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被誉为美国“黑人之音”的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为推动黑人民权运动在25万人集会上所做的《我有一个梦想》演讲被认为是一场让全世界刻骨铭心的伟大演讲。该演讲辞也被收录于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中。文章从“肯定基础、条件,给予信心;强调现状的残酷性、斗争的合法性,行动的紧迫性、坚决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激情鼓动,理智引导;争取同盟,赢得支持;推心置腹,真情实感,触动内心,引发共鸣”五个方面剖析了该演讲词的“言语智慧”。
关键词: 言语智慧 演讲词 《我有一个梦想》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是被誉为美国“黑人之音”的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为推动黑人民权运动在25万人集会上所作的一场被认为是让全世界刻骨铭心的伟大演讲的演讲词。
有人曾用这样的词语形容这场演讲:最精彩、最优美、最激情、最具鼓动性。也有人用这样的一些文句形容当时现场听众的表现:“时而是高昂的声波,雷霆般的声响,一浪推着一浪,像狂风席卷过海面;时而是低沉的轰鸣,死一般寂静,像小灌木丛里藏着只巨大无比的兔子,随时会按捺不住,撕碎这沉寂……”据说,历史上这次集会演讲所产生的舆论压力,终于迫使美国国会在翌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马丁·路德金本人成为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和196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那么,一场演讲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马丁·路德金在这篇演讲词中究竟有怎样的“言语智慧”?他是如何说服、鼓动人,达到让人欲行、欲动的效果,出色地达到目的的?综合整篇文章分析,可以做如下概括:
1.肯定基础、条件,给予战斗信心。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
“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通过肯定演讲对象具备行动的基础或者已经获得的成绩,给予他们行动的信心,这是大多数演讲者采用的方式。那么在这篇演讲词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技巧,这样的言辞无形中给予了黑人战斗的信心,同时极大地肯定了美国梦想,为黑人梦想的合理合法性做了有力铺垫,马丁说我的梦想是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阻止它的实现呢?这样的言辞必将指引黑人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坚强且充满信心的斗争。
2.强调现状的残酷性、斗争的合法性、行动的紧迫性、坚决性及后果的严重性。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演讲者以时间早已过去了百年,但现状依旧悲惨;黑人在“故土家园”中,却成为“流亡者”,蜷缩于家园的“角落”这一震撼人心的不争事实唤起黑人同胞的不满,唤醒当局者良心的共鸣。
与此同时,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不忘以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及在美国文化中具有根深蒂固影响的基督教精神为依据强调斗争的合法性。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合法的地位、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
我们常说“名正”则“言顺”,正因为一百年前,政府在法律上曾经给予了黑人平等和自由;可是,一百年后,黑人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他们挣扎在社会底层,生活贫困,健康状况堪忧;这就使得斗争更合情合法,不容置疑。
紧接着,马丁·路德金又在此基础上,长短句并用,接连用了六个“现在是……的时候”的句式;提出问题的紧迫性,既是在告知黑人战斗的时刻来临了,又是在提醒统治者消除种族歧视政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且后果的严重将紧随时间的紧迫席卷而来: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是为了提醒美国……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紧迫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那么这样的言辞怎能不唤起战斗者的信心,動摇当局者的决心呢?
3.激情鼓动,理智引导。
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一方面需要鼓动参与集会的群众坚持不懈地“勇往直前”。为此,他除了利用鼓动性的语言外,技法的使用也是别具匠心:多处排比句式的使用(“现在是……的时候”,“只要黑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犹如排山倒海般,酣畅淋漓,非常有力,正面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抒发了一个黑人内心最向往的梦想。形象生动的比喻“漫漫长夜”喻黑人现状、“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用形象之喻抽象之理,引发了听众和读者的深切联想、共鸣。对比(“一百年前……一百年后的今天……”“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引发强烈的心理落差,触及内心,点燃行动的欲火。此外,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呼告语、祈使句、副词(“朋友们”,“兄弟们”,“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所有的”,“绝不”)既有深情的呼唤,又有斩钉截铁、义正词严的态度,整篇演讲词激情四溢。
然而马丁路德金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发挥了极强的鼓动能力,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适时的煽风点火后能注意火候的把握和情绪的控制,当他把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后又理智引导他们不要把正义的斗争变为非正义的暴力行为,要采取非暴力行为,要不断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不要让“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为”“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仅有激情而没有理智的演说想要彻底征服听者的心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总是信任有理智的人,有理智的斗争才是让人放心的斗争。马丁·路德·金曾说:“我们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 4.争取同盟,赢得支持。
