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 竹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到了朋友的茅舍,触景生情,写道:“红叶已染常春藤,四五竿竹动秋风”。看来秋已经很深了,三两竿竹子在风中摇曳。
日本的秋声,很小,很细。
然而,那一点凉意,还是让你感受到了。
郑板桥画竹,无师承,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悟出。
松尾芭蕉善于捕风,郑板桥善于捉影。这也是诗人与画家的区别之一。
竹生笋,笋长得快,十五六天就超过原来的竹子,有人便称竹子为“妒母草”。
诗经以草木起兴,楚辞更进了一步,把草木人格化了,算是“植物的符号学”。晋人爱竹,多属于行为艺术。
年少吃肉,人老喝粥。猛烈之徒炙牛,恬淡之士食笋。
竹荫清,虚,静,易流于空寂。不像桃李那般繁艳,有一种世俗的热闹。理想的生活环境是闹中取静,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张弛有致。正所谓,竹外桃花三两枝。
但理想理想,总是有条有理地想一想。然后,算了。
把杂乱丛竹疏通,芟繁就简,古人称之为“洗竹”。真是绝妙的措辞。
两年前父亲从外面移来一丛竹子,种在墙角,现在已繁衍成一大片,也該“洗”一“洗”了。
春竹深,夏竹浓,秋竹淡,冬竹浅。竹里可以听风,听雨,亦可听雪。
宋人诗话里说,竹不曾香,而杜甫则曰:“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不曾香,而李白则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套用一则禅宗公案来说,则不是竹香,亦不是雪香,而是心香。心香一瓣,河清海晏。
山西出一种名酒,曰:“竹叶青”。因喜欢它的名字,有一次我居然喝醉了。
绿 阴
记得曾随手在哪本书上写过两个句子,大概是“犹记去年绿阴里,日暮小村啼画眉”。
盛夏,看到铺天盖地的绿阴,会很激动。这里说的是以前。现在不太容易激动了,但还是会怔那么一怔。
人看到美好的东西,会微微一怔。“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里,相悦的两人,乍一见面,一定会微微一怔,然后,天地一新。
写到这里,我倒突然想到一个很现代的句子:“天微微一怔,蓝了。”
可以算作一句诗吧。
对于以前多愁善感的自己,偶尔会羡慕那么一下。善感,是因为年轻。虽然多愁,但还是好的。
浮士德看到美好的东西会喊:“多美啊,请你停一停”。
停不下来的。越是美好的东西,往往消失得越快。
明明知道停不下来,但人还是忍不住会想:“请你停一停”。这应该算是一个美好的弱点。但魔鬼早就窥见了人的这一弱点,所以乘虚而入,加以利用。
这么美丽的绿阴,也会很快消失。盛极而衰。
我站在一棵绿树下,突然看见了一朵花,被风轻轻吹动。
香 远
荷香已经够清雅的了,但藕叶清香胜花气。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南宋诗人,我尤爱姜白石。只有敏感如斯,才会在诗里去写荷叶之香。
现代人不关心荷香,只关心荷尔蒙。
梅花的香气,雪后闻去,始悟苏东坡称其为“返魂香”之妙。梅花至宋时,方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南宋时尤甚。北宋欧阳修著《洛阳牡丹记》,南宋范成大则修《梅谱》。可见士大夫审美趣味的变迁。我以前不喜梅花,后来倒种了一株腊梅,但又被母亲移栽死了。还曾种过一株红梅,但未活。
薄荷香清凉,但浓烈,富有不动声色的攻击性,猫食之则醉。
若著对联,忘忧草可对含笑花。含笑花朵虽小,却香得雅重。
