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学会了兼顾教学和课堂管理:学会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新知识时容易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会了更精致的设计问题,问题不可大大,最好是有梯度的;学会了更巧妙的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构与完善概念,提高学生语言素养;教师改变角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中生物 科学素养
学校举行的第33届教研会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我的思绪仍在翻滚!回头想想,这个过程是焦虑的。但我更知道,这个焦虑的过程,更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课件反复地修改,例题反复地更换,语句反复地推敲,在反复与反复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来形容也毫不夸张。每一次的磨课和修改,都像是和自己打仗,一次次的修改,每次的设计都是花了很多心思,但又一次次的推翻。慢慢的,我学会了要兼顾教学和课堂管理:学会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学习新知识时容易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会了更精致的设计问题,问题不可大大,最好是有梯度的;学会了更巧妙的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这个过程很累,但却很有滋味。
本届教研会的主题是《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们应引导学生建构与完善概念。下面我就在我所上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中落实生物核心素养的几点体会:
1、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的导课环节中,我利用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做比较,提出二者在组成上和物质通透性上的差异,来导课,不仅帮助学生,顺利解决了问题,还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以物理学上的扩散现象和水分子进出细胞的过程做比较,通过熟知的知识转移到要学的知识上,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同样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构与完善概念,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所有的课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语文课,是指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生物学里也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建构与完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例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中,概念颇多。
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能辨析这些概念,成为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我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再通过实例,完善之前总结的概念。比如,在自由扩散的特征分析中,学生建构了自由扩散的概念,又通过模仿,建构了协助扩散的概念。在这一次的概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抽丝剥茧,提炼概念,提高了语言素養,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完善答案。
3.教师改变角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因此相对于以往偏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来说,它提示着我们在生物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是“三分天下”。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适应用可能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容易遗忘,尤其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如果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通过许多渠道来更新知识了。所以我认为教师要给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单纯的讲授,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甚至是参与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指导工作。探究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填写概念图,在倾听、观察学生反馈结果时,引时学生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概念要点进行剖析,实践效果很好,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区别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我设计了“解析坐标图”、“描述模式图”和“易错必明”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对高一学生来讲,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为了突破这点,我先把绘图、析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打印在绘图纸上,课上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绘图前要仔细阅读,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无从下笔了。我还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小组成员各展所长,交流研讨,学会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接纳他人的建议,在相互指正中完善知识的构建,而实践表明,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学生处于一种合作学习关系时,能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利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每一次出课都是一次历练,都是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见证,我一定会抓住每一次机会,多学习、多反思。
【参考文献】
1、《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关键词】有效教学 高中生物 科学素养
学校举行的第33届教研会虽然已经落下了帷幕,但我的思绪仍在翻滚!回头想想,这个过程是焦虑的。但我更知道,这个焦虑的过程,更是我收获最多的时候。课件反复地修改,例题反复地更换,语句反复地推敲,在反复与反复中,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来形容也毫不夸张。每一次的磨课和修改,都像是和自己打仗,一次次的修改,每次的设计都是花了很多心思,但又一次次的推翻。慢慢的,我学会了要兼顾教学和课堂管理:学会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他们学习新知识时容易存在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学会了更精致的设计问题,问题不可大大,最好是有梯度的;学会了更巧妙的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这个过程很累,但却很有滋味。
本届教研会的主题是《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们应引导学生建构与完善概念。下面我就在我所上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中落实生物核心素养的几点体会:
1、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前提。 课堂教学的导入如同戏曲的引子,影视剧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扣响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生物学知识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将生物学知识用精湛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学内容不同,导入新课的方法也会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颖、独特,富有情趣。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一节的导课环节中,我利用教材问题探讨中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做比较,提出二者在组成上和物质通透性上的差异,来导课,不仅帮助学生,顺利解决了问题,还激发了学习的动机。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又以物理学上的扩散现象和水分子进出细胞的过程做比较,通过熟知的知识转移到要学的知识上,用类比的方法学习同样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构与完善概念,提高学生语言素养。
叶圣陶先生说,所有的课都应当是语文课。所谓都是语文课,是指所有的课都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应用。生物课程修订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恩山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素养,是各学科都可以发展的、对学生最有用的东西。因此,学科教师既要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又要关注、研究、把握和落实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生物学里也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表达交流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引导学生建构与完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例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中,概念颇多。
如何让学生熟练掌握并能辨析这些概念,成为这节课的重难点之一。我通过列举实例,让学生自己总结概念,再通过实例,完善之前总结的概念。比如,在自由扩散的特征分析中,学生建构了自由扩散的概念,又通过模仿,建构了协助扩散的概念。在这一次的概念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抽丝剥茧,提炼概念,提高了语言素養,而且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完善答案。
3.教师改变角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因此相对于以往偏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来说,它提示着我们在生物科学素养的构成中,知识不是唯一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是“三分天下”。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适应用可能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容易遗忘,尤其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如果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通过许多渠道来更新知识了。所以我认为教师要给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单纯的讲授,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甚至是参与者,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做更加精细的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学习指导工作。探究学习首先是自主学习,于是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填写概念图,在倾听、观察学生反馈结果时,引时学生对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概念要点进行剖析,实践效果很好,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了区别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我设计了“解析坐标图”、“描述模式图”和“易错必明”的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这对高一学生来讲,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为了突破这点,我先把绘图、析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打印在绘图纸上,课上分发给学生,指导学生绘图前要仔细阅读,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无从下笔了。我还采用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导小组成员各展所长,交流研讨,学会提出合理的建议和接纳他人的建议,在相互指正中完善知识的构建,而实践表明,合作学习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学生处于一种合作学习关系时,能真正促进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利于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每一次出课都是一次历练,都是一次成长,都是一次学以致用的见证,我一定会抓住每一次机会,多学习、多反思。
【参考文献】
1、《面向个体的教育》,李希贵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1月版。
2、《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