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是繼2018年笔者拙文《消逝的经典》之后,连环画相关话题的延伸性探讨。鉴于篇幅,本文通过抽取部分自1963年开始全国连环画创作评获奖作品为样本,做从题材到表现形式的简要归纳与分析。指出存在于当时历史特定文化时空中连环画生态,对其后世发展的积极影响与相应的症候。
关键词:连环画创作;文化时空;题材;形式;转向与生成
视觉艺术所体现的文化时空关系,往往是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从他们个体不同的角度出发,既被其包涵又为其增加变量,从而促成其律动的场域。没有脱离这种关系而独立存在的艺术。所以,连环画艺术相关学术问题的梳理,如离开这个原点的支撑,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行为。
一、题材与文化时空
笔者认为,连环画创作题材是构成其文化时空的学术考察行为第一要素。根据史料,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美协所引导的中国大陆连环画创作奖评选共举办了四届。而后,连环画创作奖评选没有单独举办,而是作为一个画种包涵在全国美展范畴内延续至今。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中,从历届获奖作品来考察,其题材范围归结为以下几个大致类型:
1.革命文学战争类:如《山乡巨变》贺友直(第一届一等奖)、《铁道游击队》系列,丁斌曾,韩和平(一届一等)、《白毛女》华三川(二届一等)、《无产阶级的歌》陈衍宁,汤小铭(二届二等)、《淮海大战》张正刚(三届二等)、《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四届一等)。
2.历史文学类:如《西厢记》王叔晖(一届一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一届一等)、《罗伦赶考》高云(三届一等)、《封神演义》张建民等(四届二等)。
3.人物传记类:如《屈原》刘旦宅(一届二等)、《白求恩在中国》许荣初等(二届一等)、《辛弃疾》陈全胜(三届二等)、《靖宇不死》赵奇(四届一等)。
4.伤痕文学类:《伤痕》陈宜明、李斌、刘宇廉(二届一等)、《人到中年》尤劲东(三届一等)、《雪雁》何多苓(三届二等)。
以上的几个题材类型占据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陆连环画创作优秀作品的绝大多数比重。甚至,完全相同的题材被画家们反复的创作。
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其积极的一面来观想,为画家深度挖掘题材的相应文化内涵、角色的人格活力与独立性、相对稳定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储备。也为连环画历史的后世梳理,展呈出一个简明的历史图景。
二、形式与文化时空
连环画的形式语言(绘画风格)是考察其文化时空关系的另一要素。由于连环画的画种特殊性,其原画作品尺寸不大,优秀的作品要求画家具备在方寸之间把控画面形式,表现细节的能力。题材与脚本则起着指引画面情绪形成、约束绘画语言边界、达成与形式语言间意义的互通等重要职能。在相对有限的题材范畴内,漫长的时间跨度为画风各异的作品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种形式语言的维度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现实主义与历史主义题材下的东西方绘画风格由典型性向多样性的延伸;②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在现实主义题材与西方审美体系的结合过程中,赋予中国画创作形式在特定环境下更多新的自我塑型可能性;③连环画的形式语言探索处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画家在自身绘画风格从形成到趋于成熟意义上的“试验田”与表达工具之一的双重地位。其重要性对于画家不言而喻。
鉴于篇幅,笔者只在第②方面用典型个案作品稍加展开。这里我们可以从前三届评选中五本一等奖作品来分析,它们分别是《山乡巨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白毛女》《罗伦赶考》。它们在形式语言上体现的共性是无论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历史文学题材,画家都将传统中国画语言表达与西方审美体系中的近现代学术倾向纳入在一体进行实践。传统中国画的白描用线与重彩设色同西方审美中强调的物象比例、解剖结构关系、画面构成切分、透视原理、点线面黑白灰的分布等要素结合,达成了审美意义上新的(当时)相互适应。从绘本独立意义上看《山乡巨变》的造型趣味,在朴实中见出鲜活性,恰当的夸张道出了不同角色身份背后常被人忽视的乡土情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独特的构图开合关系与角色微妙情态刻写是对传统神话题材白描人物画的一次精彩的再思考。《罗伦赶考》则用传统白描语汇编译出一本极具平面构成趣味的“东方诗歌”。《西厢记》(彩绘版)与《白毛女》(彩绘版)虽都是重彩形式绘本,前者多取法于院体人物画,将戏曲扮相、透视构境、光源效果等元素恰当结合,营造出独具意蕴的东方“洛可可”画风。后者则涉足于具有相当语言难度的重彩“工兼写”领域,紧紧把握住并强化了角色情态的表演特质,将用笔设色的开合、构图取舍的开合与工兼写独有的张弛有度演绎到相当高度。
三、结语:转向与生成
然而,当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尽量不带个人情感倾向来审视大陆连环画延绵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时空关系时,却不难发现这个跨度在面对当下的文化关系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互联网与全球化语境的当代,笔者认为当代连环画创作要得以发展,必须从题材到形式实现大的转向来达成其学术生成的预期。前述所提及几类题材显然已远不能涵盖当下文化的语境面对的诸多问题与意义。比如社会心理、从不同个体映射向多种群体的价值取向、复杂的忧患意识与焦虑情节、哲思之于个体的关怀类型、生存态度之于生命的体验关系、物质性与精神性在各异的文化时空与人的行为间关系等等,可谓复杂而纷繁。显然,这些题材方面的转向诉求,自然会带来连环画艺术家们为此付出更多在连环画形式语言新空间探求的尝试。笔者在这篇短文的结尾处为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专业人士寄予乐观的期许,为准备履行创作计划和正在实践过程中的连环画家们点赞。因为你们的个人行为将决定今后的一段历史!