兰香纯洁如处子,幽雅如高士。
檀香易于佛阁,亦易于闺房。这两处地方,都易静,易深。一处易低语,一处易私语。
花木兰,香。李香君,香。北女亮烈,南女韵秀。然而,并不妨风骨铮然。这里的木兰当然是《木兰诗》里的木兰,这里的香君也只是《桃花扇》里的香君。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不香,但是艳。《红楼梦》中的夏金桂,不香,亦艳。金,虽可贵,但食之则亡。西门庆因金莲暴死,薛蟠由金桂致祸。
荀彧薰香,韩寿偷香。香与男人连在一起,有自恋、色情或颓废意味。福克纳的《喧哗与躁动》中,忍冬香弥漫,带有乱伦的暗示性。忍冬,即金银花,其香张扬而暧昧。
桃花乱落如红雨。此句以色著称。见色生心,是花色,也是女色。不因色悟空,则易因色致疾。李贺诗,不仅奇,而且狂。狂离躁不远。这句诗,暗含着深刻的心理动荡。
李贺弥留之际,被上帝招去。这一传闻,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也许说明,在其生命晚期,内心世界已接近错乱了。
桃花本来也不因香著称。
古人有恨海棠无香之说。海棠何辜,遭人唐突。这皆因世人分别心太重之故。
海棠无香不须恨,世有缺憾味方长。
乌 啼
那个地方叫龙兴掌,在半山腰。我们到达的时候,天已黄昏。霞光在山头挂着,像一大匹绸缎,只挂着一个角,让人看着有点担心,似乎风一吹就飘走了。好在现在风不大,四山苍茫。
我们把帐篷搭在那几株桃树旁。时为春夏之交,山下花事早已阑珊,而此处桃花正艳。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境与意会,遂成绝唱。然而我对花平静,已无今春第一次见到时的激动。每一次到来的春天都是新的,不可重复,更不可复制。就像青春和生命,只能是一次性的。
昨天山上刚落了一次雨,夜晚,寒意逼人,潮气浓重,能听到大露水珠子啪嗒啪嗒频繁滴落帐篷上的响声。
凌晨三时左右醒来。黑暗中发了一会呆,听到乌鸦在西山壁上鸣叫。独独的一只,每间隔一阵子,鸣叫几声。寂静的夜色被打破,好像荡起了一道道波纹。而当夜色重新水平如镜时,鸣声又再次响起。严格说来,这只乌鸦不是在“叫”,而是在“啼”。山中鸦鸣与平原上的不同。平原上的乌鸦音色苍凉,节奏急促,像一桶水,笔直地倒了下去。每叫一声,略作停顿,再叫另一声。这只乌鸦则连续鸣叫几声后,才停了一下。声音厚,润,缓,似乎想要诉说什么,又说不太清楚,像一桶水,斜着泼了出来。 虫 鸣
两年前,和几个朋友,去九华山玩,顺便寻访一位法师。那位法师,出家前曾在北京某高校教美术。有一次,带着学生来写生,喜欢此地景色,念兹在兹,后来就在山上一个寺院里剃度了。
初夏,天气热了。寺院里的荷花开始开了。我们在法师那儿喝茶,闲聊。这期间,下了一阵大雨,茶室有个雕花小窗,一丛佛肚竹正好映在那儿。
从法师那儿出来,已是半下午,天空还有零星雨点,很凉快。
走到半山腰,在一个平台上,我们停下来,歇歇脚。一旁的山涧里,流水哗哗,正好注入不远处一个翡翠般的深潭。太阳从云层露出,整个大山猛地一亮。阳光洒在草木葱茏的山壁,残雨如珠,闪闪发光。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听到了满山壁的虫鸣。
真的,我还从来没听到过这么响的虫鸣,几乎可以用“轰鸣”来形容。也不知道都是些什么虫子,听声音,个头儿应该很大。虫鸣交织在一起,像激流,形成一种声音的波澜。波澜起伏,打着漩儿,汇集在这儿。我们几个都不再说话,站在那儿,静静听了好大一会儿。
寂静陡峭的山壁上,一片虫鸣。想想,除了特别响亮,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偏偏就忘不了。想到那座山,就会想到那片虫鸣。
