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和谐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saf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大标题——“合唱和谐”是李岚清同志为前不久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的题词。这幅题词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寓意深刻,既是在倡导人们通过参加合唱活动来共建和谐,又是对合唱这种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的一种肯定。岚清同志的这幅题词,使这次活动的主办方和所有来自农村的合唱团深受鼓舞。
  那么,合唱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到底能起到哪些作用呢?我想,我们既不能过于夸大它的作用,将其强调到不恰当的程度,又不能不看到合唱这种形式具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通过近几年在中国合唱协会的工作,尤其是通过参加各种合唱活动,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合唱这一艺术形式,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其它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
  一、合唱作为群体艺术参与人数众多,有利于普及音乐教育和国民音乐素质的提高。大家都知道,一般的合唱团在人数上可多可少,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上百人。目前在国内的各种比赛中,每个参赛团队的人数都比较多,一般都有五十或六十人。在中国合唱协会历年来所主办的各种合唱赛事中,几乎每一次都有几十个合唱团参加,人数常常多达两三千人。记得当年在北京举办“首届中国童声合唱节”时,有来自全国各地五十个合唱团三千名儿童,加上带队的老师和孩子们的家长人数多达四五千人。在北京举办“迎香港回归”和“迎澳门回归”等大型演出时,合唱队的人数均超过了三千人。合唱活动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参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合唱这种形式对于参与者而言既简单又方便,不需要携带任何乐器,作为普通民众只要喜欢唱歌,具备一定的视谱能力和嗓音条件都可以参与。另外,对于合唱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来说,也不需要很多的经费投入,比起其它艺术表演形式也是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形式。这些特点决定了非职业合唱团的参与性非常广泛。
  自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国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看电视、打麻将、唱卡拉OK等活动,在精神上有了更高的追求,希望通过参加合唱活动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并从中得到艺术享受,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群众性的合唱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非职业合唱团遍地开花。例如,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都成立了合唱协会和相应的合唱组织,包括在一些地区级的城市中也相继成立了合唱协会,而且各省市和地区都有一些优秀的合唱团队。在全国范围内除了一些大中小学校的合唱团之外,许多城市的社区、部门和单位都拥有自己的合唱团队;由来自社会各行业人员组成的合唱团更是不计其数;包括农村的合唱活动也开始兴旺起来。前不久在广东省中山市举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中,有不少是从田间和大山里走来的真正的农民合唱团,而且有不少合唱团的水平很高。在一些经济比较富裕的省市和地区合唱发展的形势更是喜人,例如广东省不仅合唱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而且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据广东省合唱协会统计,仅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平时坚持活动的合唱团就达到了一万三千多支;另据北京市老龄委的负责同志说,在北京市老年合唱团有三千多个。如果再把全国城市中的各个公园、街道、社区那些参与歌咏活动的合唱团加在一起,其数量更是难以计数。
  我想,以上这些情况足以说明合唱这种形式参与的广泛性。有这样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参与合唱活动,不仅对我国落后的音乐教育是个补充,而且对提高参与者个人的艺术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自身素质都是大有益处的。另外从构建和谐文化和有利于社会稳定方面看,合唱这种形式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其它任何形式都难于达到如此众多的民众参与。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我认为广泛地开展群众合唱活动,是体现和落实这些要求的最好的形式之一。
  二、合唱艺术追求高度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思想和意志的统一,有利于培养密切合作的意识。众所周知,合唱是由许多人共同参与的一项群体艺术。作为一个合唱团若想演绎好一首合唱作品,首先要求声音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声音不能是“百花齐放”,每个队员不能发展个性,而是强调共性,要做到音色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声音和谐;在音乐表现上也同样要做到速度、力度、音色、情感乃至表情的变化等,都要做到默契地配合,以达到高度的一致。就是说,追求高度的和谐统一是合唱艺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要求。而要做到以上这些最基本的要求,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队员必须做到思想和意志的高度统一。如果大家的心气儿不在一起,每个人的想法不一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无疑会破坏合唱的和谐统一,不可能表现好所演唱的作品。