高明的演说家总是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军、支持者。这篇演讲尽管主要面对的是黑人群众,但聪明的马丁不是把不同肤色的种族推向敌对,他知道斗争的目的不是击败或羞辱白人,而是要赢得他们甚至美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和平。在演讲词中他这样说:“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甚至呼吁白人与他们一同作战,说:“我们不能单独作战。”他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温和地提出要求,想以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仁慈”感化敌人,并使之放下屠刀。这又为马丁演讲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推心置腹,真情实感,触动内心,引发共鸣。
只有真情实感,只有真正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就像是一个从母亲那里得不到公平对待更不用说有疼惜爱护的孩子,身为黑人后代的马丁也深受其身份的困扰。假如没有对现状的感受之深,就不会有我们看到的震撼人心的激情呐喊,更不会有令人潸然泪下的款款倾诉,于是在这篇演讲词中,他这样深情地倾诉他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我梦想有一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随处可见马丁深情诉说“我有一个梦想”,他把一个关系全体美国黑人种族命运的“群体梦想”、“大梦想”,说成了“我”个体之梦想,并以“我有一个梦想”这样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倾吐而出,让人深感此梦想实现的理所应当,是每一“小我”生存的必然需求,在每一个“小我”的内心引发强烈共鸣。以至于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人们表达希冀和心愿的“保留”句式。
马丁·路德·金正是以他娴熟的言语智慧、演讲技巧,让演讲中的每一句话深抵人心,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出色地表现了一篇优秀演讲词所该具有的品性,留给了全世界一场听觉盛宴,至今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个造梦者也因此被全世界铭记。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黑人在美国不仅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梦想,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成为美国各界领军人物。
已逝的谢晋导演曾说:“我的影片所向往的境界,不是灯光亮起来时的热烈掌声,而是大幕合上,人们于静默中听到自己灵魂的声音。”那么,优秀的演讲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孙玉茹.鼓动性演讲中的“煽情”艺术.演讲与口才,2005.4.
[2]童慶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付永和.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策略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
关键词: 言语智慧 演讲词 《我有一个梦想》
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是被誉为美国“黑人之音”的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为推动黑人民权运动在25万人集会上所作的一场被认为是让全世界刻骨铭心的伟大演讲的演讲词。
有人曾用这样的词语形容这场演讲:最精彩、最优美、最激情、最具鼓动性。也有人用这样的一些文句形容当时现场听众的表现:“时而是高昂的声波,雷霆般的声响,一浪推着一浪,像狂风席卷过海面;时而是低沉的轰鸣,死一般寂静,像小灌木丛里藏着只巨大无比的兔子,随时会按捺不住,撕碎这沉寂……”据说,历史上这次集会演讲所产生的舆论压力,终于迫使美国国会在翌年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马丁·路德金本人成为当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年度人物和196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
那么,一场演讲怎么会有如此巨大的能量?马丁·路德金在这篇演讲词中究竟有怎样的“言语智慧”?他是如何说服、鼓动人,达到让人欲行、欲动的效果,出色地达到目的的?综合整篇文章分析,可以做如下概括:
1.肯定基础、条件,给予战斗信心。
“现在黑人社会充满着了不起的新的战斗精神”;
“这种状况是能够也必将改变的”;
“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
“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迫切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通过肯定演讲对象具备行动的基础或者已经获得的成绩,给予他们行动的信心,这是大多数演讲者采用的方式。那么在这篇演讲词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技巧,这样的言辞无形中给予了黑人战斗的信心,同时极大地肯定了美国梦想,为黑人梦想的合理合法性做了有力铺垫,马丁说我的梦想是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那么还有什么理由阻止它的实现呢?这样的言辞必将指引黑人为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坚强且充满信心的斗争。
2.强调现状的残酷性、斗争的合法性、行动的紧迫性、坚决性及后果的严重性。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必须正视黑人还没有得到自由这一悲惨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种族隔离的镣铐和种族歧视的枷锁下,黑人的生活备受压榨。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蜷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演讲者以时间早已过去了百年,但现状依旧悲惨;黑人在“故土家园”中,却成为“流亡者”,蜷缩于家园的“角落”这一震撼人心的不争事实唤起黑人同胞的不满,唤醒当局者良心的共鸣。
与此同时,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不忘以美国《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及在美国文化中具有根深蒂固影响的基督教精神为依据强调斗争的合法性。
“一百年前,一位伟大的美国人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
“我们共和国的缔造者,曾以气壮山河的词句向每一个美国人许下诺言,他们承诺给予所有人以不可剥夺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合法的地位、具有崭新内容的抗议”。
我们常说“名正”则“言顺”,正因为一百年前,政府在法律上曾经给予了黑人平等和自由;可是,一百年后,黑人仍然是美国社会的二等公民,他们挣扎在社会底层,生活贫困,健康状况堪忧;这就使得斗争更合情合法,不容置疑。
紧接着,马丁·路德金又在此基础上,长短句并用,接连用了六个“现在是……的时候”的句式;提出问题的紧迫性,既是在告知黑人战斗的时刻来临了,又是在提醒统治者消除种族歧视政策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且后果的严重将紧随时间的紧迫席卷而来:
“我们来到这个圣地是为了提醒美国……如果,美国忽视时间的紧迫性和低估黑人的决心,那么,这对美国来说,将是致命伤。”
“自由和平等的爽朗秋天如不到来,黑人义愤填膺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有人希望,黑人只要撒撒气就会满足……这些人必会大失所望。黑人得不到公民的权利,美国就不可能有安宁……叛乱的旋风就将继续动摇这个国家的基础。”
那么这样的言辞怎能不唤起战斗者的信心,動摇当局者的决心呢?