今年深秋,几个朋友开车,去河南二郎山玩了一天。山上树木很多,叶子都残了,地上落了很多。树也挺有意思的,在哪儿落脚,就一辈子在哪儿了。真是一物有一物的命,一点儿也违不得。不过,在哪儿活不是活呢!只要安下心来,也没什么不好的。残叶上有很多斑痕,应该是秋虫吃的。
我们沿着山径,慢慢向山顶走去。山不高,阳光照在树林里,亮堂堂的。一路上都能听到虫鸣,清脆,疏落,但又不间断,这儿一声,那儿一声。声音与声音之间,并没有任何应和之意,你响你的,我响我的,每个声音都是孤立的。这样听起来,反而别有一种韵味儿,使人心里很静,也很空,很明亮很清澈的静和空。整个山,也显得很空。古人说到山,会说空山。空山的空,本来就含有静的意思吧。
有个老人,小时候,和我家是邻居。村里按辈分,该喊他爷爷。出了正月,天气变暖和了,麦苗绿油油的,盖严了地皮儿。每年这个时候,镇上都会逢庙会。他喜欢聽大戏,有一次,晚上,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去赶会。
听过戏,回来时,他给我买个烧饼。刚出炉的烧饼,圆圆的,中间薄,边缘厚,带着焦。上面撒满芝麻粒,热腾腾的,好闻极了。我吃了一半,剩下一半,舍不得吃,用手拿着。大月亮地,麦田很静,开始有虫子叫了,吱吱,吱吱。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听着虫声,心里很快乐,也很安静。月光中,田野真大。
那个老人,已经死了好些年了。他打了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死得很孤独,听说死了两天才被人发现的。有些人,也没多亲,虽然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还是让我们忘不了。
可 喜
谁家院子里的枇杷黄了,一半树冠斜斜横出墙外,粗硬的大绿叶映着满树枇杷,每次经过那儿,都仿佛第一次看到,都要瞅上几眼。可喜。
想写一写盛夏的果实:散发着纯洁少女气息般的杏,科学的成年女子般的桃子,虎头虎脑的青梨,心里有着很多念头的晚樱桃……但始终没能写出来。但偶尔想一想,也可喜。
高考后,三年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有种成年人的感觉。一群学生对份子请老师吃饭,分手时老师免不了再叮嘱一番。老师每说一句,这群毛头小子便轰然应答:“知道了,老师!”或者:“放心,老师!”简直山鸣谷应。但这应答声中,还是透出了一种单纯的孩子气。哎,十七岁之前的男孩子,是清澈的。我在楼上看去,内心就有一种很深的感动。这种情景,非常可喜。
站在满架书前,徘徊复徘徊,突然看到清人黄图珌的《看山阁闲笔》,觉得这个名字可喜。“看山阁”,可喜。“闲笔”,也可喜。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直觉得可喜。
枣花微碧,柿花淡青,可喜。
市声远听可喜。灯火远看可喜。青梅竹马,想象中可喜。
昨晚微感躁郁,临睡前,随手写下两个句子:“要寂寞,就旷世寂寞”、“没有个性,也算一种个性”。今早看看,倒觉可喜。
看《西游记》,以前喜欢孙悟空,后来喜欢唐三藏,再后来喜欢猪八戒,现在连那一众大小妖怪,也觉可喜。即便处处名山胜水,如果没有他们,漫漫长路,取经途中,那该是多么无聊。
石榴石手镯,只有戴在沉静温婉的手腕儿上,才可喜。
道德绑架,本质也是一种暴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德的无声感召,才可喜。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鼻子》,有一种生理性的别扭。你们就推崇病态的芥川吧,我觉得太宰治更可喜。
合欢树太羞涩,永远都长不大似的。但其实极其性感。越高大越具有美感,当然也越可喜。