  除了以上的要求,要想做到和谐统一,每个合唱团必须进行长期地、坚持不懈地训练,而且在排练和演出大量合唱作品的过程中,每个队员必须有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即每个声部和个人都要把整个合唱队当作是一个整体,并从表现作品的大局出发,“该出手时要出手”,该让步时要让步。因此要求每个队员必须服从指挥,与指挥保持高度一致;另外,声部之间、队员之间、队员与钢琴伴奏之间,乃至队员与领唱之间都要互相倾听,从而达到步调一致,默契的配合。经过这样长期地训练和磨合,久而久之,每个队员都会逐步培养起顾全大局、服从指挥、密切合作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对于合唱艺术而言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三、合唱的参与者可以从艺术创作中获得美的享受,并且会从中体验到幸福感,有益于身心健康。凡是唱过合唱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合唱队的每个成员既是艺术作品二度创作的参与者,又是作品的直接聆听者和欣赏者。这一点与独唱有所不同,独唱演员只能听到自己单旋律的声音,而合唱是一种多声部的演唱形式,其和声和织体的变化以及旋律的交错进行等,在听觉上会感到丰富多彩;再加上力度、速度、音色和音量等手段的对比,使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每一个合唱队员在演唱的同时,可以从听觉上获得一种满足。尤其是在演唱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时,无论是音乐上的那种沁人肺腑的美感,还是歌词赋予作品丰富的内涵,都会使演唱者从中受到感染和感动。我们常常在一些音乐会和比赛中,看到有些合唱团的队员们,当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所唱作品时会激动不已,甚至会眼含热泪。这种感动又进而激发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
  在这一过程中,演唱者在分享合唱带给他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不仅愉悦了精神并潜移默化地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使他们的境界更加高尚,而且会感受到生活是如此美好!尤其是在演唱那些优秀的中国作品时,周围的事物以及生活的直接体验和感受,无疑会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去。那些好的、经典的中国作品不仅会使演唱者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而且还会从中感受到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和国度里是多么的幸福!如今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积极 地参与合唱活动,与此不无关系。比如,有许多合唱团的成员在结束每天紧张的本职工作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参加合唱排练和演出;有许多合唱团是在没有任何经济资助的情况下,靠每个合唱队员交会费来坚持活动;有许多老年合唱团的平均年龄高达七十岁以上,但是这些老年朋友的积极性非常高。去年我在一次比赛中遇到了一位多年未见的邻居,从前她是一个大学的教授,退休后以唱合唱为她最大的乐趣。她告诉我说,她通过考试参加了四个合唱团的活动,每周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各个合唱团之间,但是她乐此不疲。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仍然是谈笑风生,显得格外年轻。从与她交谈中使我感受到合唱给她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她的那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溢于言表。
  人们经常用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有专家认为,国民的幸福感如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数。当然,幸福感包括很多方面,其中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前面所阐述的事实,我相信我国群众合唱事业的发展,必将会使更多的民众从中享受到幸福感。我想,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除此之外,合唱(歌唱)还是一项有利于健身的活动。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此文认为唱歌在技术上要求深呼吸,要气沉丹田;同时又要求声音的高位置,并要把这种“高位置”作为一种意念来追求。得出的结论是:练习唱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练气功,可以强身健体。我们可以不去评价该文的观点正确与否,但在现实中的确有许多人,尤其是一些老年人,他们参加合唱活动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健身。在他们看来,通过放声歌唱一方面可以排出体内的浊气,同时可以振作精神,焕发青春。总而言之,人们把参加合唱看作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四、合唱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我在前面讲过,合唱这种形式在艺术上追求高度的统一和谐。