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地做好“活”字文章,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才能让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活”起来。
关键词:激趣方式“活”;知识传授“活”;技能训练“活”
小学生具有童真、稚气、活泼、好奇、生性好动等特点。英国帕梅拉·梅丝曾对少年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的情形进行过深入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儿童一天的活动会出现“体力活动、想象活动、创造活动、智力活动、自行交流、自我控制、相互交往等”生活内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展灵活而不呆板,活跃而不生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清澈“活水”中游弋,掌握技能,自由自在地展现自身的才华,释放出自身的光彩。
一、 激趣方式“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把兴趣称为集中注意力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说,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以贫乏、单调、不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会迅速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富有变化、具有新意的形式,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较持久地集中学习注意力,掌握教学的内容。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蓝本,教师只有根据音乐课程独有的特点,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补充、丰富和发展,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声有色,有张有弛,有成效。
1. 把握“契合点”激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合点,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把握好引发的契机,加以指点和引拨,让学生于似无疑处有疑,有疑处善疑,善疑后释疑并融合知识技能。如五年级《音乐》中的歌曲《雨中》,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娱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在第一乐段中以“OXXX │X X│”的节奏为主,使曲调富有跳跃感,并在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呼喂”叫喊声,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而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书声朗朗、勤奋好学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对比,突出歌曲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及时把握住这首歌的节奏旋律和内容的“契合点”,引发学生通过歌曲节奏的学习和演练,结合歌词的内容去把握演唱技巧和表达技巧。
2. 借助外界“热点”激趣。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的盛行,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音乐方面信息,其中有很多小学生们感兴趣、好奇、神秘的“热点”,如网络歌曲,大型音乐会,歌咏、演艺比赛(如“星光大道”),大型KTV量贩的出现,等等。学生面对着这迅猛扑面而来的音乐现象,频频出现好奇、模仿等行为,但学生对这些“热点”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借助这些音乐上的“热点”为“载体”,以“适度、适时、适量”为原则,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成功的信心。
3. 借助多媒体激趣。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可变性的优势,集声、形、色、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的定格、回放、慢放和音响结合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将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融入到声、形、境相互烘托的立体空间中,领会和掌握音乐知识。
二、 传授方法“活”
“激趣”仅仅是成功开展音乐教育的第一步,“传授”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传授方法要灵活。
由于受小学生受年龄、阅历、心理等制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运用激励法,激发学生思维,去思考、探究、明了。如目标激励法:目标是激励学生的动力,又是指引学生行为的方向。学生的理解、接受、内化目标的过程就是受激励的过程。在每章课或每一单元教学中,要认真设置经过努力可达成的梯状目标,并给予奖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设置红花奖,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苹果奖,奖励进步快的学生;熊猫奖,奖励有创意的学生等。再如,情感激励法: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能量的磁,就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是一种内驱力,原动力。教师要多用你的“大拇指”,少用“小指头”,给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树立起自信的风帆,扬起灿烂的笑脸,绽放快乐的心花,在愉悦中接受音乐教育。
三、 技能训练“活”
知识和技能是孪生姐妹,知识是技能的前提,技能是知识的外在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合并转化成技能。
1. 利用“竞赛”训练技能。心理学家认为: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而竞赛和获胜结果在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愉快的,它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乐器演奏、歌舞表演、歌曲视唱、音乐知识等竞赛。组织学生在同桌间、小组间、男女生之间开展竞赛,比一比谁(或哪组)学得快,唱得好,演得像等,进行多方位设奖和发奖。在竞赛前准备好一些简单而有趣或实用的奖品,奖面力求广,这样,不仅使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也使那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利用“创作”训练技能。所谓“创作”主要是指:一是“土打击乐”制作;二是歌曲、舞蹈等创作;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动手,自制一些“土打击乐”,如把易拉罐装上沙子制作成沙锤,用铁丝或铜线穿上汽水瓶或啤酒瓶等制作成串铃,用筷子、盆碗、碟子等器皿充当不同的打击乐器,让每位学生参与,每个学生有乐器在手,在教师指挥下分工,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悟技巧,掌握技能。
通过“创作”实践活动,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使其获得成就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新知识带来兴趣和动力。