七星瓢虫,笨拙地爬到一茎草叶尖上,一倾,一抖,一惊,突然轻盈地斜飞起来。可喜。
您好,汝龙先生!契诃夫小说全集的精装本终于出来了,虽价格很高,但也特别可喜。
活着的鱼,眼睛冷漠。死去的鱼,眼睛倒有某种细微的沉思色彩。但只有蜻蜓的眼睛,看上去才可喜。
走过涵洞,正好一列火车从上面轰轰隆隆驶过,地动山摇的势头,心里一惊,想赶紧跑出,后来又索性站住,静待火车驶去,可喜。
战乱频仍、苦难重重的古中国,在我顽冥不化的感觉中,却始终具有一种纯洁的植物性。至少,那辽阔大地上,处处铺天盖地的绿荫,是可喜的。
想写一篇文字,又无从下笔,想到金圣叹的《不亦快哉》,遂加以模仿,写成此文。倒也觉得可喜。
旧 札
还是叫你雨水吧。对于我来说,更认可这个称呼。请赋予我呼唤它的权利。
不知为何,最近常怀想以前的那段时光。我说那段,并不是说它已结束。如果喻之为河流,它只是以另一种更为舒缓的方式流动罢了,不是吗?如此说来,我怀想的原来是一条河的源头。五年了,时光真快啊。五年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事物。
主要是心境。
我现在很好了,以前的黯淡,更多的是来自于写作的焦虑。现在我于写作已经释然。相忘于江湖。于很多世事亦已释然。所拥有的事物,知道哪些需要珍惜,哪些可以视之若无。
已经好久没有正正经经地写东西了。偶尔提笔,尽量率性而为,如小孩子陌上看花。当你远离写作时,我曾为你深感可惜。现在才算彻底理解了。因为我亦远离,至少已平和视之。心灵自有其选择的自由和理由。
这世间,比写作更大的事,比比皆是。
我现在正在享受更纯粹的阅读快乐。阅读趣味也改变了。小说极少读了,偶尔读点古诗,兴趣转向了历史。刚开始,难以忍受那些视生命如刍狗般的层出不穷的杀伐,有切身之痛。现在,已能从中跳出,作壁上观了。收集一些佛教禅宗典籍,看了几本,很难领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机缘到时再去看吧。
现正看《本草》。图文对照。
那棵合欢树,被你写得多好啊。今天十五,我这儿有雨。听见了春雷声。祝你元宵节快乐!让我们既能享受精神的愉悦,也能享受世俗的幸福。最后,我还得祝福那棵合欢树,愿它在天地间长得更好!
日本俳圣松尾芭蕉到了朋友的茅舍,触景生情,写道:“红叶已染常春藤,四五竿竹动秋风”。看来秋已经很深了,三两竿竹子在风中摇曳。
日本的秋声,很小,很细。
然而,那一点凉意,还是让你感受到了。
郑板桥画竹,无师承,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悟出。
松尾芭蕉善于捕风,郑板桥善于捉影。这也是诗人与画家的区别之一。
竹生笋,笋长得快,十五六天就超过原来的竹子,有人便称竹子为“妒母草”。
诗经以草木起兴,楚辞更进了一步,把草木人格化了,算是“植物的符号学”。晋人爱竹,多属于行为艺术。
年少吃肉,人老喝粥。猛烈之徒炙牛,恬淡之士食笋。
竹荫清,虚,静,易流于空寂。不像桃李那般繁艳,有一种世俗的热闹。理想的生活环境是闹中取静,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张弛有致。正所谓,竹外桃花三两枝。
但理想理想,总是有条有理地想一想。然后,算了。
把杂乱丛竹疏通,芟繁就简,古人称之为“洗竹”。真是绝妙的措辞。
两年前父亲从外面移来一丛竹子,种在墙角,现在已繁衍成一大片,也該“洗”一“洗”了。
春竹深,夏竹浓,秋竹淡,冬竹浅。竹里可以听风,听雨,亦可听雪。
宋人诗话里说,竹不曾香,而杜甫则曰:“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不曾香,而李白则曰:“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套用一则禅宗公案来说,则不是竹香,亦不是雪香,而是心香。心香一瓣,河清海晏。
