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大雁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xd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鸟的天性是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之上,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之上,在曲线优美的山脊之上……鸟儿不远千里万里地自由飞翔着。
  同时,鸟儿是最具灵性的:“倦鸟而知返”“笨鸟先飞”“穷秋南去春北归”……
  被我称作第二故乡的天台山,有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山下,终年不断流着一道清澈的溪流。听不到水波的喧闹,也看不见壮观的水势,就那么悠悠闲闲不急不忙地流淌着。在地势低洼的山谷间,还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深潭。潭水下泻,汇入溪涧,然后流淌,流淌。
  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
  秋天的时候,溪流变得更加潺湲。阔大的水面如同深碧的颜料一样透彻清澄,水波闪烁着点点光斑……
  这个时候,数以万计的大雁从山那边、从树林间,从遥远的天际,一只衔接一只,一群簇拥一群,掠过阔大的水面,铺天盖地似的飞过来了!大雁们扇动着翅膀,拍打着晚霞,激溅着水花,然后飞落于清溪。壮观的场面,真应得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的记忆之中,还有那亦近亦远、亦断亦续的群雁飞鸣之声,犹如九天飘散的音乐,如慕如诉如歌,充盈于天地之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尽管时间好像流水一样地流过了三十年,可是那雁鸣的袅袅余音,至今不絕于我的耳际。
  一条清溪,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现在,它还那样流淌着吗?群雁飞落清溪的场面还那样壮观吗?
  故乡相逢,又是在秋日西风夕阳送别的时候。
  可是,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还是儿子在上小学的时候,他一边朗诵着“秋天到,雁成行”的儿歌,一边奇怪地问我:“爸爸,大雁怎么还不飞来呢?”是啊!是啊!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到春去秋归的大雁了。“衡阳雁去无留意”“言不到,书成谁与”等一类的诗句,空留于发黄的书页间和我们无奈的叹息中。对孩子来说,一生都在远离自然的环境中行进,听不见鸟鸣,而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他们的生命将会是一种多么孤独与贫瘠的情景呢?他们多么想看见那从天外飞来的雁阵,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又排成“人”字,扇动着优美的翅膀,从眼前飞过。
  可是,对于同样有着记忆的大雁来说,它们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
  也许它们早已厌倦了这古老的村庄一变而为闹市的喧嚣,以及这喧嚣所裹挟着的孤寂?
  也许它们被猎人无情的子弹击中,跌落于芦苇丛中或陷身于沙滩沼泽?
  然而,生态学原理揭示着另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溪岸两边茂密的阔叶林带几乎在一夜之间被砍伐殆尽,只有几株形影相吊的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低吟,再加上上游水源的枯竭,昔日阔大无比的溪流早已被乱石荒沙挤成一条细细的狭长的水痕。没有了那片树林的嫩叶、细根、果子,无异于断绝了它们的食粮。
  大雁是有灵性的,它只能选择适宜于它生存的环境。同时,大雁也无法改变它的天性——飞翔,它们原是自由的鸟儿,为了生命的自由和自由的生命,远远地避开人群,飞走,远远地飞走,甚至不愿回来。
  自由的鸟儿选择自由地飞翔。从此,它在我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了。
  不知道,是出于怀旧还是一种凭吊,在昔日清溪落雁的旧址上建了一座名曰“落雁公园”的建筑。在它的周围又星罗棋布着一座座高高的群楼。在群楼之上凭窗遥望清溪的居民们,在夕阳余晖之中,能够看见群雁与落霞齐飞的情景吗?
