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施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既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又需要学生掌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需要学生具有综合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的需求,乍一看,对探究性学习是很高的门槛和考验,其实,诸多数学学习能力与探究性学习是互相推进、相辅相成的。掌握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独立吸取有用的信息,摒弃无关的问题,从而为探究性学习扫清障碍;能进行小组或团队间的合作,善于取长补短、分工合作,也符合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的全面发展需求;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缘于数学更高更严谨的实践性,更主要地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能够融会贯通,从而把数学的知识发挥到极致,发现、分析进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丰富、完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目标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把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不断试探、发掘原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连接点,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的目光越来越接近知识间的连接纽带,学生的探究越发显得兴致盎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多枝塑料小棒,让他们分别摆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摆成了。然后我从中抽出了一些塑料小棒,只留给他们三组小棒,分别是两根长度合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的,两根长度合起来比第三根长的,两根长度合起来比第三根短的。让学生试着摆一摆,看哪一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一组不行。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行呢?带着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在继续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三角形能否拼成似乎和三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在合作讨论中,小组开始分工合作,探讨三条边的关系。最终由学生总结出规律: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有疑问:第三组这两条边合起来也比第三条边长啊,为什么它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的生成顺利的再次强调了“任意”。最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根长10厘米的塑料小棒,让他们把这支小棒剪成三段,并且拼成一个三角形。不断互动生成的探究性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也出乎意料地好。
二、释放探究时空,引导独立探究
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处的位置。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就是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很多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做,比步步紧跟、满堂应答要多些曲折,但也正是这样的曲折,会有知识的意外生成,教学目标在知识逐渐生成、完善的过程中也渐渐达成。
三、鼓励大胆创新,突出探究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成为一名发现者?要有一双创造性看待问题的眼睛。探究性学习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的将不仅是数种解题方法,而是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不少教师会采用有指导的探究,即定向探究。这种探究目的性强,很容易收到效果。开放性探究因其具有不可推测的延伸性和广阔性,较少被低年级老师用到。其实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教会他们注意聆听、细心观察、操作交流、比较判断等数学基本功,积累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就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被唤起,课堂才会成为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学生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实践活动课还是发展性阅读课,不同程度的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也有层次地分布在学生不同认知阶段。要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性学习像树那样成长,从容地扎根,从容地延伸,从容地汲取外来的营养。不论是对数学文化主题探究还是精神探究,不论是对知识产生的背景还是数学史知识的探究,不论是对课内外的探究还是各学科的探究,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学生们的生长规律,让他们的合理需要得到最积极的薄发。
【作者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城开发区余娟实验小学 江苏】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与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丰富、完善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目标
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把枯燥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的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思维,不断试探、发掘原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连接点,随着探究的逐步深入、发现的目光越来越接近知识间的连接纽带,学生的探究越发显得兴致盎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探究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我发给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多枝塑料小棒,让他们分别摆出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很容易摆成了。然后我从中抽出了一些塑料小棒,只留给他们三组小棒,分别是两根长度合起来和第三根一样长的,两根长度合起来比第三根长的,两根长度合起来比第三根短的。让学生试着摆一摆,看哪一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哪一组不行。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却不行呢?带着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究。在继续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三角形能否拼成似乎和三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在合作讨论中,小组开始分工合作,探讨三条边的关系。最终由学生总结出规律: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有疑问:第三组这两条边合起来也比第三条边长啊,为什么它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的生成顺利的再次强调了“任意”。最后,我发给每个学生一根长10厘米的塑料小棒,让他们把这支小棒剪成三段,并且拼成一个三角形。不断互动生成的探究性活动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也出乎意料地好。
二、释放探究时空,引导独立探究
有这样一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应处的位置。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思维的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较小,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除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还要把学习与探索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自己,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就是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很多情况下,放手让学生去做,比步步紧跟、满堂应答要多些曲折,但也正是这样的曲折,会有知识的意外生成,教学目标在知识逐渐生成、完善的过程中也渐渐达成。
三、鼓励大胆创新,突出探究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如何成为一名发现者?要有一双创造性看待问题的眼睛。探究性学习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性。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更多地是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的将不仅是数种解题方法,而是满园关不住的春色。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不少教师会采用有指导的探究,即定向探究。这种探究目的性强,很容易收到效果。开放性探究因其具有不可推测的延伸性和广阔性,较少被低年级老师用到。其实只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给予学生探究的空间,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教会他们注意聆听、细心观察、操作交流、比较判断等数学基本功,积累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资源,就能唤醒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只有被唤起,课堂才会成为真正有活力的课堂,学生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不论是实践活动课还是发展性阅读课,不同程度的教学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也有层次地分布在学生不同认知阶段。要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性学习像树那样成长,从容地扎根,从容地延伸,从容地汲取外来的营养。不论是对数学文化主题探究还是精神探究,不论是对知识产生的背景还是数学史知识的探究,不论是对课内外的探究还是各学科的探究,探究的最终目的是了解学生们的生长规律,让他们的合理需要得到最积极的薄发。
【作者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城开发区余娟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