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写作的边界探究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最近两年的全国语文高考作文,“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已然成为高考作文考查中的主流。这类作文命题只提供参考材料,对于学生的写作题目、写作方向和写作角度则完全不做出限定。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近年来这些新材料作文的范围无疑更加广泛,角度更为多样,对于学生的束缚也更小。新材料作文力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反映自身视角与感受的机会,要求学生以自身的思考体会为行文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要求更上了一个台阶。
  另一方面,许多教师与学生会发现,新材料作文虽然看上去提倡思维拓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放宽了写作范围。但由于考场作文本身具有的“边界限制性”,因而实质上带有很大的误导性,考生一旦不能清楚地把握这一写作边界就极有可能出现“偏题”。对于评卷老师而言,作文边界的评判标尺往往也不容易衡量判定,这种状态不但会增加教师的审题疑惑,更可能对作文教学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明确新材料作文的边界问题,及时开展作文审题指导教学和写作练习,避免学生因为思维的“活跃”而出现延伸过头进而造成“偏题”的现象。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为新材料作文找到一个合理的边界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新材料作文将我们的思维延伸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地,在不同时间点基于不同的考虑对于作文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衡量标准存在着差异,因而若是强行为材料作文树立一个不可逾越的边界似乎是一件并不可取的事,或者说违背常理的。但事实上,所有的高分作文无一不是立意准确,范围适度。因而在实际的考试中,考生不得不为自己的写作树立“边界”,明晰写作内容,合理做好写作延伸。
  针对新材料作文边界的开展情况,我们有必要对新材料作文的边界延展做好相关探讨,针对如何审题分析材料,合理地指导学生进行材料作文的分析与立意。笔者认为:
  一、依据材料就事论事,避免过度引申
  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看似开放,但实际上要求考生必须遵循“缘事而发”的准则。翻开近两年的高考作文要求我们不难发现,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新材料作文在写作要求中明确指出“考生的写作不得脱离材料所给内容及含意”,通过这句简短的要求我们不难看出,“内容”与“含意”两个词语意为考生写作的所需要把握的浅层与深层。因而分析之后不难发现新材料作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学生向着深层次发掘,但又要求学生不可脱离材料及其表意。简而言之就是考生在作文审题时,相关的立意方向要尽可能就材料本身而进行开展,做到就事论事紧扣材料,如果不遵循所给材料过分引申,则有可能出现因为援引过度而造成的偏题现象。
  就事论事的写作要求学生的立论分析要建立在对于材料所给事例的剖析上。以2014年的全国新课标卷Ⅱ的“游客喂食动物”和2014年的湖南卷的“乡镇干部带领人民造最美风景”两则材料作文为例,在这两则新材料作文中,考生的写作就应从材料所给的事例出发,对于事件深层含义的发掘要就事论事,立足于材料所给的案例,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据。否则一味延伸而不体现材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符合材料所体现的寓意,但仍有很大的偏题跑题可能。
  二、做好抽象概括,避免笼统浮泛
  把握新材料作文写作的边界,很大程度上要求考生能够清楚地把握材料的所向。新材料作文在材料选取上并非空无根据,其命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或是隐含着某些哲理性的道理,亦不乏符合时下潮流的社会热点,这些都需要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和发现。与前文所述的就事论事的写作考查相比,新材料作文写作对于考生的深层次写作能力要求更高。学生需要全面的理解材料后,从材料出发,针对有价值的可挖掘的话题和立意,写出更具思想深度的作文。考生在写作中要注重对于材料深处立意的抽象性概况,而不是毫无重点的泛泛之谈。
  做好对于作文材料的抽象性概况,就要求对所给出的材料中的隐含概念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以2014年的大纲卷作文为例,作文材料是一则关于老王看病的小故事,材料故事中老王在患病期间得到了医院里的人们无私的帮助,老王病愈后便留在了医院继续帮助其他人。这则材料故事在塑造老王这一人物形象时,其隐含概念无疑是“爱心接力”或是“传递爱心”,这就要求考生的思路不是仅仅停留在材料分析或是笼统概述上,而要针对材料中的隐含概念进行总结,将这些信息提炼成关键词添加到考生的作品中,这无疑对于考生作文的质量有着升华作用,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考生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上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三、同类事物的类比迁移,把握延伸
  在新材料作文的考查中,考生对于材料中蕴含原理的同类延伸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考生在体会材料深意的基础上,在“含意”这一层面上进行横向的拓展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考生要在材料审题的基础上,针对材料中所蕴含的“上位概念”进行恰当的推理和引申,并在相似的事物上运用丰富的论据支持自身的立意观点。这种相同类别事物的类比分析过程往往也需要考生根据具体的写作环境和写作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比如由物到人的类比方式,由简单到丰富,由单一到充分,材料的引申与运用要适当与现实相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材料写作的丰富化和立体化,通过合理的延伸使考生的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同时避免不合理的延伸所造成的跑题偏题现象。
  做好新材料作文写作中的同类类比,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环节要将材料与个人生活相结合,运用更为现实和自然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这种同类事物类比的写作方式往往需要学生筛选对于材料中的主要人物及事件含义进行自主筛选,通过同类类比迅速完成整个作文的框架构建。在这里以之前的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为例,在这则材料中,通过“喂食最终导致动物自主觅食能力的丧失”这一角度,我们可以将其同类类比,进而延伸出“过分溺爱将会导致孩子的各项能力下降”这一更为符合现实的观点。通过这则类比案例我们不难开出,针对作文材料中的表层现象可以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同类道理进行同类类比,使文章的层次与立意更为明确和清晰。
