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现代卫星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学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远程资源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为教学开创新局面。本文以《长征》为例,就利用远程资源进行课前读书、引导发现、质疑解难、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探讨。
关键词: 远程资源 语文教学 教育资源 创新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将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笔者以《长征》一课为例作探讨。
一、利用远程资源,课前读书
当今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教材上的课文,还要超越文本,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靠平时多读和多种阅读方法实现。如教学《长征》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自行在网上查看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资料,读毛泽东写的有关长征的其他诗歌,如《清平乐六盘山》等,再读五遍课文:第一遍要求学生在网上阅读,整体感知教材;第二遍要求学生读通课文,把生字读准确;第三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顺畅;第四遍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所学方法弄懂后,读流利;第五遍要求学生听录音后用自己认为该有的感情朗读课文。然后才开始正式学习课文内容。只有这样,读书才会落到实处,语感才能得到培养。
二、利用远程资源,引导发现
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如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积极交流自己读到的网上资料,如诗歌、故事、图片、趣事等,再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发现长征真伟大!”有的说:“是长征把中国人民解救出苦海!”有的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的说:“长征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人真了不起!”“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长征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来后,同学们的兴趣更高了,读书更用心了。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写的红军战士很豪迈。”有的说:“作者重点抓住五岭、两山、两水进行描写,以突出长征的艰难。”有的说:“作者在用词造句上是很讲究,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中心句统领全文。”有的说:“全文洋溢着快乐的激情,很有青春活力。”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建立在读书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这么多值得吸取的知识。
三、利用远程资源,质疑解难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关键。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是智慧的明灯。如在教学《长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上网阅读相关资料,再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有的学生问:“云崖怎么会暖呢?”有的学生问:“铁索寒是什么意思?”要想让学生搞明白这些问题,光靠教师一张嘴,是不容易的。我通过投影展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感悟到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后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懂得“云崖暖”表达的是红军欢喜愉悦的感受;再投影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让学生感悟战斗的悲壮,从而体会“铁索寒”中的“寒”,既写出桥上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又写出夺桥之战的惊心动魄,还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这时学生脸上都不见了刚才的疑惑,真是一举多得。
四、利用远程资源,主动探究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对新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我牢记在心,并把它落到实处。如教学《长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你知道红军战士们为什么‘更喜岷山千里雪’吗?”没有人回答,我引导他们探究:“你从电视里或者网络中看过有关长征的故事吗?你从那些故事里知道了什么?”很快学生就知道红军翻过岷山就即将取得长征的胜利。再探究“三军”是哪三军?有的说是海、陆、空,全班同学大笑,我及时投影长征线路图,让同学们探究,从长征线路图中,同学们看到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的标识,有同学立即发言:“三军指红军一、二、三方面軍。”有的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是红一、二、六方面军。我再次引导同学们看长征线路图,诱导他们回忆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心、仔细地探究。经过探究,有的同学大胆发言:“老师,你给我们讲过,当时没有红三方面军,从线路图上也找不到红三方面军。线路图上有红四方面军。‘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对吗?”没等我肯定,很多同学都高声回答:“对!对!”我不由得地跟他们一起激动。这样的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集中积累的众多知识求出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案的能力。
利用远程资源改革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永无止境,如利用远程资源拓展想象、渲染情感等。远程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库,只要我们精当地使用,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 远程资源 语文教学 教育资源 创新教学方式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现代化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改革小学语文教学已成为一种时尚,将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笔者以《长征》一课为例作探讨。
一、利用远程资源,课前读书
当今语文教学不仅是教教材上的课文,还要超越文本,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书是学生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新课程标准在目标定位中强调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良好的语感靠平时多读和多种阅读方法实现。如教学《长征》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先自行在网上查看与红军长征有关的资料,读毛泽东写的有关长征的其他诗歌,如《清平乐六盘山》等,再读五遍课文:第一遍要求学生在网上阅读,整体感知教材;第二遍要求学生读通课文,把生字读准确;第三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顺畅;第四遍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用所学方法弄懂后,读流利;第五遍要求学生听录音后用自己认为该有的感情朗读课文。然后才开始正式学习课文内容。只有这样,读书才会落到实处,语感才能得到培养。
二、利用远程资源,引导发现
发现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发现才能读进去、品出味,才能读得深、悟得透。如教学《长征》时,我让学生积极交流自己读到的网上资料,如诗歌、故事、图片、趣事等,再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有的说:“我发现长征真伟大!”有的说:“是长征把中国人民解救出苦海!”有的说:“没有长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的说:“长征让全世界认识到中国人真了不起!”“课文又是怎样描写长征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当这个问题被提出来后,同学们的兴趣更高了,读书更用心了。在汇报时有的说:“我发现作者写的红军战士很豪迈。”有的说:“作者重点抓住五岭、两山、两水进行描写,以突出长征的艰难。”有的说:“作者在用词造句上是很讲究,用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个中心句统领全文。”有的说:“全文洋溢着快乐的激情,很有青春活力。”学生的这些发现是建立在读书基础上的,如果不认真读书就发现不了这么多值得吸取的知识。
三、利用远程资源,质疑解难
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是成功的关键。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是智慧的明灯。如在教学《长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上网阅读相关资料,再读课文,然后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有的学生问:“云崖怎么会暖呢?”有的学生问:“铁索寒是什么意思?”要想让学生搞明白这些问题,光靠教师一张嘴,是不容易的。我通过投影展示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感悟到不费一枪一弹巧渡金沙江后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懂得“云崖暖”表达的是红军欢喜愉悦的感受;再投影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让学生感悟战斗的悲壮,从而体会“铁索寒”中的“寒”,既写出桥上十三根铁索寒光闪闪的样子,又写出夺桥之战的惊心动魄,还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这时学生脸上都不见了刚才的疑惑,真是一举多得。
四、利用远程资源,主动探究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对新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我牢记在心,并把它落到实处。如教学《长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一句:“你知道红军战士们为什么‘更喜岷山千里雪’吗?”没有人回答,我引导他们探究:“你从电视里或者网络中看过有关长征的故事吗?你从那些故事里知道了什么?”很快学生就知道红军翻过岷山就即将取得长征的胜利。再探究“三军”是哪三军?有的说是海、陆、空,全班同学大笑,我及时投影长征线路图,让同学们探究,从长征线路图中,同学们看到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的标识,有同学立即发言:“三军指红军一、二、三方面軍。”有的不同意这样的说法,认为是红一、二、六方面军。我再次引导同学们看长征线路图,诱导他们回忆社会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心、仔细地探究。经过探究,有的同学大胆发言:“老师,你给我们讲过,当时没有红三方面军,从线路图上也找不到红三方面军。线路图上有红四方面军。‘三军’指红一、二、四方面军,对吗?”没等我肯定,很多同学都高声回答:“对!对!”我不由得地跟他们一起激动。这样的主动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集中积累的众多知识求出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案的能力。
利用远程资源改革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探究永无止境,如利用远程资源拓展想象、渲染情感等。远程资源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库,只要我们精当地使用,就能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