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比较几种常见的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方法,以寻求最佳穿刺方式。方法: 选择使用PICC置管术的较轻体重新生儿240例,将其分成三组,即A组、B组和C组,每组80例,A组采取贵要静脉穿刺,B组采用头静脉穿刺,C组采取肘正中静脉穿刺。分别观察三组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贵要静脉穿刺的操作时间是(48.10±9.48)min,肘正中静脉穿刺的操作时间是(57.34±9.43)min,头静脉穿刺的操作时间是(72.08±11.54)min,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A、B、C三组的置管成功率分别是88.98%、86.23%、64.57%。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是7.59%、9.96%、30.23%。结论: 新生儿PICC置管穿刺,最好选择贵要静脉穿刺,也可以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最好不要选择头静脉穿刺。
关键词:新生儿 PICC置管术 贵要静脉穿刺 肘正中静脉穿刺
PICC置管术,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我国在上世纪末期引进并广泛使用,该方法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较高、安全有效等[1],不过该技术同样也存在合并症发生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是针对PICC置管术的几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求最佳穿刺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使用PICC置管术的较轻体重新生儿240例,男150例,女90例,出生平均胎龄为(215.12±17.23)d,出生平均体重为(1325.42±340.23)g,穿刺时平均日龄为(3.25±3.01)d。将240名新生儿分成三组,即A组、B组和C组,每组80例,三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指标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穿刺: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规格的新生儿PICC穿刺包。术前需要确定穿刺部位,并预测导管的置入长度。穿刺者采用15度至20度角度进行穿刺,回血则减小角度,同时将导引套管推进去,以保证导引套管进入静脉,同时将导管沿着导引套管路线缓慢式置入,导管到达腋下,助手让患儿的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贴近肩部,防止发生导管误插现象。导管置入术前预测长度后,使用纱布进行按压远端将导管固定,此时,导引套管便可缓慢退出,将可撕裂套管撕开后从导管上剥下,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将其固定稳固。之后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并用卡夹夹住,以作好最后的固定工作。手术过后,通过X片观察导管情况。整个过程需要严格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作好详细记录,包括并发症和导管置留时间等。
护理:穿刺后二十四小时内需要进行敷料更换。要时刻观察敷料情况,如出现变湿、松动、污染等任何现象,都要立即更换。使用2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头皮针,进入肝素帽中进行导管冲洗,并使用肝素钠稀释溶液正压封管。整个护理过程都需要详细记录导管的情况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三组患儿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并作详细数据记录。
2 结果
置管操作时间来看,三组分别用时(48.10±9.48)min、(57.34±9.43)min、(72.08±11.54)min;置管成功率来看,三组置管成功例数分别为71例、69例、51例,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8.98%、86.23%、64.57%;三组出现并发症例数分别为6例、8例、24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9%、9.96%、30.23%。经过对比,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个指标,贵要静脉穿刺都是最好的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次之,最好不要选择头静脉穿刺。三组穿刺都有并发症现象发生,其中A组堵管2例,感染2例,导管移位2例;B组感染5例,导管移位3例;C组堵管、血栓各7例,感染、导管移位各5例。详见表1:
注: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特别是体重偏轻的新生儿,其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都极其细小,很难采用平常的静脉滴注方法来让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摄入必要营养,并且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炎症[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特殊性需求,PICC置管术以其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中。
对于低体重早产儿而言,PICC置管术的置管难度依然很大,对于重症监护病区护理人员来说,这是一大挑战。PICC置管术,寻找合适的穿刺点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颇为关键的一步[3]。通常情况下,有三种选择,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经过临床实验,三种方式中的头静脉穿刺置管法,其送管操作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多。正是在临床中有此发现,本文观察就选择了同等病例的三组进行比较,采用三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其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三种指标进行记录和比较,证实了头静脉穿刺置管法是最不可取的,而贵要静脉穿刺为最佳选择。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来看,置管操作时间越短的贵要静脉穿刺,其并发症发生率越低,置管操作时间越长的头静脉穿刺,其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由此,可以推断,并发生的发生和置管操作时间存有密切关系,操作时间短,则其空气暴露时间短,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所以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而头部静脉穿刺,不仅操作时间长且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高,需要重复置管,所以容易损伤血管壁而发生感染等并发症[5]。
本研究所得结论和国内相关结论保持一致,但也存有不足,即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且样本少,并且置管术也并不是一个人所为,造成数据上存在客观或者主观上的误差。而所谓的最佳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术也存有一定的置管失败病例和一定的合并症发生病例,因此,为了给新生儿带来更为安全可靠的治疗,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蓓蓓,徐业芹,吴荣华. 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选择的比较[J]. 江苏医药,2014,06:730-732.
[2]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丁敏,单君,高妙平. 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3,04:351-353.
[3]姜琴,茅志娟,高妙平,缪爱梅,殷晓霞. 新生儿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护理学报,2011,18:52-54.
[4]李建平,徐桂芝,武晓红,韩彦霞. PICC置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3:104-106.
[5]石琪,谢少清. 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 护理学报,2010,09:31-33.
