孩子来到花园里,在花枝上跳舞,花姐姐抖动着身子说:‘快回去吧!听,云妈妈托风阿姨喊你呢!’雨孩子知道错了,和草哥哥、花姐姐告别,回到了云妈妈的怀里,云妈妈原谅了他,脸又变白了。”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对日常生活中自然现象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天真烂漫的想象是童心的真实写照,个性化的语言中洋溢着儿童情趣。
总之,只要我们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他们一定能放飞个性,展现真我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