作者简介
白海,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
关键词:连环画创作;文化时空;题材;形式;转向与生成
视觉艺术所体现的文化时空关系,往往是从事艺术工作的群体从他们个体不同的角度出发,既被其包涵又为其增加变量,从而促成其律动的场域。没有脱离这种关系而独立存在的艺术。所以,连环画艺术相关学术问题的梳理,如离开这个原点的支撑,显然是难以为继的行为。
一、题材与文化时空
笔者认为,连环画创作题材是构成其文化时空的学术考察行为第一要素。根据史料,上个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由美协所引导的中国大陆连环画创作奖评选共举办了四届。而后,连环画创作奖评选没有单独举办,而是作为一个画种包涵在全国美展范畴内延续至今。在这漫长的半个多世纪中,从历届获奖作品来考察,其题材范围归结为以下几个大致类型:
1.革命文学战争类:如《山乡巨变》贺友直(第一届一等奖)、《铁道游击队》系列,丁斌曾,韩和平(一届一等)、《白毛女》华三川(二届一等)、《无产阶级的歌》陈衍宁,汤小铭(二届二等)、《淮海大战》张正刚(三届二等)、《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四届一等)。
2.历史文学类:如《西厢记》王叔晖(一届一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赵宏本、钱笑呆(一届一等)、《罗伦赶考》高云(三届一等)、《封神演义》张建民等(四届二等)。
3.人物传记类:如《屈原》刘旦宅(一届二等)、《白求恩在中国》许荣初等(二届一等)、《辛弃疾》陈全胜(三届二等)、《靖宇不死》赵奇(四届一等)。
4.伤痕文学类:《伤痕》陈宜明、李斌、刘宇廉(二届一等)、《人到中年》尤劲东(三届一等)、《雪雁》何多苓(三届二等)。
以上的几个题材类型占据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大陆连环画创作优秀作品的绝大多数比重。甚至,完全相同的题材被画家们反复的创作。
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其积极的一面来观想,为画家深度挖掘题材的相应文化内涵、角色的人格活力与独立性、相对稳定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储备。也为连环画历史的后世梳理,展呈出一个简明的历史图景。
二、形式与文化时空
连环画的形式语言(绘画风格)是考察其文化时空关系的另一要素。由于连环画的画种特殊性,其原画作品尺寸不大,优秀的作品要求画家具备在方寸之间把控画面形式,表现细节的能力。题材与脚本则起着指引画面情绪形成、约束绘画语言边界、达成与形式语言间意义的互通等重要职能。在相对有限的题材范畴内,漫长的时间跨度为画风各异的作品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这种形式语言的维度关系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现实主义与历史主义题材下的东西方绘画风格由典型性向多样性的延伸;②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在现实主义题材与西方审美体系的结合过程中,赋予中国画创作形式在特定环境下更多新的自我塑型可能性;③连环画的形式语言探索处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画家在自身绘画风格从形成到趋于成熟意义上的“试验田”与表达工具之一的双重地位。其重要性对于画家不言而喻。
鉴于篇幅,笔者只在第②方面用典型个案作品稍加展开。这里我们可以从前三届评选中五本一等奖作品来分析,它们分别是《山乡巨变》《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厢记》《白毛女》《罗伦赶考》。它们在形式语言上体现的共性是无论现实主义题材还是历史文学题材,画家都将传统中国画语言表达与西方审美体系中的近现代学术倾向纳入在一体进行实践。传统中国画的白描用线与重彩设色同西方审美中强调的物象比例、解剖结构关系、画面构成切分、透视原理、点线面黑白灰的分布等要素结合,达成了审美意义上新的(当时)相互适应。从绘本独立意义上看《山乡巨变》的造型趣味,在朴实中见出鲜活性,恰当的夸张道出了不同角色身份背后常被人忽视的乡土情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独特的构图开合关系与角色微妙情态刻写是对传统神话题材白描人物画的一次精彩的再思考。《罗伦赶考》则用传统白描语汇编译出一本极具平面构成趣味的“东方诗歌”。《西厢记》(彩绘版)与《白毛女》(彩绘版)虽都是重彩形式绘本,前者多取法于院体人物画,将戏曲扮相、透视构境、光源效果等元素恰当结合,营造出独具意蕴的东方“洛可可”画风。后者则涉足于具有相当语言难度的重彩“工兼写”领域,紧紧把握住并强化了角色情态的表演特质,将用笔设色的开合、构图取舍的开合与工兼写独有的张弛有度演绎到相当高度。
三、结语:转向与生成
然而,当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尽量不带个人情感倾向来审视大陆连环画延绵至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时空关系时,却不难发现这个跨度在面对当下的文化关系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互联网与全球化语境的当代,笔者认为当代连环画创作要得以发展,必须从题材到形式实现大的转向来达成其学术生成的预期。前述所提及几类题材显然已远不能涵盖当下文化的语境面对的诸多问题与意义。比如社会心理、从不同个体映射向多种群体的价值取向、复杂的忧患意识与焦虑情节、哲思之于个体的关怀类型、生存态度之于生命的体验关系、物质性与精神性在各异的文化时空与人的行为间关系等等,可谓复杂而纷繁。显然,这些题材方面的转向诉求,自然会带来连环画艺术家们为此付出更多在连环画形式语言新空间探求的尝试。笔者在这篇短文的结尾处为与自己观点类似的专业人士寄予乐观的期许,为准备履行创作计划和正在实践过程中的连环画家们点赞。因为你们的个人行为将决定今后的一段历史!
作者简介
白海,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