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爱的宗教,基督教关爱社会,服务人群,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随基督教一起成长,慈善活动覆盖领域不断扩大,目前已覆盖到医疗卫生、养老托幼、助残扶贫、助困资学、灾害救助、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这是政府明确有力政策支持、完善慈善事业模式、构建社会公信力、深入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基督教慈善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需针对时代发展要求,结合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现状,从品牌打造、慈善资源整合两方面入手,有的放矢进行改善,使基督教慈善事业能够历久弥新。
【关键词】:基督教慈善事业;作用;慈善内容;发展因素
一、基督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作用
在中国,慈善行为比比皆是,但慈善行为能够发展成为慈善事业,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从1807年基督教传入中国,到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再到1980年中国基督教协会成立,基督教坚持倡导爱的伦理,宣扬“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与“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奉献理念,关爱社会,服务人群,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教会与信徒是爱的使者,慈善活动是基督教奉献爱和传播爱的方式之一,基督教开展慈善活动,既有历史傳统,也有信仰基础,社会公信力高,是基督教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两千多年的基督教历史,是一部坚持公益慈善、扶弱帮困的爱心奉献史,沉淀出了深刻的爱的理念、多元的实践方式和一脉相承的服务传统。“爱人如己”的基督教精神与“好善乐施”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汇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估量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教牧同工和信徒坚信爱的信仰,激励着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社会中构建出了一定的公信力。
二、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的内容
基督教在中国大陆开展慈善事业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由丁光训等发起的爱德基金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慈善组织,爱德基金会生于中国,为了中国,其成立是新中国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入和神学思想建设的日趋完善,中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按照“自治、自养、自传”方针办好教会,心系社会所需,因地制宜,不断拓展慈善活动覆盖面,与国家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起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伟大使命。基督教在中国开展慈善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既有养老托幼的组织,也有关注环保的基督徒,既有普通的医疗服务机构,也有关爱特殊人群的组织。
(一)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是基督教慈善活动的传统领域, 发展相对成熟,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开办医院、康复中心、戒毒中心等机构形式,教会组织基督教医师义诊形式,教堂内设医务室形式,卫生讲座、禁毒宣传等形式。
(二)捐款捐物
贫困问题直系民生,解决贫困问题是国之大计,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记载着诸多关于扶贫助困的经文,如箴言11章25节讲“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19章17节讲“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等相关经文。基督教重视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人们的生活,通过捐款捐物形式帮助贫困人口与受灾群众,如在汶川地震后,向灾区捐款一亿五千多万元。
(三)养老托幼
基督教开展养老托幼服务,主要通过养老院、孤儿院、幼儿园等机构形式实现。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记载着诸多关于“孝”的经文,如以弗所书6章2节讲“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利未记19章32节讲“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等相关经文,可见基督教在养老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坚实的孝文化的信仰,而关爱与呵护孤儿则是基督教博爱思想的体现。
(四)公共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
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慈善活动覆盖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延伸至公共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基督教教会参与建设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学校、水利设施、道路、沼气池等民生工程,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是环保宣传与环保设施投入,有利于我国慈善事业向着更宽、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三、推进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在宗教慈善事业上不断突破,取得显著成效,宏观上离不开我国政府提供的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是完善慈善事业模式、构建社会公信力、深入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
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基督教开展慈善活动撑起了一片蓝天,从1982年中央19号文件把“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作为“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17年11月基督教全国两会《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的“从事公益慈善,努力服务社会”的工作任务,这些政策在社会上营造出了浓郁的慈善氛围,为宗教开展慈善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完善慈善事业模式
从一开始单一的慈善行为,到后来慈善事业的形成,再到现在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现已形成了一套日趋成熟的、不断完善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即“政府引导、宗教推动、群众参与”的慈善事业模式。
(三)构建社会公信力
基督教全国两会重视教会慈善事业发展,不仅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教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而且在行动上采取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教会慈善理念与业务水平,引导各地教会积极参与,并积极开展国际间慈善事业合作,力争开拓慈善资源新渠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和好评,逐步形成社会公信力。
(四)深入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
六十多年来,三自爱国运动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了三自办教路线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并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堆积沉淀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不断完善的神学思想建设,加速了成果转化的步伐,并将圣经中“积财于天”、“施比受更有福”等慈善理念深植于基督徒信仰中,为基督教慈善事业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建议
为使基督教慈善事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打造慈善品牌
品牌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漫长过程。要打造慈善品牌,基督教首先要提升服务品质,坚持践行爱的伦理,提升服务理念,同时要打造出专业化服务团队,通过人才引进、定期培训、交流合作等方式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努力把有的做好,好的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二)整合慈善资源
充分发挥基督教慈善事业自身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统筹规划。首先,中国有数千万的基督徒,基督徒是光照人前的光,是调和五味的盐,他们是基督教开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如果能够将每位基督徒的力量加以整合,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基督教全国两会能够对星罗棋布的基督徒慈善资源加以整合,基督教青年会具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爱德基金会善于慈善运作管理,如果将三者进行深度整合,将对慈善资金募集渠道拓展、各地教会之间交流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何虎生,王超. 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兼论爱德基金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世界宗教文化,2015(4):17-22.
[2]圣经[Z].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0.
