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要求,促进课程立德树人功能最大程度发挥,《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应根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理念修订课程目标,深入挖掘整合课程内部思政元素和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从而在课程建设中回归人性,激发情感,实现知识与价值的同频共振。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课程思政 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为洛阳理工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要素与原则研究”的部分成果;2020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支持项目“基于双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20-JSJYZD-06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53-03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堂教学是展开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倡导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理论课与各门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研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学前教育学》是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形成学生崇高的教育理想、端正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教育理念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地“同向同行”。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促进“课程”与“思政”紧密结合,既符合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需求,能够使课程的立德树人效果最大化程度发挥,也可为其他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教育学原理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根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应系统地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思政评价等多个角度展开。
一、突出思政理念,建立三维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应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程体系中仅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建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育学学科的经典目标。课程思政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必须明确“思政引领”,即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知识传授的整合,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习得从事学前教育教学所应具有的教育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被视为课程的关键目标,主要着眼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学前教育的真實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教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尝试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的情感体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以“科学精神”为导向,即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价值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起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树立科学客观的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2.激发职业热情,获得职业认同感;3.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培养合作、创新、开放的职业理念。
二、注重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应纵览《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课程思政化”的内容选择导向,一是应结合课程具体内容无缝融入相关思政的内容,二是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潜在的思政元素。同时,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做到使“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以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
《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融入点,例如:在“幼儿园教师”一章中,可将课程内容与《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结合起来,其中教师角色部分可与“四个引路人”充分融合,教师素质部分可与“四有好教师”有机统一,教师专业成长部分可与“四个相统一”有效衔接;在“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一章中,应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在幼儿德育部分,要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辩证否定的观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德育的内涵、目标、功能、意义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树立“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是德育基本途径”的理念。
三、转换课堂主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创新,应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教学是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考验,既需要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又要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还应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教学还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
(一)在教学设计上贯彻成果导向理念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必须贯彻“成果导向(OBE)”的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通盘考虑,处理好育知和育德的关系,审慎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既要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度,也要思考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的关系。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主体”、“实现动词”、“实现条件”和“表现程度”,尽量做到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广义上讲,课程思政属于德育范畴。而德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必须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受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与内部共鸣。因此,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让渡”给学生,多给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按照实际需要增加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比例,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思考和行动。例如在讨论幼儿园生活活动一章中“离园”环节时,可向学生提出诸如“幼儿园放学后家长迟迟未到园,教师应该怎么办”、“幼儿园设立家长迟到罚款制度是否合理”等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个幼儿园工作中的真实情境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可结合幼儿园教师责任、儿童心理需求、儿童人身安全等内容进行总结,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工作复杂性、掌握处理实际问题技巧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澄清。
另外,《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可大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寻找、梳理和总结课程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文案,在课堂上展示、分享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即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化为内化、变静听为行动,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与要求不谋而合。
(三)在教学手段上顺应“互联网+”时代特征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智慧教室”等网络教学硬件与软件设施。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对撞,改变了传统课堂沉闷单调的氛围。此外,网络教学平台还为教师和学生分享课外学习资源提供了机会;网络课程资源可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在课下的延伸与扩展,教师可根据《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的需求推荐学生观看与学习诸如《大国方略》、《读懂中国》等一大批优秀在线课程,这些课程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又充分体现着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机会
这里的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内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实习,也包括课外的教育见习与实习,以及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经典德育理论来看,完整的道德教育必须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维度的培养,而实践活动恰恰为学生提供了道德行为实践机会,同时也促进着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强化和巩固。因此,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利用好实践活动,构建广域的课程思政体系。
通过“讲述教育家故事”、“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观看优秀教师事迹”等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得理论知识真正和学生的内部世界发生联系,点燃学生内心的热情和激情,坚定教师职业信念;在见习和实习中,学生离开了理想化的教育教学环境,走向幼儿园,走向真实的工作场所,走向社会大环境。在这些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可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能够体会到教师工作的崇高性,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此外,策划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构造“教师无小节,节节皆育人”的校园环境,同样也能够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般的影响。
四、更新评价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应是一种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既需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关注课程思政化的育人效果。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思政教育具有复杂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成长是多种因素叠加与复合影响的结果。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价主体应该是全面和多样的,既应包含内部评价,也应包含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主要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外部评价可包括学业导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等等。应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且应特别重视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作用和学生自评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作用。
第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首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专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映学生的真实变化,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不一定表现在学生的外显行为中,難以量化处理,因此课程思政的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最后,要淡化评价的甄选功能,凸显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第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考虑采用思想发展档案法开展评价,将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训中涉及思政发展的材料(如行为观察记录)形成纸质档案,便于评价之用。也可采用关键事件法开展评价,教师可创设典型事件或典型情境进行检验,对学生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徐晋华. 《教育学》课程“立德树人”元素的挖掘与整合[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8):142-144.
