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内心世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也是大相径庭,本文在教师如何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一些方法策略。
【关键词】幼儿 绘画作品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6-01
繪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内心世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也是大相径庭——有的充满着童趣,色彩鲜艳亮丽,有的则截然相反。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了解幼儿的一种良好手段 。
每幅作品对于作品的作者“孩子”来讲它是唯一,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各种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有的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关注,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帮助,有的需要能力上的支持等等,不同的作品在解读过程中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解读的方法也很多,在这里我自己归结了 “望、闻、问、切”的四种方法,接下来就跟大家交流一些具体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所谓的“望、闻、问、切”是指: “望”有目的、“闻”有选择、“问”有技巧、“切”有策略。
一、有目的的“望”
望是指直观的看幼儿作品,其中包括望作品表现手法,如:选择哪些材料?哪些颜色?哪些技巧?望情绪:是指看幼儿的创作表情和作品完成后的情绪;观察孩子与同伴交流时的态度和表情;关注情绪情感变化。 望情绪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结合作品的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显性的:包括技能技巧方面,如:用色、线条、布局、内容的丰富性、背景、表达等等;二是隐性的:包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生活经验的了解等等,虽然看似有的点跟绘画作品关系不大,但是它是解读作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个性需求、能力差异等选择不同点进行解读,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
二、有选择的“闻”
“闻”在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听”,孩子的心思我们是猜不透的,看似简单的画面总是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多听听孩子的言语,是帮助我们解读孩子的有效途径。
其一,倾听设想构思;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构思,教师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构思。其二,倾听绘画过程中的思路调整,也就是孩子在表达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那就需要老师来听一听,他的思路转变的情况;比如画了一只很威猛的老虎,要把它关进笼子,怕他跑出来,还要不断加密笼子的线条,最后成为一片漆黑的团团……其三,倾听孩子与同伴的作品分享,用绘画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需要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儿童更是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孩子还是会“自圆其说”的,但教师要有意识加以记录。其四,倾听同伴评价过程中孩子的“辩解”,这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有技巧的“问”
问,即询问。问也是师幼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问,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情等。很多时候,“问”又是同“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语言形式的“问”和“闻”,深入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重点问一问作品中的细节之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违背常理的地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解读作品。
四、有策略的“切”
“切”是指教师在“望”、“闻”、“问”之后的思考和分析。这应是教师处理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在解读孩子作品中的问题时。因此,“切”应有标准,有尺度,还要有区别。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作品的时候,如何向幼儿提出绘画中的问题?如何使幼儿想说?那就需要了解幼儿的特点,我认为我们可以选择绘画中的细节进行提问,提出一些比如:“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什么意思?”“我有些不懂你能给我讲一讲吗?”“我来猜一猜你的意思,你看对不对好吗?”等等较开放的问题,使孩子能够真正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
孩子的天空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有了不愉快的事情,有的孩子倾诉,有的孩子哭泣,有的孩子不语,我想画画可能是个比较适合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幼儿每一幅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品读,不单单是我们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需要,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关注、倾听、交流,需要被他人所欣赏,需要自我表达的空间、时间、平台与机会。
【关键词】幼儿 绘画作品 解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6-01
繪画是儿童表达自我的一种特殊“语言”,它有着自己内在的逻辑和表现形式,幼儿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呈现内心世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个性的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来的风格和内容也是大相径庭——有的充满着童趣,色彩鲜艳亮丽,有的则截然相反。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儿童的绘画作品是了解幼儿的一种良好手段 。
每幅作品对于作品的作者“孩子”来讲它是唯一,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同时也体现了孩子的生活经验以及各种能力,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所隐含的一些信息,有的我们需要情感上的关注,有的需要生活上的帮助,有的需要能力上的支持等等,不同的作品在解读过程中有不同的价值,因此说每一幅作品都有解读的价值。解读的方法也很多,在这里我自己归结了 “望、闻、问、切”的四种方法,接下来就跟大家交流一些具体的方法,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所谓的“望、闻、问、切”是指: “望”有目的、“闻”有选择、“问”有技巧、“切”有策略。
一、有目的的“望”
望是指直观的看幼儿作品,其中包括望作品表现手法,如:选择哪些材料?哪些颜色?哪些技巧?望情绪:是指看幼儿的创作表情和作品完成后的情绪;观察孩子与同伴交流时的态度和表情;关注情绪情感变化。 望情绪的侧重点要因人而异,我们可以结合作品的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显性的:包括技能技巧方面,如:用色、线条、布局、内容的丰富性、背景、表达等等;二是隐性的:包括内容的理解、情感的表达、生活经验的了解等等,虽然看似有的点跟绘画作品关系不大,但是它是解读作品的基础,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性格特点、个性需求、能力差异等选择不同点进行解读,制定相应的支持策略。
二、有选择的“闻”
“闻”在这里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听”,孩子的心思我们是猜不透的,看似简单的画面总是蕴含着不同的内容,多听听孩子的言语,是帮助我们解读孩子的有效途径。
其一,倾听设想构思;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一个自己的构思,教师可以多听听孩子的构思。其二,倾听绘画过程中的思路调整,也就是孩子在表达过程中会不断调整自己的设想,那就需要老师来听一听,他的思路转变的情况;比如画了一只很威猛的老虎,要把它关进笼子,怕他跑出来,还要不断加密笼子的线条,最后成为一片漆黑的团团……其三,倾听孩子与同伴的作品分享,用绘画语言和口头语言表达需要不同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儿童更是存在较大差异性,但孩子还是会“自圆其说”的,但教师要有意识加以记录。其四,倾听同伴评价过程中孩子的“辩解”,这也是最有效的一条途径。
三、有技巧的“问”
问,即询问。问也是师幼感情交流的一种形式。通过问,可以了解幼儿的思想感情等。很多时候,“问”又是同“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通过语言形式的“问”和“闻”,深入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重点问一问作品中的细节之处、独特之处、与众不同、违背常理的地方,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孩子、解读作品。
四、有策略的“切”
“切”是指教师在“望”、“闻”、“问”之后的思考和分析。这应是教师处理问题最为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在解读孩子作品中的问题时。因此,“切”应有标准,有尺度,还要有区别。我们在解读孩子的作品的时候,如何向幼儿提出绘画中的问题?如何使幼儿想说?那就需要了解幼儿的特点,我认为我们可以选择绘画中的细节进行提问,提出一些比如:“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什么意思?”“我有些不懂你能给我讲一讲吗?”“我来猜一猜你的意思,你看对不对好吗?”等等较开放的问题,使孩子能够真正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想法。
孩子的天空是透明的,没有秘密,有了不愉快的事情,有的孩子倾诉,有的孩子哭泣,有的孩子不语,我想画画可能是个比较适合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之一。幼儿每一幅作品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值得我们去品读,不单单是我们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需要,他们需要教师的理解、关注、倾听、交流,需要被他人所欣赏,需要自我表达的空间、时间、平台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