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及文化形象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g2009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雀之灵》的审美意象是对孔雀的体认作出的文化书写,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舞蹈是“身体”的艺术。艺术化的“身体”充满了生命情态和生命精神。“身不假器”要求灵、肉的统一,为此,孔雀与舞者性别的同一,及摆脱“架子”是传统孔雀舞必须解决两个问题。《雀之灵》正依于这样的发展轨迹,以自然之美诠释人的生命之美。实现了从“神(雀)”到“人”再到“女人”的文化认同。成为傣族人文化形象的现代续写。
  【关键词】《雀之灵》审美意象;“身体”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流传于傣族聚居地的孔雀舞是傣族人民用艺术记录、传达民族审美意象——孔雀的典型方式,历史悠久。“每逢佳节,傣族民众都要云集一堂,观看由民间艺人表演的表现孔雀习性的舞蹈。”。可以根据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佛经故事等进行改编或创作,都有共同的审美意象——吉祥、幸福、美丽、善良。是对理想生活的审美表达及民族文化形象的塑造和表現。“相传在很久以前,傣族的领袖召麻粟带领四千人去寻找幸福,在战争期间为了保家卫国外出征战,自己的妻子——美丽的孔雀公主遭人陷害,召麻栗战胜归来去寻找爱妻,并最终团聚。”改编于神话故事《魔鬼与孔雀》的两个版本一是表现魔鬼欲霸占孔雀为妻,人面鸟身的孔雀,奋力抖动自己美丽的羽毛,那绚丽、灿烂的光芒使魔鬼兄弟双目失明,孔雀取得了胜利;一是“在森林里居住着各种各样的动物,本来森林里非常和谐,森林里来了一个危害四方的魔鬼看上了美丽又善于飞舞的孔雀姑娘,一时间整个森林陷入恐慌之中。孔雀姑娘设计将魔鬼引向沼泽地里,把它陷入泥塘淹死,从此森林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而《召树屯与婻诺娜》又谓孔雀公主是“花中的花王”。相传佛祖做“大摆”(佛事)时,人面鸟脚的金那丽、金那拉跳舞朝贺,便有了孔雀舞,是威仪的象征。孔雀舞的情节不同,但题材、审美意象完全一致。通过对孔雀的体认实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傣”——英雄、勤劳,自由、和平的自称相叠合。所以说孔雀舞的艺术形象及审美意象主要以在想象中努力修复和弥合欲望与满足之间的断裂为目的,使人们迈过了现实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鸿沟,而成为文化的期望(苏珊朗格语)。自然之物孔雀通过舞蹈的审美表达,成为“理性观念最完美的感性形象显现”(黑格尔)。
  加工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是针对“身体”所展开的。“身体”变生为艺术的“身体”,是充满生命情态和生命精神的艺术形象。“身体”应该是肉与灵的结合体。这种结合始终贯穿于舞蹈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一系列审美特征中。在舞者与艺术形象关系中,舞者应强调身体性。在艺术形象及其所表现的思想与情感的关系中,前者是肉、是身体,后者是灵、是精神。《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抒发情感的最好的、最直接的方式是舞蹈。也就是要求灵与肉的高度重合——“身不假器”,即最直接、最无间的身体体认方式或状态。通过孔雀与舞者性别的同一和摆脱“架子”、解放身体来实现舞者身体与其所承载的艺术形象的高度统一。
  傣族文化书写的孔雀将雄性特征融入到雌性(女性)定位的形象中——因为“展开了美丽的翎羽”的雄性,且舞者是男性。随着文化意义赋予的需要,要求孔雀形象从身体的意义上实现性别认同。金明编创,资华均、崔美善领衔表演的《孔雀舞》实现了从再现到对孔雀进行表现的转变,从写实走向写意。孔雀舞的发展节点之一被放在了模仿所需要的“装扮”到表现其文化形象、赋予其文化意义所要求的身体的认同上。传统孔雀舞是直接对孔雀的模仿,是人通过瑞兽表达人对神的敬仰和崇敬。传统孔雀舞舞者头戴金盔、假面,身上穿有支撑架子的形似孔雀的装饰,肩披莲花瓣形云肩,脸戴尖塔形白净菩萨面具。腰套篾编孔雀架子,其上以彩纸或色布装饰成孔雀身、翅、尾的假形进行舞蹈。毛相放弃“架子”,调整服装,佩戴孔雀头饰,既解放了演员的肢体,又显示出女性的身体特征塑造出美丽高尚的女性形象。这一审美意象的出现,既有其历史的逻辑,又有其现实的必然性——对新中国新女性的赞美,是时代的必然。更是其民族文化形象的更新及再创造。至此,表演者所要认同和面对的对象再也不是神,而是脱离神的庇护、具有独立人格思想的人。也就是说开始了人(具有独立人格意识的舞者)对人的认同,体现了人对生命自由、美好精神追求的一种更为直观和直接的表达。
  杨丽萍的《雀之灵》正依于这样的发展轨迹,以一只孔雀的独舞,以自然之美诠释人的生命之美。实现了从“神(雀)”到“人”再到“女人”的文化认同。使这只孔雀精灵不再高蹈殿堂,而常舞于人间,成为傣族人文化形象的现代续写。
  《雀之灵》是灵肉结合的典型。是因其舞蹈在文化和生命价值的规定下所体现出的灵肉结合。所谓写意,即以形写神。神因形而显,形以神而立,形神兼备。舞蹈的静中有动势,动中有静态,即是形神的关联与转换的表现,静以示形,动而彰神。就每一个舞蹈动作趋于静态的时候,体现出动作的造型意愿,造型即是形塑的手段,便于在视觉上生成形象。动中有静态其实是舞者所要塑造的舞蹈形象的一个基础,由此生成的一系列角色的一种基本势态——造型对角色的形象、也就是角色形态——作出了基本的框定。舞者单脚着地,双臂展开的这样一个造型,从静的角度来看,造型表现的都是孔雀。静中有动势,即是在造型基础——基本势态上的系列活动的表现和描写。更多的是角色的情态的表达。理羽、寻水、戏沐、抖翅、展翅、飞翔、等。杨丽萍“一点”的手法进行处理,就是动静关系的转换。“一点”作为动静转换的节点,“一点”是静态的,是对角色形象的框定和指认,再以“一点”为基础而发展——静中有动势出孔雀的一系列情态形成各种形态的变化,紧扣“灵”的主题,极度灵活的肢体语言极度细腻的模仿了孔雀形象,也表达出了孔雀灵动的生命精神。每一个相对静止的造型其实更多的是对孔雀形态的再现,而以这个静态的造型为“一点”来展开的一个舞蹈单元的表达则更多的是对孔雀生命精神的表现。整个舞蹈是由若干个“一点”构成,在不断的形塑(也可视为叙事)过程中,不断叠加并推举着生命精神的呈现。“形”“神”不离,使之在舞蹈中一以贯之且一气呵成。超越形态的模拟,是灵与肉的交融、呈现。
  杨丽萍将它神化为一个唯美圣洁的女神形象,成为超凡脱俗的傣族女性之美的象征。天地之间完全弥漫的是舞者与孔雀交融的生命之灵。舞者因生命精神而完成了对对象——孔雀的体认,完全融为一体。通过剥离理性的自我,实现了从艺术角色到自我——人的转化。《雀之灵》的内在灵性在可感、可知的状态下得到完美呈现。此时的杨丽萍“不是一个职业的舞蹈家,而是一个生命的舞者。”将生命的灵性进发到极致,舞者以自己的生命演绎着生命本身。其审美成为自我的净化,引导着生命精神的建构与人性认知。
  由此,有人说,“独舞《雀之灵》超凡脱俗地申明了‘我是神’表现孔雀之灵——‘神灵’‘圣灵’或‘精灵’,(杨丽萍)陶醉于灵性的顿悟之中。……高傲地俯视,人神合一,不染尘埃”。身体即是形象,灵肉无间。
  参考文献
  [1]曹成章.傣族村社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莎莎.傣族孔雀舞的传承与变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3]刘建.孔雀舞的人神境界[J].艺术评论,2004(10):59-63.
  作者简介:李金容(1994—),女,汉族,四川人,艺术学理论、艺术与民族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在读。
其他文献