这个要求促使每个合唱队员在日常的排练和演出中,都要把其作为一种目标和理念,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这样日积月累便会培养起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团结合作的精神;另外据我了解,在那些好的合唱团中每个队员都会有一种自豪感,觉得自己作为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十分荣耀。这种合作精神和荣誉感,无形中会增强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去年我曾到江苏省无锡市“山禾合唱团”参加一项活动。据他们的团长讲,由于“山禾合唱团”的名气在当地越来越大,人们把能参加这个合唱团视为是一件很了不起事,每个合唱队员也都觉得自己特别光荣,所以这个合唱团是“棒打不散”,大家非常团结。不仅如此,要求参加这个团的人也越来越多,有些人为了能进这个团常常是通过托人说情,或请领导写条子等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严格的考试(视唱一律唱五线谱)又成立了“山禾合唱团二团”。
  还有一个很感人的例子,此事发生在浙江省温州市音协合唱团。2006年他们以混声合唱和女声合唱两个组别,参加了于12月11日至15日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深圳)合唱节”。在他们顺利地完成了12日下午和13日晚的两场比赛后,队员们就各奔东西了,只有领队和指挥等四人留在了深圳,等待最后结果。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14日夜里(即整个比赛最后一场结束的当天夜里),中国合唱协会秘书长智颖文同志通知该团的领队:要求他们参加次日晚上的闭幕式演出。当时领队心急如焚,虽然此后他马上通知了所有团员必须于15日闭幕式演出前返回深圳,但是到香港的人是否会舍弃旅游和采购?回去上班的人能否再请假出来?本来准备回温州后马上结婚的未婚夫妇能否从上海返回?他心里根本没底。然而,在闭幕式开始前他们全都回到了深圳,只有那位去安徽的副团长,由于他去的地方附近没有机场,在紧急之中他不得不请他的战友,开车急速赶到距当地三百多公里的萧山机场,乘飞机赶回了深圳,在该团上场之前他赶到了剧场。最后全团77名成员一个不少全都参加了闭幕式的演出。当中国合唱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李培智同志宣布该团荣获金奖时,全体成员在欢呼雀跃的同时很多队员都哭了,因为此前他们谁都不知道是否获了奖。
  这个团和社会上许许多多的合唱团一样,成员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单位的人。我想,他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在这个合唱团中表现得多么突出,也不会得到他们所在单位的嘉奖,更不会得到提升和晋级。但是为了这个合唱团的荣誉,他们做到了许多单位和部门都难以做到的事情。这就是合唱艺术的魅力所在!他们之所以能召之即来,与合唱这种艺术形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通过长期密切的合作和严格的训练,形成了一种能打硬仗的优良作风,培养了一种十分宝贵的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五、合唱有助于唤起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凡是参加过合唱的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在演唱那些情绪激昂的歌曲时,会鼓舞士气,会令人精神振奋:尤其是在演唱那些爱国主义歌曲时,会令人心情激动,进而激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这种精神在特定的条件下会转化为行动,会焕发出一种献身精神。像《黄河大合唱》这样的不朽之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今天仍在激发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记得1994年初我曾流着眼泪看过一部电视录相片,片名为“苏联卫国战争歌曲回顾”。这部录像片介绍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流传的十三首歌曲。该片以这些歌曲为主线,以大量真实的历史资料片为背景,回顾了卫国战争的全过程。我们从那些真实的战地影片资料中,看到了苏联人民在这些歌曲的鼓舞下走向了战场,与德国法西斯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战争,以牺牲2000多万人的代价,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这十三首歌曲中,有《神圣的战争》等七首是合唱作品,其中有些歌曲是诗人和当时的战地记者与作曲家们即时创作的。例如,在战争开始的第三天,诗人瓦·列别杰夫-库马契怀着十分痛苦和无比气愤的心情写下了《起来,巨大的国家》(即合唱《神圣的战争》),第二天发表在《消息报》上,一位苏军战士于当天把这首歌词交给了苏军红旗歌舞团的团长阿。亚历山大罗夫。他连夜谱了曲,第三天在白俄罗斯火车站欢送部队上前线时首演,几天之后便在战场上传开,极大地鼓舞了苏军战士。在该片中还有一个场面令人难忘,为了保卫苏维埃祖国和鼓舞部队的士气,在战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时刻,苏军红旗歌舞团的演员们奔赴前线,冒着炮火和硝烟,在掩体和战壕里为战士们高唱:“起来,巨大的国家……”(合唱《神圣的战争》的歌词),场面十分悲壮!在这部录像片中,我们看到了苏联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为保卫苏维埃祖国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献身精神。而那些在战争中流传的歌曲,既像是一篇篇史诗记录了苏联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又像是号角鼓舞了苏联人民前赴后继为保卫苏维埃祖国而战。