【关键词】:基督教慈善事业;作用;慈善内容;发展因素
一、基督教对中国慈善事业的作用
在中国,慈善行为比比皆是,但慈善行为能够发展成为慈善事业,与宗教是密不可分的。从1807年基督教传入中国,到1954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再到1980年中国基督教协会成立,基督教坚持倡导爱的伦理,宣扬“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与“施比受更为有福”的奉献理念,关爱社会,服务人群,为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教会与信徒是爱的使者,慈善活动是基督教奉献爱和传播爱的方式之一,基督教开展慈善活动,既有历史傳统,也有信仰基础,社会公信力高,是基督教实现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的重要途径。
两千多年的基督教历史,是一部坚持公益慈善、扶弱帮困的爱心奉献史,沉淀出了深刻的爱的理念、多元的实践方式和一脉相承的服务传统。“爱人如己”的基督教精神与“好善乐施”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汇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可估量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教牧同工和信徒坚信爱的信仰,激励着他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公益事业,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社会中构建出了一定的公信力。
二、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的内容
基督教在中国大陆开展慈善事业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由丁光训等发起的爱德基金会,这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具有基督教背景的慈善组织,爱德基金会生于中国,为了中国,其成立是新中国宗教界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开端,标志着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进入到一个崭新阶段。在当代中国,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入和神学思想建设的日趋完善,中国基督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按照“自治、自养、自传”方针办好教会,心系社会所需,因地制宜,不断拓展慈善活动覆盖面,与国家和政府一起,共同担负起服务人群、造福社会的伟大使命。基督教在中国开展慈善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既有养老托幼的组织,也有关注环保的基督徒,既有普通的医疗服务机构,也有关爱特殊人群的组织。
(一)医疗卫生
医疗卫生服务是基督教慈善活动的传统领域, 发展相对成熟,开展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开办医院、康复中心、戒毒中心等机构形式,教会组织基督教医师义诊形式,教堂内设医务室形式,卫生讲座、禁毒宣传等形式。
(二)捐款捐物
贫困问题直系民生,解决贫困问题是国之大计,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庄严承诺。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记载着诸多关于扶贫助困的经文,如箴言11章25节讲“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19章17节讲“怜悯贫穷的,就是借给耶和华,他的善行,耶和华必偿还”等相关经文。基督教重视贫困地区和受灾地区人们的生活,通过捐款捐物形式帮助贫困人口与受灾群众,如在汶川地震后,向灾区捐款一亿五千多万元。
(三)养老托幼
基督教开展养老托幼服务,主要通过养老院、孤儿院、幼儿园等机构形式实现。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记载着诸多关于“孝”的经文,如以弗所书6章2节讲“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利未记19章32节讲“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等相关经文,可见基督教在养老方面具有先天性的优势:坚实的孝文化的信仰,而关爱与呵护孤儿则是基督教博爱思想的体现。
(四)公共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
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慈善活动覆盖领域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延伸至公共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领域。基督教教会参与建设的公共设施主要有学校、水利设施、道路、沼气池等民生工程,环境保护方面主要是环保宣传与环保设施投入,有利于我国慈善事业向着更宽、更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三、推进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
我国在宗教慈善事业上不断突破,取得显著成效,宏观上离不开我国政府提供的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也是完善慈善事业模式、构建社会公信力、深入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
明确有力的政策支持为基督教开展慈善活动撑起了一片蓝天,从1982年中央19号文件把“使全体信教和不信教的群众联合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作为“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到2017年11月基督教全国两会《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的“从事公益慈善,努力服务社会”的工作任务,这些政策在社会上营造出了浓郁的慈善氛围,为宗教开展慈善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完善慈善事业模式
从一开始单一的慈善行为,到后来慈善事业的形成,再到现在慈善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现已形成了一套日趋成熟的、不断完善的慈善事业发展模式,即“政府引导、宗教推动、群众参与”的慈善事业模式。
(三)构建社会公信力
基督教全国两会重视教会慈善事业发展,不仅在思想上积极引导和鼓励教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而且在行动上采取培训、项目合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教会慈善理念与业务水平,引导各地教会积极参与,并积极开展国际间慈善事业合作,力争开拓慈善资源新渠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和好评,逐步形成社会公信力。
(四)深入三自爱国运动和神学思想建设
六十多年来,三自爱国运动通过大量事实证明了三自办教路线的正义性与合理性,并随着三自爱国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堆积沉淀出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不断完善的神学思想建设,加速了成果转化的步伐,并将圣经中“积财于天”、“施比受更有福”等慈善理念深植于基督徒信仰中,为基督教慈善事业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四、中国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建议
为使基督教慈善事业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基督教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现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打造慈善品牌
品牌建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漫长过程。要打造慈善品牌,基督教首先要提升服务品质,坚持践行爱的伦理,提升服务理念,同时要打造出专业化服务团队,通过人才引进、定期培训、交流合作等方式强化专业服务能力,努力把有的做好,好的做强,做出特色,做出品牌。
(二)整合慈善资源
充分发挥基督教慈善事业自身优势,根据社会需求,统筹规划。首先,中国有数千万的基督徒,基督徒是光照人前的光,是调和五味的盐,他们是基督教开展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如果能够将每位基督徒的力量加以整合,其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其次,基督教全国两会能够对星罗棋布的基督徒慈善资源加以整合,基督教青年会具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爱德基金会善于慈善运作管理,如果将三者进行深度整合,将对慈善资金募集渠道拓展、各地教会之间交流与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何虎生,王超. 宗教公益慈善事业与中国社会的进步——兼论爱德基金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J]. 世界宗教文化,2015(4):17-22.
[2]圣经[Z]. 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