【摘要】2017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全国各高校师范类专业都要接受专业认证工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贵工程”)音乐学专业也即将面临此项工作,因此相关课程都要面临改革。在本文中,笔者以贵工程音乐学专业为例,提出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以期让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师范类专业的培养需要。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视唱练耳;教学
期刊
【摘要】在音乐新课程中提到,音乐课堂的核心宗旨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音乐教师要将课堂视作生命的拔节,音乐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场,在教学相长中完成彼此的生命拔节和蜕变,课堂是灵动的,是丰富多彩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就应该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动态生成”课堂。  【关键词】预设;生成;动态  【中圖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现状分析  日常音乐课的预设式教学把教学看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及各种音乐综艺节目的盛行,流行音乐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引领着音乐潮流。流行音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音乐教育中值得学习和借鉴。在以往小学音乐教育中,经常遇到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状况,如能将流行音乐与小学音乐教育结合,势必将改善这种问题。本文从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出发,主要探讨流行音乐引入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中的影响和作用,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音乐教育者提供一些教学上的帮助。  【关键词】流
期刊
【摘要】本文就对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地方乡土教材的编撰原则和地方乡土教材融入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堂的实践方法的探索展开论述,目的在于从理论上来研究和分析中职音乐欣赏课材料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丰富和发展中职音乐欣赏教学理论,更好地提高中职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中等职业人才。  【关键词】地方乡土教材;融入;中职学校;音乐欣赏课;实践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文章以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艺术教育专业教改为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建设,探索在应用型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有效地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型高校;艺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在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更要加强对本土民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部门对于教育方面的工作也越來越重视,在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重视。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音乐教学就是较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有利于当前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初中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
期刊
【摘要】有效性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最理想和有效的教学效果。音乐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值得音乐教学工作者去深入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方向。  【关键词】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手风琴在国内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高校中更是发展势头迅猛。本文通过多元化、多角度地分析,阐述了手风琴在高校普及的积极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手风琴;多元化;多角度;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12月22日,一个值得手风琴人纪念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手风琴专家、学者和老师们欢聚在北京大学,参加由北京大学手风琴协会主办的2017全国高校手风琴联盟
期刊
【摘要】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的舞剧《孔子》在2013年首演于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该剧是由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六幕构成,《采薇舞》是在第四幕中以片段化形式与观众亮相。此部作品以“孔子”这一形象为核心人物,讲述了他在鲁国不得志后,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那困难重重、跌宕起伏的进谏之路。  【关键词】女性;体语;意念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女性体态特
期刊
【摘要】本文从曹禺先生所著的著名文学作品《雷雨》切入,又从后期诸多再创作的“雷雨”作品中提领出王玫的现代舞剧《雷和雨》加以分析,试找出在共同文学球根上生发出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创作思维或手法的差异性。文章分析了在同一文学题材基础上舞蹈作为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直观艺术表现手法,在现当代社会语境下,编舞者对于原文学脚本再创作过程中进行的结构、人物、表达手法的个人化改变。  【关键词】《雷雨》;《雷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