  回顾我国合唱发展的历史更是如此。众所周知,我国的合唱是伴随着我国革命斗争的历史发展起来的。从抗日战争到国内革命 战争,从建国后和平建设的初期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合唱作品应运而生。这些作品在各个不同时期,都极大地激发了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献身精神。战争时期鼓舞着人民奔向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的疆场;和平时期激励着人民满腔热情地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来,合唱艺术的发展不仅激发了我国人民投入新时期建设的热情,而且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和构建和谐社会,也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六、合唱活动可以加强合唱团所在部门和企业的宣传,有利于展示这些部门和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在近几年的各种合唱比赛中,有两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现象是各系统、各行业、各大企业和国家机关的一些部委,每一年或两年要举办一次内部的合唱比赛;另一个现象是在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合唱比赛中,以企、事业单位和行业命名的合唱团越来越多了。这些现象说明整个社会都越来越重视合唱的发展。
  之所以会出现以上可喜的局面,是因为许多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的领导者们,已经认识到合唱的功能与作用是其它形式难以替代的。比如,通过举办合唱比赛活动,不仅能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职工的音乐文化素质,而且有助于增进基层部门内部的团结和凝聚力,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反过来又会促进王作和生产,使精神转化为物质。当然,通过派团参加一些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合唱比赛活动,不仅会对所在单位起到宣传作用,扩大这些单位的知名度乃至会起到广告效应,而且还可以体现这些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说明这些单位的领导者关心并重视职工的文化生活等等。
  合唱这种形式除了具有以上的功能和作用外,有时还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例如,在1994年举办的“第三届国际合唱节”上,新疆“天山八一钢铁总公司”(以下简称“八钢”)的一位副总经理,亲自率领该公司的合唱团来北京参赛。他曾给我们讲了一段故事:事情就发生在他们来北京之前不久,意大利一家钢铁公司的代表团来中国寻求投资方,原计划他们要到中国四家钢铁公司去考察,最后确定在哪家公司投资合作。在谈判休息时,“八钢”的领导建议对方去听听“八钢”合唱团的排练,这一提议使该代表团的成员们感到有些惊讶,没想到这个企业会有自己的合唱团!当听了排练后,他们当即决定就在“八钢”投资。其理由是:除了其它方面符合投资要求外,他们很看重“八钢”拥有合唱团这件事。因为在他们看来,“八钢”能有这么好的合唱团,说明这里的领导很重视企业文化;其二,是他们觉得这个合唱团不仅能演唱中国作品,而且能用原文(英文)演唱“哈利路亚”(选自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说明这个企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一定很高。这件事对“八钢”领导的思想震动很大,没想到这个刚刚成立不久的合唱团,在促成外方投资的谈判中起到了如此大的作用。
  七、合唱活动有利于促进举办城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同时可以间接地增加该城市的财政收入。这几年在任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的王作中,经常有一些城市的文化主管部门,包括一些省市的合唱组织来找我谈关于在当地举办合唱节的事。这不仅说明中国合唱协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通过举办各种合唱活动,在各地贏得了很好的信誉和声望,而且也说明许多城市的领导者看到了通过举办合唱节等活动,会给主办城市带来诸多方面好处。比如广东省中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为了能在中山市举办“首届全国合唱指挥比赛”和在该市设立“中国合唱协会合唱基地”之事,从2004年开始,在两年中先后五次到北京来找我们磋商,其中有三次是局长郑集思同志亲自出马。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动了我们,最后于2006年4月在中山市创办了中国合唱协会的第一个合唱基地。自此以后,我们每年除了要在那里举办一次大的合唱比赛外,还要举办一次合唱指挥培训或合唱研讨等活动。
  前不久郑集思同志又来到北京与我们商量明年活动的安排。在交谈中他高兴地告诉我们,通过举办合唱比赛不但促进了中山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合唱的普及和提高方面简直是今非昔比;而且还给中山市增加了财政收入。每次比赛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到中山来,这无疑会拉动商业和旅游业的收入。他算过一笔账:他们每次为合唱节所投入的经费,与中山市的间接收入之比是一比七。就是说他们投入一块钱,会使中山市的饭店、餐饮、商业和交通等部门间接地收入七块钱。除此之外,他认为每次有那么多人到中山来,这些人会看到通过改革开放给这个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无疑对中山市又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可以扩大中山市的对外影响。
  正因为如此,有些城市在举办过一次合唱节以后,还会要求每一年或两年再举办下一届。比如,今年6月中国合唱协会与内蒙古隆格尔草原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在呼和浩特举办了“第三届中华老年嘉乐华合唱大赛”。此活动结束后,他们曾多次要求明年要把“第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移师到呼和浩特。在前不久刚刚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太原)老年合唱节”上,内蒙古文化厅专门派了几个人,到太原与主办部门文化部社文司的领导谈此事。可见他们对这个活动是多么重视!多么热切!