关键词:新生儿 PICC置管术 贵要静脉穿刺 肘正中静脉穿刺
PICC置管术,即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我国在上世纪末期引进并广泛使用,该方法具有很多优势,比如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较高、安全有效等[1],不过该技术同样也存在合并症发生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是针对PICC置管术的几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以寻求最佳穿刺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择使用PICC置管术的较轻体重新生儿240例,男150例,女90例,出生平均胎龄为(215.12±17.23)d,出生平均体重为(1325.42±340.23)g,穿刺时平均日龄为(3.25±3.01)d。将240名新生儿分成三组,即A组、B组和C组,每组80例,三组在年龄、性别、体重等基本指标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穿刺: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规格的新生儿PICC穿刺包。术前需要确定穿刺部位,并预测导管的置入长度。穿刺者采用15度至20度角度进行穿刺,回血则减小角度,同时将导引套管推进去,以保证导引套管进入静脉,同时将导管沿着导引套管路线缓慢式置入,导管到达腋下,助手让患儿的头转向穿刺侧,使下颌尽量贴近肩部,防止发生导管误插现象。导管置入术前预测长度后,使用纱布进行按压远端将导管固定,此时,导引套管便可缓慢退出,将可撕裂套管撕开后从导管上剥下,明胶海绵压迫止血。采用无菌透明敷贴将其固定稳固。之后进行脉冲式正压封管,并用卡夹夹住,以作好最后的固定工作。手术过后,通过X片观察导管情况。整个过程需要严格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并作好详细记录,包括并发症和导管置留时间等。
护理:穿刺后二十四小时内需要进行敷料更换。要时刻观察敷料情况,如出现变湿、松动、污染等任何现象,都要立即更换。使用20ml无菌生理盐水注射器连接一次性头皮针,进入肝素帽中进行导管冲洗,并使用肝素钠稀释溶液正压封管。整个护理过程都需要详细记录导管的情况和穿刺部位的并发症情况。
观察三组患儿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和并发症情况,并作详细数据记录。
2 结果
置管操作时间来看,三组分别用时(48.10±9.48)min、(57.34±9.43)min、(72.08±11.54)min;置管成功率来看,三组置管成功例数分别为71例、69例、51例,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8.98%、86.23%、64.57%;三组出现并发症例数分别为6例、8例、24例,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9%、9.96%、30.23%。经过对比,不难发现,无论是哪个指标,贵要静脉穿刺都是最好的选择,肘正中静脉穿刺次之,最好不要选择头静脉穿刺。三组穿刺都有并发症现象发生,其中A组堵管2例,感染2例,导管移位2例;B组感染5例,导管移位3例;C组堵管、血栓各7例,感染、导管移位各5例。详见表1:
注: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新生儿特别是体重偏轻的新生儿,其头皮静脉和四肢静脉都极其细小,很难采用平常的静脉滴注方法来让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或者摄入必要营养,并且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炎症[2]。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者的特殊性需求,PICC置管术以其操作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新生儿的临床治疗中。
对于低体重早产儿而言,PICC置管术的置管难度依然很大,对于重症监护病区护理人员来说,这是一大挑战。PICC置管术,寻找合适的穿刺点是成功的第一步,也是颇为关键的一步[3]。通常情况下,有三种选择,即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和头静脉。经过临床实验,三种方式中的头静脉穿刺置管法,其送管操作时间较长,且并发症较多。正是在临床中有此发现,本文观察就选择了同等病例的三组进行比较,采用三种不同的穿刺方法,对其置管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三种指标进行记录和比较,证实了头静脉穿刺置管法是最不可取的,而贵要静脉穿刺为最佳选择。从并发症的发生率情况来看,置管操作时间越短的贵要静脉穿刺,其并发症发生率越低,置管操作时间越长的头静脉穿刺,其并发症发生率越高,由此,可以推断,并发生的发生和置管操作时间存有密切关系,操作时间短,则其空气暴露时间短,对血管壁的损伤较小,所以并发症发生率较低[4]。而头部静脉穿刺,不仅操作时间长且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不高,需要重复置管,所以容易损伤血管壁而发生感染等并发症[5]。
本研究所得结论和国内相关结论保持一致,但也存有不足,即采用的是回顾性研究,且样本少,并且置管术也并不是一个人所为,造成数据上存在客观或者主观上的误差。而所谓的最佳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术也存有一定的置管失败病例和一定的合并症发生病例,因此,为了给新生儿带来更为安全可靠的治疗,还需要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蓓蓓,徐业芹,吴荣华. 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穿刺静脉选择的比较[J]. 江苏医药,2014,06:730-732.
[2]沈红五,缪爱梅,茅志娟,丁敏,单君,高妙平. PICC两种置管途径在新生儿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3,04:351-353.
[3]姜琴,茅志娟,高妙平,缪爱梅,殷晓霞. 新生儿PICC异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护理学报,2011,18:52-54.
[4]李建平,徐桂芝,武晓红,韩彦霞. PICC置管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3:104-106.
[5]石琪,谢少清. 新生儿PICC置入技术的研究现状[J]. 护理学报,2010,09: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