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可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几种不良现状:
1、 探究学习唯探独尊,排斥异己
当前的数学教学是想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创新,教学中只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这一种方式,而把体验、发现、接受等学习方式统统排斥在外,让人感到只有探究学习是先进的、科学的,其他任何方式都是落后的,一概不能使用。如在“认识乘法”中,执教者在课始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有碰碰车。
生2:我发现这还有过山车。
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4:我还发现有小朋友在玩荡秋千。
师(满怀失望):这是你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我发现有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师(不耐烦):还发现了什么?
……
在教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发现中始终没有老师所要的教学信息。在这儿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关注点偏离时马上引导: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算的?过山车呢?……
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实践事实的茫然。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不需要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在滥用探究,学生完全能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却随意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所以教师在重视学习方式的先进性的同时,更应关注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该在学习方式上将合作、自主、探究、接受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 探究问题目标不明,盲目探究
实施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也才能保证探究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不少课堂上,由于探究前教师没有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帮助或引导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往往使学生的探究陷入一种盲目无序、散漫无果的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当教师揭示课题后问学生:"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知识?"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又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回忆比例的意义,再出示习题3∶5和6∶1,12∶6和5∶2,12∶ 13和9∶6,80∶2和200∶5,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判断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作出判断后,教师指出组成比例的各项名称。接着教师设疑:“老师没有先求比值再作判断,而是根据比例的一种特殊性质很快进行了判断,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相互交头接耳:比例有哪种神奇的性质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
3、 探究学习只讲形式,不看效果
在教学中倡导探究学习,其主要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头脑和嘴巴得到“解放”,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选择探究的问题,精心设计探究的过程,科学选用探究的方法,合理评价探究的结果。尤其要让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探究的结果,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丰富智慧,提升综合素养 。但是,眼下不少课堂只是把探究学习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少,这种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4 7)、6×100 9×100、(6 9)×100、54×4 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 42)、100×2=100×8、(a 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 12)×40、96×19 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1、 探究学习唯探独尊,排斥异己
当前的数学教学是想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创新,教学中只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这一种方式,而把体验、发现、接受等学习方式统统排斥在外,让人感到只有探究学习是先进的、科学的,其他任何方式都是落后的,一概不能使用。如在“认识乘法”中,执教者在课始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有碰碰车。
生2:我发现这还有过山车。
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4:我还发现有小朋友在玩荡秋千。
师(满怀失望):这是你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我发现有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师(不耐烦):还发现了什么?
……
在教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发现中始终没有老师所要的教学信息。在这儿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关注点偏离时马上引导: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算的?过山车呢?……
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实践事实的茫然。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不需要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在滥用探究,学生完全能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却随意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所以教师在重视学习方式的先进性的同时,更应关注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该在学习方式上将合作、自主、探究、接受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 探究问题目标不明,盲目探究
实施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也才能保证探究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不少课堂上,由于探究前教师没有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帮助或引导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往往使学生的探究陷入一种盲目无序、散漫无果的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当教师揭示课题后问学生:"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知识?"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又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回忆比例的意义,再出示习题3∶5和6∶1,12∶6和5∶2,12∶ 13和9∶6,80∶2和200∶5,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判断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作出判断后,教师指出组成比例的各项名称。接着教师设疑:“老师没有先求比值再作判断,而是根据比例的一种特殊性质很快进行了判断,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相互交头接耳:比例有哪种神奇的性质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
3、 探究学习只讲形式,不看效果
在教学中倡导探究学习,其主要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头脑和嘴巴得到“解放”,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选择探究的问题,精心设计探究的过程,科学选用探究的方法,合理评价探究的结果。尤其要让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探究的结果,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丰富智慧,提升综合素养 。但是,眼下不少课堂只是把探究学习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少,这种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4 7)、6×100 9×100、(6 9)×100、54×4 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 42)、100×2=100×8、(a 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 12)×40、96×19 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