  八、合唱既是对外文化交流最好的形式之一,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目前在国际上有两个大的合唱组织,一个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合唱联盟”,相当于合唱界的联合国组织(中国合唱协会是代表中国的会员国成员)。另一个是德国“国际文化发展基金会”。这两个合唱组织经常在世界各地举办合唱研讨和比赛等活动。除此之外,由世界各国主办的合唱比赛也很多。我国每年都有一些合唱团出国参加各类比赛。2006年由“国际文化发展基金会”与福建省厦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我国参加的合唱团多达149个。就是说,国际上各种合唱比赛和交流活动非常频繁,我国一些高水平的合唱团都很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参与性很强,而且每年都有一些合唱团在国际性的合唱赛事中获奖。
  通过参加这样一些国际性的合唱活动,不仅可以展示我国人民改革开放后良好的精神面貌,让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国家争得荣誉。例如杨鸿年先生率领的“中国交响乐团附属少年女子合唱团”,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为国家贏得了许多荣誉。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的下一代是多么阳光!多么靓丽!我相信即使是对中国持有偏见的人,也会从这个合唱团孩子们的身上,看到他们有多么幸福!看到中国的希望!另外,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角度看,我们的合唱团走出去,不仅可以增进我们与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而且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国际合唱活动中,我们的合唱团走出去的同时,还有许多外国的合唱团到中国来参加一些国际性的比赛。比如,由中国对外演出公司主办的“中国国际合唱节”,由中国合唱协会主办的“世界汉语合唱大会”和“中国国际童声合唱节”等赛事,每次都有不少外国合唱团前来参加。去年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中,有来自世界各地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合唱团,总人数达到近20000人。这些人的到来,不仅给厦门的商业和旅游业带来了收益,而且对整个国家也是一次非常好的宣传机会。许多外国人看到厦门如此美丽,经济如此富有生机,看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他们无不感到惊讶!这次比赛活动既为各国合唱团之间提供了交流技艺的机会,又扩大了我国的对外影响。胡锦涛总书记为这次活动特地发了贺信,我想其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相信,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必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发挥添砖加瓦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更会一路高歌,“合唱和谐”!