  蓝天空旷,没有大雁飞过。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
  (选自《大地笔记》)
  【赏析】
  本文是一篇充满人文忧思与人生感怀的抒情散文。开篇点明鸟飞翔的天性和“穷秋南去春北归”的生存灵性,而后以灵动的文字展示自己“第二故乡”天台山那条“优美地流了百年、千年”的清溪,以及清溪之上群雁飞落的壮观景象。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作者难以忘怀的三十年前的美好记忆,现实中却再也“没有看见天边的几行雁字,也没有听到一声隐约的雁叫”,孩子们也“只在书本上隔膜地读到关于大雁的故事”。通过叙写亲身经历来表现主题,可以说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地区的生态环境破坏殆尽,致使“有着自己的苦恼与孤寂”的雁群无法生存,在人们的视野中悄然消失。面对这一沉重的话题,作者没有停笔于抽象的理念化话语,而是通过形象的描写和对比来启发读者思考。结尾处对“落雁公园”建筑的描写,更显示出了某种蕴藉隽永的深邃哲理。
  (唐惠忠)
其他文献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学术成就自不必言,其为人风骨和人格魅力更为人们推崇。在先生离去的时刻,再次翻阅先生的著作,品味“大家”之“大”,感触良多。  大家之大,大在其超人的勤奋。先生说:“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我决不改变。每天早晨四点半起床,前后差不了五分钟。古人说‘黎明即起’,对我来说,这话夏天是合适的,冬天则是在黎明之前几个小时,我就起来了。”难怪在一般人颐养天年的耄耋之龄,先生居然还可以完成平生最长最
期刊
【考点综述】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修辞”试题的设置都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辞格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有逐步加大的趋势,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把它当作一种语言运用的实际演练,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它不仅涉及辞格,也涉及句式;不仅在仿写句式中考查,也在现代文阅读中及古诗词阅读中结合鉴赏来考查;甚至,中考作文中如果
期刊
①有一种说法:“人口是定时炸弹。”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至2050年,地球人口将会多至90亿到100亿。目前,世界人口有60多亿,至今世界人口每年增加7800万,估计到2012年世界人口就会达到70亿。于是不断有人问:“人口如此增长下去,地球承受得了吗?”答案要从两个方面来谈,如果光从地球面积来看,地球是承受得了的,仅仅一个欧洲就可以再接受和安置67.5亿人。问题是人活在世界上要吃饭、穿衣
期刊
稻飞虱对日本水稻的危害已有数百年历史,日本人对稻飞虱的研究也超过了一个世纪,而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热带稻区为治理稻飞虱也已努力了近40年。本文综述了日本、国际水稻
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李氏山房藏书记》)这是说,要使自己成为孔夫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因为,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人的人生。  童年是一个人读书、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阶段。这时,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常会情不自禁地、不断地向外部世界发出一个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充满好奇的问号。而“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巴尔扎克)。由谁、用什么将
期刊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特别尴尬,因为生产方式的迅速转型,我们的知识体系更新比应用知识慢很多,往往学到最后会发现,书本上的东西很多与现实社会脱节。  于是很多人直截了当地说,读书或者学习是没用的,甚至还用很多数据告诉我,你们这些名校毕业的学生,毕业后也不过就拿三四千一个月,都比不上隔壁初中毕业去学修车的。  我们这代人,从小就被告知“读书能改变命运”,于是都拼了命地考上名校,最后却发现读了很多书,并不能像
期刊
送走充满丰收喜悦的一年,又迎来了令人满怀期待的2015年。在过去的一年里,本刊发表了不少具有一定新意的优秀论文,这些论文反映了作者在临床实践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导语]rn高考作文“发展等级·深刻”的第一个评分点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所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的迷雾作深入思考,对现象(包括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
期刊
中国目前已进入快速城市化阶段。快速城市化代带来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景
夜色重,朗月浓。熏风轻捻着几阕《高山流水》的调子,挂在屋檐,声清如铃,曲婉如盈。在岁月中,闻弦歌而知雅意。 “知音”不过两字,却在时光的烟尘里轻轻蔓延,温暖了一个又一个多情华年。但是,燕归花谢,再美好的时光也终有曲终人散时。  人生相遇萍水逢,人生相知拂暖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生性豁达,在初见孟郊时已颇为倾心。万事因缘而来,流年笔墨暗转,注定他们瑶琴托付的心事,有了一个山高水长的开始。在两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