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乐器,他要学而非逼着学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20303622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朋友的孩子还未进小学,朋友就给他买回 一架钢琴。朋友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就花钱请来音乐系学生给孩子做家教。孩子每天得练两三个小时的钢琴。
  刚开始孩子还很有兴趣,但时间稍长,就觉得苦不堪言,不想练了。爸爸训斥,妈妈诱哄,孩子很不情愿,但又不得不练。
  我这位朋友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音乐家没有童年。”
  我也曾采访过许多陪孩子参加钢琴“考级”的家长,很多家长说自己并不想让孩子将来一定做音乐家,目的在于使孩子多些艺术细胞,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他的艺术修养,陶冶他的情操……但和我这位朋友一样,他们都忽视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东西,即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倾向。
  人与人是有差异的,别的孩子能学钢琴,能拉小提琴,自己的孩子就不一定行。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同的孩子能力不同,发展潜力、发展方向也不一样。如果我这位朋友能看看他孩子在幼儿园的“绘画杰作”,他可能就会想一想,为什么孩子那么迷恋色彩,相信,如果他送孩子去学画画而不是去学钢琴,则孩子高兴,家长高兴,教育效果也要好很多。
  所以,家长在决定让孩子学一种乐器前,需要很好地观察、了解他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倾向,了解他平时是否有这方面“兴奋点”和“天分”;如果孩子有这方面的兴趣和需求,家长也不要急于为孩子买一架昂贵的钢琴或一把漂亮的小提琴回家,可带他去业余艺校、老师家学习,或借亲朋好友的乐器暂时用来让孩子学习,以观察他的兴趣是否集中、持久、强烈。
  当孩子开始学某一种乐器时,一些家长往往拔苗助长、望子成龙心切,人为地给孩子加强“学习力度”,以“考级”、“获奖”或“获得众人较高的评价”来检验孩子学习乐器的水平,人为地给孩子加重了负担,从而令他感到苦不堪言,对乐器的兴趣顿减甚至丧失了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当孩子没有了兴趣,将学习乐器当作苦差,唯恐逃之不及时,则乐器是很难学好的,且失去了让孩子学习乐器的初衷。
  艺术教会我们感受生活、生命,音乐能够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教孩子学习乐器,重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所以,在教孩子学习弹奏乐器时,让他们能够用心去体验生命、生活,通过弹奏表达他们内心的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才是学习音乐的真正目的。所以,家长在孩子学习乐器弹奏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帮助他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他收集这方面的有关资料;鼓励已“渐入佳境”的孩子戒骄戒躁,向著名的音乐大师学习。当孩子取得哪怕是很小的一次成功,家长都应给予表扬:带孩子去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或带孩子去现场聆听一次大师们精彩的演奏。
  总之,孩子学习乐器应是“我要学”,而非“要我学,逼我学”;保持孩子学习乐器的兴趣的手段是鼓励、聆听孩子的心声以及春风化雨的诱导,而非强迫压制。
其他文献
母亲对孩子成长起90%的作用    王少卿:在《发现母亲》中,您的母教理论是一个比较宏观的理论体系,能否具体地在家庭教育方面谈一谈?  王东华:我的母教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呼吁整个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重视,二是呼吁社会对母亲价值的尊重。我认为,母亲的工作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有价值和创造性的工作,因为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问,尤其是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其生命中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由母
期刊
  
期刊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有一个男孩儿,他非常喜欢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球,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里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子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路过的足球教练看到了,他发现这个男孩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主动提出送给他一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带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
期刊
最近读到一则外国小幽默,叫《不愿上学的校长》。  说的是一个“大孩子”,某天早上突然不想上学了,妈妈让他讲出两个理由。  这个“大孩子”说:“第一,所有的同学都恨我;第二,所有的老师都恨我。”妈妈听了以后,没有责备他,只是恳切地对他说:“不过我觉得,你还是应该去学校。”儿子的顽皮劲儿来了:“能讲讲去学校的理由吗?”妈妈笑着说:“第一,你已经52岁了;第二,你是学校的校长。”接下来的事,会怎么样呢?
期刊
孩子第一次帮忙叠衣服、第一次主动站到小凳上伸长手臂帮着洗碗、第一次争着要包饺子……通常父母的感受,是又欣慰又气恼,欣慰的是,孩子开始有兴趣分担你的重任,开始有了自立意识的萌芽;头疼的是,这么小的孩子掺和进来,多半是越帮越忙。这个时候,是不耐烦地把孩子拨拉一边,鼓励他“坐享其成”,还是努力去挖掘孩子近乎捣乱的行为中的“闪光点”,跟他分享一同做事的“亲子时光”?  我们来看看不同妈妈的不同反应吧。  
期刊
对门的小男孩是我们楼里最顽劣的孩子,时常恶作剧不断,左邻右舍经常向他的父母告状。每次听到对门夫妇大声打骂他,妻子总是拉着儿子静听,然后当场进行教育:“以后,你别跟那个哥哥学,你听听,他又被爸爸打了!”儿子疑惑,露出一脸的天真问妈妈:“妈妈,小哥哥疼吗?”妻子“白”了他一眼:“怎么不疼,只是记性不好,一玩起来就忘了。”儿子更加疑惑:“小哥哥很好啊,常给我零食吃。”妻子一时说不上反对儿子与小男孩交往的
期刊
观察故事:两岁半孩子的“猩猩”交流    小虎和晴晴是同一天来幼儿园的。第二天是星期五,其他孩子都去动物园了,他俩因为有点感冒留在“家”里。两人还没说过话呢,但是,“唯一”的同类就是对方,怎么办呢?  开始的时候,两个人远距离相互观察,一边自己玩一边偷偷注视对方,就像是动物的那种警惕性。此时,如果其中一个的动作稍微向旁边移动一下,另一个马上会往后退若干步,重新远距离观察。最后,由于玩具的魅力,俩人
期刊
  
期刊
一天傍晚,我带着孩子们散步,突然,一个孩子发现了一条蚯蚓,其他孩子马上围了上来。我想,这正是个向他们介绍蚯蚓再生能力的好机会,当即把这条蚯蚓切成两截说:“你们说,蚯蚓会不会死呢?”  不料,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便用惊讶的眼神看着我:“老师,你把蚯蚓切断了,它疼不疼呀?”  小明问:“它会死吧?太可怜了!”  真真接着说:“蚯蚓是农民伯伯的好帮手,老师,你为什么要把它切断呢?”  面对孩子们充满疑惑的
期刊
自信是一个人尊重自己,并且对自己的能力及所做事情的价值做出肯定。近年,美国两所大学的科学家们对自信心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科学家们把一些男孩子作为研究对象,做了许多实验。这些实验测试这些男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他们怎样评价自己的能力。实验过后,科学家们根据测试情况把这些男孩子分为3组:A组,自信心强;B组,有自信心;C组,没有自信心。科学家们继续研究这3组男孩子在家、在学校、与他们的朋友
期刊