山西出一种名酒,曰:“竹叶青”。因喜欢它的名字,有一次我居然喝醉了。
绿 阴
记得曾随手在哪本书上写过两个句子,大概是“犹记去年绿阴里,日暮小村啼画眉”。
盛夏,看到铺天盖地的绿阴,会很激动。这里说的是以前。现在不太容易激动了,但还是会怔那么一怔。
人看到美好的东西,会微微一怔。“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经》里,相悦的两人,乍一见面,一定会微微一怔,然后,天地一新。
写到这里,我倒突然想到一个很现代的句子:“天微微一怔,蓝了。”
可以算作一句诗吧。
对于以前多愁善感的自己,偶尔会羡慕那么一下。善感,是因为年轻。虽然多愁,但还是好的。
浮士德看到美好的东西会喊:“多美啊,请你停一停”。
停不下来的。越是美好的东西,往往消失得越快。
明明知道停不下来,但人还是忍不住会想:“请你停一停”。这应该算是一个美好的弱点。但魔鬼早就窥见了人的这一弱点,所以乘虚而入,加以利用。
这么美丽的绿阴,也会很快消失。盛极而衰。
我站在一棵绿树下,突然看见了一朵花,被风轻轻吹动。
香 远
荷香已经够清雅的了,但藕叶清香胜花气。
“荷叶似云香不断,小船摇曳入西陵”。南宋诗人,我尤爱姜白石。只有敏感如斯,才会在诗里去写荷叶之香。
现代人不关心荷香,只关心荷尔蒙。
梅花的香气,雪后闻去,始悟苏东坡称其为“返魂香”之妙。梅花至宋时,方被赋予丰富的内涵。南宋时尤甚。北宋欧阳修著《洛阳牡丹记》,南宋范成大则修《梅谱》。可见士大夫审美趣味的变迁。我以前不喜梅花,后来倒种了一株腊梅,但又被母亲移栽死了。还曾种过一株红梅,但未活。
薄荷香清凉,但浓烈,富有不动声色的攻击性,猫食之则醉。
若著对联,忘忧草可对含笑花。含笑花朵虽小,却香得雅重。
兰香纯洁如处子,幽雅如高士。
檀香易于佛阁,亦易于闺房。这两处地方,都易静,易深。一处易低语,一处易私语。
花木兰,香。李香君,香。北女亮烈,南女韵秀。然而,并不妨风骨铮然。这里的木兰当然是《木兰诗》里的木兰,这里的香君也只是《桃花扇》里的香君。
《金瓶梅》中的潘金莲,不香,但是艳。《红楼梦》中的夏金桂,不香,亦艳。金,虽可贵,但食之则亡。西门庆因金莲暴死,薛蟠由金桂致祸。
荀彧薰香,韩寿偷香。香与男人连在一起,有自恋、色情或颓废意味。福克纳的《喧哗与躁动》中,忍冬香弥漫,带有乱伦的暗示性。忍冬,即金银花,其香张扬而暧昧。
桃花乱落如红雨。此句以色著称。见色生心,是花色,也是女色。不因色悟空,则易因色致疾。李贺诗,不仅奇,而且狂。狂离躁不远。这句诗,暗含着深刻的心理动荡。
李贺弥留之际,被上帝招去。这一传闻,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但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也许说明,在其生命晚期,内心世界已接近错乱了。
桃花本来也不因香著称。
古人有恨海棠无香之说。海棠何辜,遭人唐突。这皆因世人分别心太重之故。
海棠无香不须恨,世有缺憾味方长。
乌 啼
那个地方叫龙兴掌,在半山腰。我们到达的时候,天已黄昏。霞光在山头挂着,像一大匹绸缎,只挂着一个角,让人看着有点担心,似乎风一吹就飘走了。好在现在风不大,四山苍茫。
我们把帐篷搭在那几株桃树旁。时为春夏之交,山下花事早已阑珊,而此处桃花正艳。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一诗,境与意会,遂成绝唱。然而我对花平静,已无今春第一次见到时的激动。每一次到来的春天都是新的,不可重复,更不可复制。就像青春和生命,只能是一次性的。
昨天山上刚落了一次雨,夜晚,寒意逼人,潮气浓重,能听到大露水珠子啪嗒啪嗒频繁滴落帐篷上的响声。
