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班,行不行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z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上班,行不行?”以前有个同事这样问我,我看着他因为连续加班而枯黄的脸,说:“行啊,反正老板也觉得你不行。”同事“嗷”一声捂住了脸,仿佛自己被嫌弃了一样。我不上班,行不行?这是打工人自己的问题。你想不想来上班?你行不行?这是老板的问题。
  我的一个前老板,在他眼里,为他打工的只有两类人:一类是白拿他钱占他便宜的,一类是他少发工资,占人家便宜的。所以,那位老板相信,公司想要运营得好,就要多占人便宜,少让人占便宜。每次开管理会,他就反复强调公司必须人尽其才。我听完就把他的话翻译成我们能听懂的话:这个月对员工的压榨太轻了,在座的各位都是白拿钱的。
  与这位老板的心愿相反,我在职场遇到过很多努力“摸鱼”、想白拿钱的人,其中有一位最神奇。那次,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找到我,说给我招来了一个人。新入职的员工中他的履历最好看,展示的作品最棒,所以拿了部门最高薪,我立刻给他安排了一大堆活儿。但到晚上凑近一看,傻眼了:他什么都没做,设计软件用得磕磕绊绊。
  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后来承认,这是她职业生涯中最不堪的一笔。这个哥们儿在公司待了一周,终于被劝退。他拿了一周的工资,不算少,脸上挂着一丝奇异的笑,转身走了,设计软件的项目任务里一片空白,分派给他的活儿一点儿没动。他走后大半天,一个设计员大喊一声,说这哥们儿偷偷拷贝走了自己的作品,还把文件夹弄得一团乱。
  这个哥们儿的故事并没有结束:我的一位同事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遇到这个哥们儿,还成了他的领导。这哥们儿已经在新公司舒舒服服待了几个月,打开他的设计软件项目任务,依然还是空白。同事翻出他的履历,更加好看:我们公司作为他的“前任”,赫然躺在履历里,而他填的职位,是我的。


  职场上有多少没日没夜地干活却羞于找老板谈加薪的老黄牛,就有多少像上面这位神奇哥们儿的人,他们口中自己一身故事,履历好看,飘然而来,卷了一大笔工资而去,面对老板错愕、同事无奈的脸,他们嘴角扬起奇异的微笑。我起初对这样的人十分愤慨,后来才领悟到,他们就是老板们要渡的劫啊!
  如果以为这些人就是老板们的“大劫”,那可就错了。在这个世界里,还有一个由各种小公司、小作坊、草台班子凑起来的“草莽职场”。这些小公司通常靠一点儿独占性资源起家,老板除了出钱就不知道做什么,急需一位专业人士,而这个“草莽职场”上恰好活跃着一群职业总裁。
  我服务过的一个项目的总裁就是这样一位“草莽英雄”,衣着光鲜体面,气质深沉庄严,脸上写满故事。他当初拿着一套PPT来应聘,一番会晤,让老板宛如进入了一段“隆中对”沉浸式体验,而后立刻拍板把公司交给他打理。于是,这位总裁走马上任。他开了很多会,讲了很多话,看上去忙忙碌碌,但半年之后公司上下意识到,这是个每个月需要付给他5万元工资的废物,而最悲伤的是,当老板意识到这点后,依然需要继续付给他半年的高薪,因为解约金更高。
  这位总裁失业后跑来找我,请我帮他做一个方案,因为他有了下一个“猎物”—哦不,就职目标。于是,我终于明白他打動前老板的方案从何而来。我怔怔地看着他,他莞尔一笑,说:“不上班真的不行,人生会失去方向。”
  他有没有失去方向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再理睬他,但是我真的失去了人生方向。我想到自己加过的那些班、熬过的那些夜,以及被甲方“精神吊打”的那些日子,在这位“草莽英雄”眼里,都像是《笑林广记》里的故事。
  我后来再也没见到那个神奇的哥们儿,也和这位总裁失去了联络。因为他们,我对“不上班,行不行”这件事思考了许久。
  我想了又想,还是决定不去给老板们打工了,因为我既觉得自己这样老黄牛似的上班不行,但像上面二位那样上班,我也真的不行。
其他文献
一  朋友常常这样说:“最近压力很大,不开心,走,我们去吃点儿好的。”“请你吃点儿好的。”偶尔我也会如此说。近些年由于工作原因,跑了很多地方,吃过不少当地美食,但每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心里总会问:于我而言,究竟吃什么才算是“吃点儿好的”?  小時候极少有机会下馆子,好在母亲厨艺了得。放学回到家中,厨房里饭香扑鼻,一闻便知道今天能吃上最爱的红烧肉。也常遇到母亲翻炒辣椒,呛人无比,我一边抱怨一边打
期刊