  
  责任编辑 张 萌
其他文献
当代音乐创作中,古筝以其充满美感的音色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得到很多作曲家的青睐,相继涌现出大量优秀现代古筝作品。我们在徐晓林的《情景三章》、《抒情幻想曲》等乐曲中感受着充满中国音韵的情怀,在叶小纲的《林泉》、李萌的《抒情即兴曲》、樊尉慈的《趣·梦·乱》中体会着当代音乐的飘洒自如,在王建民的《莲花谣》和《戏韵》、庄曜的《箜篌引》、王中山的《溟山》等乐曲中与作曲家一同探寻古筝无穷的艺术张力,在何占豪的
乐创作经典作品之问世,始终是人们追寻破解的谜团。人类智慧的极限何以能创作出具有永恒的、不朽的音乐,震撼着超越国界的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政治信仰、不同审美观念的人们,其中,规律性现象之一,是人生和音乐密不可分的因果关系。  金湘1985年开始创作的《塔克拉玛干掠影》,是我国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中一部经典之作。  一、先言其人  半个多世纪以前,中国发生一场以数百万计知识分子精英被“右派”的运动。笔者曾说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2008年10月7日,江西省弋阳县迎来了弋阳腔剧团建团五十周年暨戏曲周。江西省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政府副市长、研究弋阳腔的各位专家,以及曾经在弋阳腔剧团工作过的各位老艺术家参加了此次戏曲周活动。本次戏曲周活动包括三项内容:弋阳腔专场欢迎晚会、弋阳腔座谈会以及六场弋阳腔演出。  弋阳腔是全国四大声腔之一。元末明初至今,流传影响遍布全国三十几个省,几十个剧种,为中国的戏曲发展
买到《小提琴艺术全览》至今已经有些时日了,但是真正仔细翻阅却是因查询一首小提琴作品而起。在查找作品的同时,也意外地发现,这本著述并非一般常规的小提琴工具书,其内容也并非单纯的陈述介绍。在细致阅读后,才了解了作者在章节安排、内容布局上的巧妙构思与成书的用意。笔者愿意将所感所想成于文字,与读者共享。    一、内容丰富、翔实的小提琴工具书    《小提琴艺术全览》首先是一部内容涉及面广、资料详细的工具
记录实践者的艺术观不是件容易的事。理解王次恒的艺  术见解,不可能通过一次谈话,也不可能一次就触及核心。于是,谈话就在空间转换中一次次转换主题,断断续续,由春复秋。艺术大势中,总有几个先觉者站出来,用自己的声音矫正国乐,用自己的勇气抵抗媚俗。王次恒是先行者之一!这就是笔者愿意记下他的片言只语并梳理成文的原因。  一、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湖水  2010年冬,维也纳饭店,巨大落地窗前,多瑙河横亘目前。
月初的广州木棉如火,杨柳拂波,彰显着南国羊城温和柔润的独特魅力。9日晚,一场极具岭南音乐特色的专场音乐会——“房晓敏作品音乐会Ⅲ——岭南风格民族管弦乐专场”在毗邻珠江江畔的星海音乐厅拉开帷幕。  房晓敏,现任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自1984年以来,创作、出版、发表了交响曲、交响诗、协奏曲、合唱、影视音乐等声乐、器乐作品100余首(部)。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近70项,包括美国纽约国际
秦川,百年历史上唯一同时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和最高博士学历的音乐家。毕业于世界著名的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当今六大国际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他与郎朗、李云迪一样被认为最有影响力的中国青年钢琴家。2003年,秦川在梅西安国际现代钢琴比赛中荣获金奖,成为首位在世界乐坛上演奏现代音乐作品达到一流水平的中国钢琴家。2009年5月,秦川回国参加“相约北京”开幕式演出,我抓机会在国家大剧院对他进行了采访,我们就音乐
德国伟大的词曲作家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以其非凡的文学和音乐素养以及对传统歌剧的改革精神,创作了在西方音乐史上众多歌剧名篇以及由他命名的音乐戏剧作品!从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汤豪瑟》、《罗恩格林》到音乐戏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四联剧)与《帕西法尔》,这些伟大的作品从诞生至今依然在观众中保持着原有的活力!  瓦格纳的音乐充满逻辑与旋律、气势
中央兰开夏大学是英国中部的一所综合类大学,1992年成立,下辖16个学院,拥有500个本科专业,180个研究生专业。艺术、设计与表演学院①本科阶段与音乐相关的专业有:音乐实务(Music Practice)、音乐制作(Music Production)和音乐戏剧(Music Theater)。笔者于2011年,受学校指派,在兰开夏大学艺术、设计与表演学院进修一个学期。该学院的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和课
陆华柏(1914—1994)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的一位重要音乐家,在作曲、音乐教育等多个领域做出了贡献。陆华柏有译著4部,撰写音乐文论130余篇。整理归类他的著述旨在缅怀先生的功绩,总结其音乐理论方面的成就。    一、作曲理论方面的著述    陆华柏作曲理论方面的著述主要有三个方面:译著、广西多声部民歌研究和音乐创作经验总结。  (一)译著——丰富了我国音乐理论文库  陆华柏有四本译著。其中正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