3.激情鼓动,理智引导。
在演讲中,马丁·路德金一方面需要鼓动参与集会的群众坚持不懈地“勇往直前”。为此,他除了利用鼓动性的语言外,技法的使用也是别具匠心:多处排比句式的使用(“现在是……的时候”,“只要黑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犹如排山倒海般,酣畅淋漓,非常有力,正面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抒发了一个黑人内心最向往的梦想。形象生动的比喻“漫漫长夜”喻黑人现状、“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用形象之喻抽象之理,引发了听众和读者的深切联想、共鸣。对比(“一百年前……一百年后的今天……”“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物质充裕的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引发强烈的心理落差,触及内心,点燃行动的欲火。此外,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使用,呼告语、祈使句、副词(“朋友们”,“兄弟们”,“让自由之声从……响起来”,“所有的”,“绝不”)既有深情的呼唤,又有斩钉截铁、义正词严的态度,整篇演讲词激情四溢。
然而马丁路德金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发挥了极强的鼓动能力,他的高明之处还在于适时的煽风点火后能注意火候的把握和情绪的控制,当他把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后又理智引导他们不要把正义的斗争变为非正义的暴力行为,要采取非暴力行为,要不断升华到以精神力量对付物质力量的崇高境界中,不要让“创造性的抗议堕落成为暴力行为”“在争取合法地位的过程中,我们不要采取错误的做法”,“我们斗争时必须永远举止得体、纪律严明”。仅有激情而没有理智的演说想要彻底征服听者的心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总是信任有理智的人,有理智的斗争才是让人放心的斗争。马丁·路德·金曾说:“我们要争取正义与和解,而不是争取胜利。” 4.争取同盟,赢得支持。
高明的演说家总是能最大限度地争取同盟军、支持者。这篇演讲尽管主要面对的是黑人群众,但聪明的马丁不是把不同肤色的种族推向敌对,他知道斗争的目的不是击败或羞辱白人,而是要赢得他们甚至美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和平。在演讲词中他这样说:“我们不能因此而不信任所有的白人,因为我们的许多白人兄弟已经认识到,他们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他甚至呼吁白人与他们一同作战,说:“我们不能单独作战。”他注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温和地提出要求,想以基督教宣扬的“博爱”“仁慈”感化敌人,并使之放下屠刀。这又为马丁演讲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5.推心置腹,真情实感,触动内心,引发共鸣。
只有真情实感,只有真正来自心灵深处的声音才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就像是一个从母亲那里得不到公平对待更不用说有疼惜爱护的孩子,身为黑人后代的马丁也深受其身份的困扰。假如没有对现状的感受之深,就不会有我们看到的震撼人心的激情呐喊,更不会有令人潸然泪下的款款倾诉,于是在这篇演讲词中,他这样深情地倾诉他的梦想:“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我梦想有一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随处可见马丁深情诉说“我有一个梦想”,他把一个关系全体美国黑人种族命运的“群体梦想”、“大梦想”,说成了“我”个体之梦想,并以“我有一个梦想”这样一种非常私人化的方式倾吐而出,让人深感此梦想实现的理所应当,是每一“小我”生存的必然需求,在每一个“小我”的内心引发强烈共鸣。以至于今天“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人们表达希冀和心愿的“保留”句式。
马丁·路德·金正是以他娴熟的言语智慧、演讲技巧,让演讲中的每一句话深抵人心,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出色地表现了一篇优秀演讲词所该具有的品性,留给了全世界一场听觉盛宴,至今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个造梦者也因此被全世界铭记。今天我们可喜地看到黑人在美国不仅实现了自由、平等的梦想,他们中的部分人甚至成为美国各界领军人物。
已逝的谢晋导演曾说:“我的影片所向往的境界,不是灯光亮起来时的热烈掌声,而是大幕合上,人们于静默中听到自己灵魂的声音。”那么,优秀的演讲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参考文献:
[1]孙玉茹.鼓动性演讲中的“煽情”艺术.演讲与口才,2005.4.
[2]童慶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付永和.中学语文创造性阅读策略探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