在徽州的一家古董店里,我淘到一块古砖,砖上的花纹有些斑驳,貌似是“龟鹤延年”图。这块砖足有枕头大小。古董店的老板告诉我,这砖极好,可以摆在书架上当装饰品,亦可做壶承。喝茶的人都知道,壶承是一种简易的茶台。古砖有很多气孔,即便是泼上一壶茶,也会瞬间被吸收干净。古董店的老板演示了一下,他把刚刚泡的一壶太平猴魁全部倒在古砖上,果真是“秒干”,没过一会儿,满室茶香,全自这古砖而来。  那天,甚至等不及那古
期刊
一  朋友陈离发来一组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的译稿,这是他近期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翻译1800首艾米莉·狄金森的诗。  译诗不易,英国诗人雪莱甚至说:“译诗是徒劳的,把一个诗人的创作从一种语言译成另一种语言,犹如把一朵紫罗兰投入坩埚。”但译诗又是必须的,它使文化得以流通、开阔,赋予读者与创作者开放性的启迪。  艾米莉无疑是诗史上最孤独的一位诗人。她在小城居住一生,埋头写诗,并不为发表,只为
期刊
一  我近一周没有下楼,也没有任何下楼的欲望,只看着对面楼里零零星星有人走出来,又消失在有风穿过的巷子里。  女儿阿尔姗娜也难得度过一个休闲的暑假,每日不是看看电视就是翻翻闲书,或者一个人摆弄玩具。我看她无聊,问她想不想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学跳舞、唱歌或者钢琴,她立刻回我:“妈妈,我什么也不想学,我就想看书。”说完她又问我:“妈妈,你为什么天天待在家里不出门玩儿?”我说:“我就喜欢一个人待着,不想出
期刊
西部的天空是很高远的,尤其在秋天。  明净湛蓝的天上盘桓着飞鸟,孤高之处,有一只鹰。它的身影孤绝、肃杀,目光机警,良久地俯视着浩浩汤汤的党河和石窟。一队骆驼带着叮叮咚咚的声响在地平线上逶迤而来,铜铃是祖传的,上面的雕花,来自盛唐。杏子里藏着过往  提起河西走廊,对许多人来说,它是地理和精神意义上的远方。人们收拾行囊,来此看扁都口金黄的油菜花,看山丹军马场的万马奔腾,看武威天梯山石窟,看新城魏晋壁画
期刊
微雨:儿子小时候在某些方面似乎有些“强迫症”,比如,衣服弄湿了一点儿就要更换,否则就喋喋不休;不许我们在书上批注与划线,不许折叠书页;写作业时,一定要我把桌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诸如此类,有时令我抓狂。我每天上班、做家务、接送他上下学,忙得四脚朝天,实在无法满足他如此“高标准”的要求。有次雨天,我们一家三口一起出门,儿子的鞋子有点儿湿了,他就叽叽歪歪地抱怨,我只好不停地解释与安慰。孩子他爸
期刊
老薛至今还记得,2009年是他从事皮影艺术以来内心动摇得最厉害的一年。  那一年,从业20年的师兄离开了这个行当。他对老薛说:“IMAX《阿凡达》都上映了,潘多拉星球的飞龙会朝着你的鼻尖冲过来,吓你一大跳,你还觉得在幕后比画皮影会有出路吗?你真觉得‘全凭十指逞诙谐’就能‘双手对舞百万兵’?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真的要没落了。”  然而,师兄离开后不久,老薛接待了一个外国友人观摩团,来者多是影视界的大咖
期刊
始于一次分神  胡 桑著  类型:书评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年8月  《始于一次分神》是一本书评集。胡桑的书评既拥有诗人的敏锐,又具备学者的严谨,在文本与现实、历史与想象、形式与价值之间游刃有余地自由穿梭。他的文字摇曳动人,又处处引领读者去探究文学、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幽谧联系。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评集,同时也是一本探讨“文学何为”的思想论集。未被摧毁的生活  李伟长 著  类型:随笔  译林出版
期刊
一  在学校校门外摊煎饼,是我做过的比較“传奇”的事情之一。我身边的人大都听说过这回事,但是真正知道我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天真、多狼狈的人并不多。仔细回忆,我只觉得当时的自己尴尬又愚蠢。  大四那年的冬天,没有考研压力的我每天无所事事。某天,我突发奇想,想在路边摆摊儿摊煎饼。当时北京的城市管理没有现在这么严,偶尔还能在路边看到三三两两的推车小贩。这个想法是突然从我脑海里冒出来的,很有趣,而且很酷,我一
期刊
喜好微距摄影的人爱拍摄小生灵,很小的那种。没用过微距镜头的人想象不出,光圈最大、距离最近的时候,拍摄景深有多么浅:一只小豆娘,整个身子都在焦平面中,但眼睛拍清晰了,翅膀不一定清晰。而拍很小的昆虫时,若技术掌握得好,就能全部拍清晰。而且,小,本身就有令人难以抵抗的美。  最近拍虫子,各个角度都拍完后,如果小虫子依旧没有逃走的意思,我就会和它们玩一会儿。  这根狗尾巴草的草穗上有什么东西晃了一下,走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