总之,我们只要走进孩子的音樂世界,用孩子喜欢的音乐语言,用适合孩子音乐水平的任务和喜爱的活动,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学、乐学、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
(永康市解放小学)
关键词:激趣方式“活”;知识传授“活”;技能训练“活”
小学生具有童真、稚气、活泼、好奇、生性好动等特点。英国帕梅拉·梅丝曾对少年儿童的生活和活动的情形进行过深入研究:在自然状态下,儿童一天的活动会出现“体力活动、想象活动、创造活动、智力活动、自行交流、自我控制、相互交往等”生活内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开展灵活而不呆板,活跃而不生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一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清澈“活水”中游弋,掌握技能,自由自在地展现自身的才华,释放出自身的光彩。
一、 激趣方式“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家把兴趣称为集中注意力的源泉。在某种程度上说,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意味着教学的失败。在教学中,以贫乏、单调、不变的教学方式进行,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势必会迅速降低学生的注意力,其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富有变化、具有新意的形式,才能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较持久地集中学习注意力,掌握教学的内容。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蓝本,教师只有根据音乐课程独有的特点,根据学生和学校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补充、丰富和发展,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声有色,有张有弛,有成效。
1. 把握“契合点”激趣。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住教学中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契合点,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把握好引发的契机,加以指点和引拨,让学生于似无疑处有疑,有疑处善疑,善疑后释疑并融合知识技能。如五年级《音乐》中的歌曲《雨中》,这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风趣的儿童歌曲,生动地描绘了雨中上学的孩子们,你呼我喊,嬉戏娱乐和在课堂上愉快学习的情景。在第一乐段中以“OXXX │X X│”的节奏为主,使曲调富有跳跃感,并在每句的句尾小节中加入拍手的节奏,“呼喂”叫喊声,渲染了孩子们在雨中嬉笑、逗乐的欢乐气氛。而第二乐段,节奏拉宽,曲调舒展,五度大跳把情绪推向高潮,教室内书声朗朗、勤奋好学的情景与窗外大雨哗哗形成对比,突出歌曲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及时把握住这首歌的节奏旋律和内容的“契合点”,引发学生通过歌曲节奏的学习和演练,结合歌词的内容去把握演唱技巧和表达技巧。
2. 借助外界“热点”激趣。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电影、电视、网络、广播等多种媒体的盛行,学生接受了大量的课外音乐方面信息,其中有很多小学生们感兴趣、好奇、神秘的“热点”,如网络歌曲,大型音乐会,歌咏、演艺比赛(如“星光大道”),大型KTV量贩的出现,等等。学生面对着这迅猛扑面而来的音乐现象,频频出现好奇、模仿等行为,但学生对这些“热点”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借助这些音乐上的“热点”为“载体”,以“适度、适时、适量”为原则,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和成功的信心。
3. 借助多媒体激趣。多媒体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直观性、可变性的优势,集声、形、色、光于一体,通过多媒体的定格、回放、慢放和音响结合等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将具体感知和抽象思维相结合,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降低知识难度,让学生融入到声、形、境相互烘托的立体空间中,领会和掌握音乐知识。
二、 传授方法“活”
“激趣”仅仅是成功开展音乐教育的第一步,“传授”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传授方法要灵活。
由于受小学生受年龄、阅历、心理等制约,教师在传授知识时要善于运用激励法,激发学生思维,去思考、探究、明了。如目标激励法:目标是激励学生的动力,又是指引学生行为的方向。学生的理解、接受、内化目标的过程就是受激励的过程。在每章课或每一单元教学中,要认真设置经过努力可达成的梯状目标,并给予奖励,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如设置红花奖,奖励表现出色的学生;苹果奖,奖励进步快的学生;熊猫奖,奖励有创意的学生等。再如,情感激励法: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能量的磁,就吸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是一种内驱力,原动力。教师要多用你的“大拇指”,少用“小指头”,给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树立起自信的风帆,扬起灿烂的笑脸,绽放快乐的心花,在愉悦中接受音乐教育。
三、 技能训练“活”
知识和技能是孪生姐妹,知识是技能的前提,技能是知识的外在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学生对技能的掌握,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融合并转化成技能。
1. 利用“竞赛”训练技能。心理学家认为: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而竞赛和获胜结果在学生心理产生的影响是积极愉快的,它可以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如乐器演奏、歌舞表演、歌曲视唱、音乐知识等竞赛。组织学生在同桌间、小组间、男女生之间开展竞赛,比一比谁(或哪组)学得快,唱得好,演得像等,进行多方位设奖和发奖。在竞赛前准备好一些简单而有趣或实用的奖品,奖面力求广,这样,不仅使能力相对强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也使那些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得到训练和提高的机会,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2. 利用“创作”训练技能。所谓“创作”主要是指:一是“土打击乐”制作;二是歌曲、舞蹈等创作;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让学生动手,自制一些“土打击乐”,如把易拉罐装上沙子制作成沙锤,用铁丝或铜线穿上汽水瓶或啤酒瓶等制作成串铃,用筷子、盆碗、碟子等器皿充当不同的打击乐器,让每位学生参与,每个学生有乐器在手,在教师指挥下分工,进行综合性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感悟技巧,掌握技能。
通过“创作”实践活动,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给学生更多机会表现自我,使其获得成就感,体验和享受成功的快乐,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学习新知识带来兴趣和动力。
总之,我们只要走进孩子的音樂世界,用孩子喜欢的音乐语言,用适合孩子音乐水平的任务和喜爱的活动,那么我们的学生(也是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学、乐学、学会音乐知识和技能。
(永康市解放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