  在新材料作文逐步普及的背景下,针对这类作文的延伸问题也成为相关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讨论的话题。这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在看似拓宽了学生写作思路,更为鼓励自由发挥的表象下,实则也极易出现偏题、跑题等意外,因此需要指导教师做好相应的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指导,帮助学生更为全面的分析新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内容,使考生的文章立意更为高远、思想更为深刻,立论与例举更有说服力。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指导教师要充分把握写作延伸的边界,培养学生就事论事,合理引申的能力;引导学生做好抽象性总结,同时帮助学生掌握同类事物类比升华的写作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梅李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艺体生要想有更好地发展,语文素养的养成更为重要。但问卷调查显示,近80%的艺体生对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此,我们和我们的艺体生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教学实践,其中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形成以下文字,希望与各位同仁分享。  通过对艺体班学生语文学习状况的分析,我们制定出了符合他们
阅读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过程。它与科学的认识不同,因为你面对着的总是具体可感的形象(不管是自然形象、艺术形象,也不管是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或者在想象中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能够让学习活动事半功倍。因此,在分秒必争的高中阶段,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让良好学习习惯发挥更为积极和重要的作用。笔者多年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意义  学习习惯是一个人在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社会各方面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生能获得更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求学生能有着高效的学习。面临着这种现状,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就成为了教学上的一个挑战。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确保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以及目标,同时要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如何去打造高效课堂是一个值得重点探究的问题。接下来,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去打造初中语文的高效课堂。  一、关于目前的
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于一味依赖课本,束缚在教材中;钟情于自导自演,陶醉于自娱自乐,这有悖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贯彻新课标理念,运用现代教学新方式,激发语文课堂新活力,为学生插上翅膀,自由飞翔。  从教材中汲取精华。语文教材容量丰富,特色明显,融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于一体,篇篇是精品,课课是精华。教学中必须立足于教材,充分运用课本的优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是从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这篇文章删改摘编而来的。据此论述类文本,命制了三道试题,非常可惜的是,这三道试题都值得商榷。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除了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之外,其实缪贤、赵王、秦王这三个人的形象也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去分析探究。  先说缪贤。他的身份是赵宦者令,主要事件是荐贤,推荐蔺相如“报秦”,光推荐这一项就堪称伯乐,关键是他为了推荐蔺相如,曝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他竟曾有过叛逃离国的念头。你想想,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把一个天大的隐秘袒露出来,想必也是醉了。没有相当的勇气,没有为国担当的责任,谁愿自曝己丑
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手段,语文学科又是教育中最基础的学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自然也就责无旁贷语文教学的肩上。学生在创新方面本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提倡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得知识,使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不断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换一种教学方法
恩格斯把人类的思维活动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让思维的花朵在语文课堂上争奇斗艳,无疑是语文教改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味,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应注意知识归纳和延伸,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主体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生命在场的地方”,要使课堂走向“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好境界,离不开师生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如何冲破教师的经验束缚生成课堂从而获得新的节点,这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追寻。“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是让学生首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画出自己的起跑线,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生成问题从而生成课堂”;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既是教师洞察学情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学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