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探究学习”的冷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playp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很关注对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可见,新课程改革把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可在课程改革中,存在几种不良现状:
  1、 探究学习唯探独尊,排斥异己
  当前的数学教学是想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但并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可是,有些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教学创新,教学中只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这一种方式,而把体验、发现、接受等学习方式统统排斥在外,让人感到只有探究学习是先进的、科学的,其他任何方式都是落后的,一概不能使用。如在“认识乘法”中,执教者在课始向学生展示了“儿童公园”的精彩画面。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有碰碰车。
  生2:我发现这还有过山车。
  师(耐心地):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4:我还发现有小朋友在玩荡秋千。
  师(满怀失望):这是你的发现,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5:我发现有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师(不耐烦):还发现了什么?
  ……
  在教师“还发现了什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的发现中始终没有老师所要的教学信息。在这儿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在上看图说话课?其实这位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关注点偏离时马上引导:玩碰碰车的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算的?过山车呢?……
  由于教师理解上的偏差,造成了实践事实的茫然。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该讲的不敢讲,该提炼、该评价的不评价,不需要通过探究得到的知识在滥用探究,学生完全能够独立思考得出的结论却随意地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所以教师在重视学习方式的先进性的同时,更应关注学习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该在学习方式上将合作、自主、探究、接受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2、 探究问题目标不明,盲目探究
  实施探究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有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有了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运用科学灵活的探究方法,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也才能保证探究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不少课堂上,由于探究前教师没有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帮助或引导学生确立明确具体的探究目标,往往使学生的探究陷入一种盲目无序、散漫无果的状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努力目标是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例如,在学习"求路程的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当教师揭示课题后问学生:"这节课你想知道什么知识?"课上不仅要让学生明确一节课的总目标,还应该让学生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具体目标。一般在一节课的课始,亮出总的目标,使学生有个总的"奔头",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过渡语或小黑板、幻灯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把他们弄不懂的地方、错误的地方都摆在桌面上,再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摒弃错误,发现真理,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这样,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又如“比例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回忆比例的意义,再出示习题3∶5和6∶1,12∶6和5∶2,12∶ 13和9∶6,80∶2和200∶5,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判断每组中的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学生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地作出判断后,教师指出组成比例的各项名称。接着教师设疑:“老师没有先求比值再作判断,而是根据比例的一种特殊性质很快进行了判断,你们想知道吗?”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激发了,相互交头接耳:比例有哪种神奇的性质呢?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明确了探究方向。
  3、 探究学习只讲形式,不看效果
  在教学中倡导探究学习,其主要意义在于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让学生的头脑和嘴巴得到“解放”,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进而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选择探究的问题,精心设计探究的过程,科学选用探究的方法,合理评价探究的结果。尤其要让学生通过交流、评价探究的结果,开阔眼界,启发思维,丰富智慧,提升综合素养 。但是,眼下不少课堂只是把探究学习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教学中只追求形式上的探究,而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迷失教学的方向和目标。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每节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的“活动”时间很少,这种只注重形式,“走过场”,而忽略了探究的价值。学生的活动应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应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通过活动去探究知识和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学生是如何获得乘法分配律的?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还是在过程中生成了方法、学会了合作交流?……我设计了这样的片段:
  (1)独立思考。54×(4 7)、6×100 9×100、(6 9)×100、54×4 54×7,哪些等式相等?你有什么感想?
  (2)65×(30 42)、100×2=100×8、(a b)×c,你能写成另外的形式吗?(3)小组合作研究,(250 12)×40、96×19 4×19,哪个题目容易计算?为什么?
  (4)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这样,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去探究,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探索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体的课堂,尤其是要看全班学生是否都愿意学,主动学以及学得效果如何,在课堂上要能获取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就需要教师的教学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能实现的,但如果我们教师能做到在明确并吃透新大纲和新课标写作要求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写作施以正确指导和规范的训练,三年如一日,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教育逐渐被社会和家长所重视,这是因为他们的语文基础不是很好,可三五年之后他们要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走出课本贴近生活,培养
初中政治课程教学,是提高中学生思想以及觉悟的一门重要课程之一,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尤其是教师合理、正确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课程讲解.而这种合理、正确的教学方法就
本文主要探讨3维自催化模型的混合模式振荡曲线的动力学行为。首先,我们给出3维自催化模型,并且模拟当分岔变量滋,微小变量着固定时,随着时间的增加,模型表现出不同的混合振荡曲线
近几年,语文考试阅读所占的分值大幅提高,虽然师生在阅读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却事倍功半,阅读收效甚微,让多数学生有“谈阅读色变”之感。怎样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阅读自信心、传授阅读方法,破解学生的阅读困惑,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至关重要。就自己在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点滴体会,怎样破解学生阅读困惑与大家交流学习,希望能够得到同仁们的指导与帮助。  一、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心  “知之者
习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语文学习的综合体现。它要求学生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具备一定的审题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因此,如何提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高段学生的习作能力呢?结合本人平时的教学积累,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第一、勿盲目追求,需循序渐进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对于习作能力的培养就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进行
英语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使用的一门语言,学生只有在不断沟通、不断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熟练掌握英语,并为自己所用。所以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课堂上,需要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一直以来,如何做好英语教学的有效写作在一直困扰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使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相当被动,缺乏积极主动性和写作的热情,同时使广大教师任务繁重,埋头批改、纠
随着经济全球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影响,英语作为国际间的政治对话与贸易往来、信息传播的主要传媒工具,在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