[2]陈丹.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课程思政 课程改革
【课题项目】本文为洛阳理工学院2020年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目标、要素与原则研究”的部分成果;2020年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重点支持项目“基于双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个性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为:2020-JSJYZD-06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3-0053-03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堂教学是展开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倡导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促进思政理论课与各门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
研究“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学前教育学》是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形成学生崇高的教育理想、端正的职业道德、正确的教育理念及科学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天然地“同向同行”。加强《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促进“课程”与“思政”紧密结合,既符合我国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需求,能够使课程的立德树人效果最大化程度发挥,也可为其他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教育学原理支持和方法论指导。
根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应系统地从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思政评价等多个角度展开。
一、突出思政理念,建立三维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应根据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课程体系中仅以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做法,建立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教育学学科的经典目标。课程思政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必须明确“思政引领”,即凸显思想政治教育与学前教育学知识传授的整合,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习得从事学前教育教学所应具有的教育学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被视为课程的关键目标,主要着眼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感受学前教育的真實情境,让学生体验用教育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尝试通过探究、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与愉悦的情感体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中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要以“科学精神”为导向,即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对教育现象和问题作出科学的判断和价值选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课程思政的终极目标。《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起码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树立科学客观的儿童观、发展观、教育观;2.激发职业热情,获得职业认同感;3.明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4.培养合作、创新、开放的职业理念。
二、注重有机融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
应纵览《学前教育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根据“课程思政化”的内容选择导向,一是应结合课程具体内容无缝融入相关思政的内容,二是应深入挖掘课程内容潜在的思政元素。同时,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避免生搬硬套、牵强附会,要做到使“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以实现全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
《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庞大,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融入点,例如:在“幼儿园教师”一章中,可将课程内容与《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结合起来,其中教师角色部分可与“四个引路人”充分融合,教师素质部分可与“四有好教师”有机统一,教师专业成长部分可与“四个相统一”有效衔接;在“学前儿童全面发展教育”一章中,应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解素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在幼儿德育部分,要特别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辩证否定的观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在掌握德育的内涵、目标、功能、意义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课程思政”的理念,树立“幼儿园各项教育活动是德育基本途径”的理念。
三、转换课堂主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和创新,应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和作为“主体”的学生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教学是对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考验,既需要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又要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亲和力和说服力,还应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另一方面,课程思政的教学还必须考虑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确保课程思政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
(一)在教学设计上贯彻成果导向理念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必须贯彻“成果导向(OBE)”的理念,这意味着在教学设计中首先应通盘考虑,处理好育知和育德的关系,审慎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既要深入思考教学目标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度,也要思考教学目标与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的关系。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实现主体”、“实现动词”、“实现条件”和“表现程度”,尽量做到具体、明确、可操作、可评价。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为教学目标服务。 (二)在教学方法与模式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广义上讲,课程思政属于德育范畴。而德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必须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受教育对象的情感体验与内部共鸣。因此,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必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让渡”给学生,多给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按照实际需要增加小组讨论法、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比例,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思考和行动。例如在讨论幼儿园生活活动一章中“离园”环节时,可向学生提出诸如“幼儿园放学后家长迟迟未到园,教师应该怎么办”、“幼儿园设立家长迟到罚款制度是否合理”等问题,让学生针对这个幼儿园工作中的真实情境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教师可结合幼儿园教师责任、儿童心理需求、儿童人身安全等内容进行总结,在引导学生了解幼儿园工作复杂性、掌握处理实际问题技巧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澄清。
另外,《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可大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寻找、梳理和总结课程内容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内容,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形成文案,在课堂上展示、分享与交流。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即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化为内化、变静听为行动,与课程思政教学的理念与要求不谋而合。
(三)在教学手段上顺应“互联网+”时代特征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应充分利用“学习通”等网络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智慧教室”等网络教学硬件与软件设施。网络教学平台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对撞,改变了传统课堂沉闷单调的氛围。此外,网络教学平台还为教师和学生分享课外学习资源提供了机会;网络课程资源可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在课下的延伸与扩展,教师可根据《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与思政教学的需求推荐学生观看与学习诸如《大国方略》、《读懂中国》等一大批优秀在线课程,这些课程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期待与需求,又充分体现着时代特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四)在实践活动中为学生提供道德实践机会
这里的实践活动既包括课内教学实践活动、课程实习,也包括课外的教育见习与实习,以及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经典德育理论来看,完整的道德教育必须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维度的培养,而实践活动恰恰为学生提供了道德行为实践机会,同时也促进着道德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强化和巩固。因此,在《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利用好实践活动,构建广域的课程思政体系。
通过“讲述教育家故事”、“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观看优秀教师事迹”等教学实践活动,可以使得理论知识真正和学生的内部世界发生联系,点燃学生内心的热情和激情,坚定教师职业信念;在见习和实习中,学生离开了理想化的教育教学环境,走向幼儿园,走向真实的工作场所,走向社会大环境。在这些真实的情境中,学生既可以对《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能够体会到教师工作的崇高性,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
此外,策划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构造“教师无小节,节节皆育人”的校园环境,同样也能够对学生产生“润物无声”般的影响。
四、更新评价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的评价应是一种基于促进学生发展的综合性评价,既需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还要关注课程思政化的育人效果。因此,《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化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思政教育具有复杂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成长是多种因素叠加与复合影响的结果。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评价主体应该是全面和多样的,既应包含内部评价,也应包含外部评价。内部评价主要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评价,外部评价可包括学业导师评价、辅导员评价等等。应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且应特别重视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作用和学生自评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作用。
第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首先,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专业态度与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反映学生的真实变化,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其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改变不一定表现在学生的外显行为中,難以量化处理,因此课程思政的评价应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辅;最后,要淡化评价的甄选功能,凸显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第三,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例如,可考虑采用思想发展档案法开展评价,将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实习实训中涉及思政发展的材料(如行为观察记录)形成纸质档案,便于评价之用。也可采用关键事件法开展评价,教师可创设典型事件或典型情境进行检验,对学生的儿童观、教育观进行考察。
参考文献:
[1]徐晋华. 《教育学》课程“立德树人”元素的挖掘与整合[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9(8):142-144.
[2]陈丹. 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