凌晨三时左右醒来。黑暗中发了一会呆,听到乌鸦在西山壁上鸣叫。独独的一只,每间隔一阵子,鸣叫几声。寂静的夜色被打破,好像荡起了一道道波纹。而当夜色重新水平如镜时,鸣声又再次响起。严格说来,这只乌鸦不是在“叫”,而是在“啼”。山中鸦鸣与平原上的不同。平原上的乌鸦音色苍凉,节奏急促,像一桶水,笔直地倒了下去。每叫一声,略作停顿,再叫另一声。这只乌鸦则连续鸣叫几声后,才停了一下。声音厚,润,缓,似乎想要诉说什么,又说不太清楚,像一桶水,斜着泼了出来。 虫 鸣
两年前,和几个朋友,去九华山玩,顺便寻访一位法师。那位法师,出家前曾在北京某高校教美术。有一次,带着学生来写生,喜欢此地景色,念兹在兹,后来就在山上一个寺院里剃度了。
初夏,天气热了。寺院里的荷花开始开了。我们在法师那儿喝茶,闲聊。这期间,下了一阵大雨,茶室有个雕花小窗,一丛佛肚竹正好映在那儿。
从法师那儿出来,已是半下午,天空还有零星雨点,很凉快。
走到半山腰,在一个平台上,我们停下来,歇歇脚。一旁的山涧里,流水哗哗,正好注入不远处一个翡翠般的深潭。太阳从云层露出,整个大山猛地一亮。阳光洒在草木葱茏的山壁,残雨如珠,闪闪发光。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听到了满山壁的虫鸣。
真的,我还从来没听到过这么响的虫鸣,几乎可以用“轰鸣”来形容。也不知道都是些什么虫子,听声音,个头儿应该很大。虫鸣交织在一起,像激流,形成一种声音的波澜。波澜起伏,打着漩儿,汇集在这儿。我们几个都不再说话,站在那儿,静静听了好大一会儿。
寂静陡峭的山壁上,一片虫鸣。想想,除了特别响亮,也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偏偏就忘不了。想到那座山,就会想到那片虫鸣。
今年深秋,几个朋友开车,去河南二郎山玩了一天。山上树木很多,叶子都残了,地上落了很多。树也挺有意思的,在哪儿落脚,就一辈子在哪儿了。真是一物有一物的命,一点儿也违不得。不过,在哪儿活不是活呢!只要安下心来,也没什么不好的。残叶上有很多斑痕,应该是秋虫吃的。
我们沿着山径,慢慢向山顶走去。山不高,阳光照在树林里,亮堂堂的。一路上都能听到虫鸣,清脆,疏落,但又不间断,这儿一声,那儿一声。声音与声音之间,并没有任何应和之意,你响你的,我响我的,每个声音都是孤立的。这样听起来,反而别有一种韵味儿,使人心里很静,也很空,很明亮很清澈的静和空。整个山,也显得很空。古人说到山,会说空山。空山的空,本来就含有静的意思吧。
有个老人,小时候,和我家是邻居。村里按辈分,该喊他爷爷。出了正月,天气变暖和了,麦苗绿油油的,盖严了地皮儿。每年这个时候,镇上都会逢庙会。他喜欢聽大戏,有一次,晚上,就骑着自行车,带我去赶会。
听过戏,回来时,他给我买个烧饼。刚出炉的烧饼,圆圆的,中间薄,边缘厚,带着焦。上面撒满芝麻粒,热腾腾的,好闻极了。我吃了一半,剩下一半,舍不得吃,用手拿着。大月亮地,麦田很静,开始有虫子叫了,吱吱,吱吱。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听着虫声,心里很快乐,也很安静。月光中,田野真大。
那个老人,已经死了好些年了。他打了一辈子光棍,无儿无女,死得很孤独,听说死了两天才被人发现的。有些人,也没多亲,虽然离开我们很长时间了,但还是让我们忘不了。
可 喜
谁家院子里的枇杷黄了,一半树冠斜斜横出墙外,粗硬的大绿叶映着满树枇杷,每次经过那儿,都仿佛第一次看到,都要瞅上几眼。可喜。
想写一写盛夏的果实:散发着纯洁少女气息般的杏,科学的成年女子般的桃子,虎头虎脑的青梨,心里有着很多念头的晚樱桃……但始终没能写出来。但偶尔想一想,也可喜。
高考后,三年高度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了,也仿佛一下子长大了,有种成年人的感觉。一群学生对份子请老师吃饭,分手时老师免不了再叮嘱一番。老师每说一句,这群毛头小子便轰然应答:“知道了,老师!”或者:“放心,老师!”简直山鸣谷应。但这应答声中,还是透出了一种单纯的孩子气。哎,十七岁之前的男孩子,是清澈的。我在楼上看去,内心就有一种很深的感动。这种情景,非常可喜。
站在满架书前,徘徊复徘徊,突然看到清人黄图珌的《看山阁闲笔》,觉得这个名字可喜。“看山阁”,可喜。“闲笔”,也可喜。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一直觉得可喜。
枣花微碧,柿花淡青,可喜。
市声远听可喜。灯火远看可喜。青梅竹马,想象中可喜。
昨晚微感躁郁,临睡前,随手写下两个句子:“要寂寞,就旷世寂寞”、“没有个性,也算一种个性”。今早看看,倒觉可喜。
看《西游记》,以前喜欢孙悟空,后来喜欢唐三藏,再后来喜欢猪八戒,现在连那一众大小妖怪,也觉可喜。即便处处名山胜水,如果没有他们,漫漫长路,取经途中,那该是多么无聊。
石榴石手镯,只有戴在沉静温婉的手腕儿上,才可喜。
道德绑架,本质也是一种暴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德的无声感召,才可喜。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鼻子》,有一种生理性的别扭。你们就推崇病态的芥川吧,我觉得太宰治更可喜。
合欢树太羞涩,永远都长不大似的。但其实极其性感。越高大越具有美感,当然也越可喜。
七星瓢虫,笨拙地爬到一茎草叶尖上,一倾,一抖,一惊,突然轻盈地斜飞起来。可喜。
您好,汝龙先生!契诃夫小说全集的精装本终于出来了,虽价格很高,但也特别可喜。
活着的鱼,眼睛冷漠。死去的鱼,眼睛倒有某种细微的沉思色彩。但只有蜻蜓的眼睛,看上去才可喜。
走过涵洞,正好一列火车从上面轰轰隆隆驶过,地动山摇的势头,心里一惊,想赶紧跑出,后来又索性站住,静待火车驶去,可喜。
战乱频仍、苦难重重的古中国,在我顽冥不化的感觉中,却始终具有一种纯洁的植物性。至少,那辽阔大地上,处处铺天盖地的绿荫,是可喜的。
想写一篇文字,又无从下笔,想到金圣叹的《不亦快哉》,遂加以模仿,写成此文。倒也觉得可喜。
旧 札
还是叫你雨水吧。对于我来说,更认可这个称呼。请赋予我呼唤它的权利。
不知为何,最近常怀想以前的那段时光。我说那段,并不是说它已结束。如果喻之为河流,它只是以另一种更为舒缓的方式流动罢了,不是吗?如此说来,我怀想的原来是一条河的源头。五年了,时光真快啊。五年的时光改变了很多事物。
主要是心境。
我现在很好了,以前的黯淡,更多的是来自于写作的焦虑。现在我于写作已经释然。相忘于江湖。于很多世事亦已释然。所拥有的事物,知道哪些需要珍惜,哪些可以视之若无。
已经好久没有正正经经地写东西了。偶尔提笔,尽量率性而为,如小孩子陌上看花。当你远离写作时,我曾为你深感可惜。现在才算彻底理解了。因为我亦远离,至少已平和视之。心灵自有其选择的自由和理由。
这世间,比写作更大的事,比比皆是。
我现在正在享受更纯粹的阅读快乐。阅读趣味也改变了。小说极少读了,偶尔读点古诗,兴趣转向了历史。刚开始,难以忍受那些视生命如刍狗般的层出不穷的杀伐,有切身之痛。现在,已能从中跳出,作壁上观了。收集一些佛教禅宗典籍,看了几本,很难领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机缘到时再去看吧。
现正看《本草》。图文对照。
那棵合欢树,被你写得多好啊。今天十五,我这儿有雨。听见了春雷声。祝你元宵节快乐!让我们既能享受精神的愉悦,也能享受世俗的幸福。最后,我还得祝福那棵合欢树,愿它在天地间长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